杨小楼与莲花山
说起杨小楼,有人会脱口而出:京剧演员。进而,有人还会说他是“武生宗师”。的确,武戏文唱,始于其人。杨小楼,安徽人,名三元,生于戏曲世家。虽以粉墨为业,却好清幽,为此,在远离京城的史家营莲花山(今名圣莲山),杨小楼修建了一个小院。此外,他还出资2000元修建了莲花山的盘山路。
杨小楼为什么看中莲花山,这恐怕与他崇尚道家有关。因为,莲花山的道长蔡义先,以医术见长,结交各界,经常在京城走动,与杨小楼相识进而相知,应是顺理成章之事。这样说有什么证明吗?有,著名编剧翁偶虹先生写过一篇《杨小楼的做、表》(刊《戏剧论丛》1982年第~2期),文中说:“熟悉杨小楼的人,都说他是八卦门的优秀拳客,杨小楼承认;又盛传杨小楼身列道家,善于静坐养气,杨小楼也承认,但是,他之勤于学拳、诚于养气,数十年如一日的功夫,使他在探索戏曲表演方面,能有独得,把习拳养气的道理用于台上的表演,形成其精细地刻画人物的内功。这一点,在他晚年的遣兴闲话中,才像云龙九现东鳞西爪地透露一些。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进而请教,他也不私所秘,婉转谈来。”两个学“道”的人相识,肯定会有许多相同的话题,再加上莲花山这个风景秀美的地方,是一个人所共识的极好的养气场所,见多识广的杨小楼当然青睐莲花山了。
那么,杨小楼是什么时候来到莲花山的呢?时间可能在1924年至1927年间。因为,1929年8月中旬,曾创办北京女子学堂,并长期从事图书版本目录研究的傅增湘,与好友凌直支等人游览了莲花山,凌直支在《游百花山记》中说:“忽从涧道最深处,数转看见四面悬壁包藏一个巨壑在当中,那些白溜溜的水痕,映在四壁上,有数丈之高……在白云中相对如门,门内排列无数的峰头,就是莲花山了。又从此上行五里,转曲几十个弯曲,才到山坡。这山本无路,自从前年戏剧界鼎鼎大名的杨小楼,花钱两千元,就悬壁上凿开山路,始能通行。小楼,小楼,真是雅兴不浅,却比名伶梅兰芳,只知在他个人的别墅中,极意构求画栋雕梁高明多了。”从这里可看出,现在的盘山路,最初是杨小楼花两千块钱修建的。虽然有了山路,但仍然很不好走。凌直支先生接着写到:“从山坡上山,全是极窄陡的盘道。步行五里到达古真堂,中间行过鹞子翻身的地方,相传最险。”“鹞子翻身”险到什么程度,有人说,在2003年修路前,仍需双手攀扶岩石,小心翼翼才可通过。略胖一点的人,走到此处,必须加倍注意。2003年夏天,我们乘缆车上山,步行下山时,却坦然无虞。我想,精于武术的杨小楼,当年走到此地,一定会像在舞台上一样,双手抠住岩石,一声《金钱豹》里的“闪开了”之后,用“猿臂”撑起,趾以内功贯足,只见其骨腾肉飞一般,身子轻轻地一转,一个漂亮的“鹞子翻身”化险为夷,悠然而过。唯有如此,才会留下这么一个令人回味的名字。
写到这里,我想引述诸位前辈的介绍,再说说杨小楼的“武工”。我们知道,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们最初学艺,天天都习武工,尽管在某些艺术家们的代表作里,看不到“武工”的使用,但是,他们整体艺术风格的形成,都有“武工”发挥潜在作用。杨小楼的祖父“大刀”杨二喜,是武旦演员,长于拳术、器械;父亲杨月楼,工文武老生,戏曲舞台晃流星锤,创始于他。杨小楼奉父遗命,拜谭鑫培为义父。幼入小荣椿科班,工武生,拜杨隆寿、姚增禄、杨万清、俞菊笙等人为师,广收博采,艺术大进。长靠、短打、勾脸和红生诸戏无不精到。头出戏《铁笼山》一唱即红,继而《艳阳楼》满场叫好,甚至连饭馆堂倌,一边端着茶,也一边学着小楼饰演高登的韵调念“闪开了”,借以请诸食客让路,可见其艺术影响之深。凡通臂、少林、八卦,杨小楼无不精熟,起霸或亮相,威武雄壮,气度不凡。晚年,他弄来一条27斤重的铁棍,每天早上用左右手各耍二十个“背花”。他还练达摩老祖的易筋经,足跟并立微欠,挺胸吸腹,脚尖着地,双手十字交叉,翻掌过顶,手心朝天,用力上拖,牙齿作响,“两手托天”如此数十次。这个方法,他长年坚持,正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精湛的武工,使杨小楼与同行交往甚密,他同王瑶卿、梅兰芳、郝寿臣、钱金福等艺术家成为志同道合的艺友。
杨小楼之所以选中莲花山建别院,其深层原因,还有远离官场免于招事的考虑。杨小楼年轻时,常到清宫演戏,受到慈禧太后的“宠爱”,继而又风传他与清廷某些人所谓的“风流逸事”,这使不善周旋宫廷官场的杨小楼,险些引来牢狱之灾。因此,他曾一度谢绝舞台,到白云观、戒台寺去受戒牒取法。有很长一段时间,他身着道服,表明他既不能改变现实,又想保持清白高洁的复杂心情。所以,在深山万壑中建一座别院,与青山白云为伍,便成了他的重要选择。杨小楼的别院很小,进院之后只有南北两排四间小屋,面积不足80平米,屋内有新塑杨小楼身着便装,在一琴师伴奏下演唱的情景。正所谓“芳草白云留我住,清风明月与心齐”。在小院的短矮墙上,有一块汉白玉雕残件,上半部为莲花出水,寓意出污泥而不染,下半部为菊花立于岩石之间,寓意晚节坚贞。从这件残雕上,我们似乎看到了他坦诚细腻的人生品格。
在一座敞开的厅院里,有一出《霸王别姬》演出的造像。这出戏是杨小楼与梅兰芳珠联璧合的杰作,曾两次南下上海演出,名震一时。一月收获即达一万二千金之巨。据资料得知,这出戏第一次上演的时间为1922年2月25日,演出地点在崇林社第一舞台,一夜演完,深受赞誉。杨小楼饰项羽,梅兰芳饰虞姬,姜妙岳饰虚子期,许德义饰韩信,李寿山饰周兰,迟月亭饰钟离昧,李鸣五饰刘邦,王凤卿饰韩信,钱金福饰彭越,汪金林饰李左车,付小山饰大毒纛,甄洪奎饰张良,扎金奎饰陈平,方洪顺饰樊哙,侯海林饰马童,焦凤池饰中军,郭春子饰报子,柴德全饰渔夫,刘砚亭、王玉吉、王永利、袁增福、陈椿玲、杨中和饰汉将。可谓阵容强大,称盛一时。
以后《霸王别姬》演出时,常有“万人空巷”之称。屈指算来,杨小楼所演剧目,竟有36出之多。我见到一副杨小楼书写的行楷对联,字体颇有颜体风貌:“鸿门垓下,大英雄那关成败;骓马虞兮,真情种不易死生。”我生也晚,未能得见杨小楼舞台风韵。如今,我们只有通过当年的剧照,遥想杨小楼先生辉煌的舞台风貌。
按时间推算,杨小楼修建莲花山道路,正是“天命”之年。一年前,他与余叔岩组建仅一年的“双胜社”解散,自己组建了“忠庆社”。“天命”之年,考虑到自己年事渐高,又不服老,便将“忠庆社”改为“永胜社”。也正是此时,他的风头大盛。他一面穿梭于南北戏院,一面不时遁入深山养生。杨小楼从北平到莲花山,一般是从前门坐火车到长辛店,然后换马,向西进入云岗,过王佐,奔南四位村、北四位村、上万村。进入良乡界到北车营、煤岭,沿三福村、河东、东庄子、谭木巷、辛庄、陈家台、班各庄一线到达黑龙关。此时天色已晚,为了便于行程,他选中了黑龙潭上方的龙王庙,出资在那里修了一个西跨院,以便在此歇息。第二天一早,再沿山路经佛子庄、红煤厂、长操、贾峪口、柳林水奔莲花山。龙王庙西跨院保存至今。在杨小楼的晚年,房山这块土地是他十分钟情的“养气之地”。
1938年2月14日,杨小楼病逝于北京,时年61岁。杨小楼娶妻周氏,为奎派须生周春生的侄女,身后只有一女,许配给武生刘砚芳,其外孙刘宗杨,亦为武生。杨小楼在莲花山所建别院,由于无人看管,也就日渐荒凉,任其破败。
(200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