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本点穴术用到的穴位和功能
(一)头部近眼穴位
1.睛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在内眼角外上一分凹陷地方,靠眼眶骨内缘。
功能:治视物不清(视神经炎、视网膜炎、青光眼、早期白内障)、结膜炎、角膜炎、迎风流泪、睑外斜。
2.攒竹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眉毛内侧端,略入眉毛中凹陷处。
功能:治眼赤痛、眉棱骨痛。
3.鱼腰穴(属经外奇穴)
位置:眼上眉中间处。
功能:治目赤肿痛、近视、偏头痛。
4.丝竹空穴(属手少阳三焦经)
位置:眉梢外端陷中。
功能:治眉棱骨痛、近视、散光、复视、神经性头痛。
5.四白穴(属足阳明胃经)
位置:目下一寸,正视直对瞳孔。
功能:治头痛眩晕、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斜、颌肿齿痛。
6.瞳子髎穴(属足少阳胆经)
位置:小眼角凹陷处。
功能:治目疾、面瘫、耳鸣、齿痛、口眼斜。
(二)头面部
1.太阳穴(属经外奇穴)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向后一寸。
功能:疏风解表,治偏头痛、目赤肿痛、口眼斜、咽喉肿痛等。
2.率谷穴(属足少阳胆经)
位置:耳尖直上一寸。
功能:治眩晕症、偏头痛、颜面红肿、目疾、耳聋。
3.听宫穴(属手太阳小肠经)
位置:耳珠(耳屏)前沿陷中。
功能:治耳鸣、耳聋、耳流脓、中耳炎。
4.翳风血(属手少阳三焦经)
位置:耳垂后凹窝中。
功能:治耳聋、耳鸣、耳流脓、牙痛、口噤、口眼斜。
5.百会穴(属督脉)
位置:头顶正中点,两耳尖连线中点取穴。
功能:醒脑开窍、熄风止痉,治痴呆、中风、失语、失眠、健忘、肾下垂、头晕头痛。
6.风府穴(属督脉)
位置:项后入发际一寸处。
功能:治癫狂、颈项强痛、后头痛、目眩、咽喉肿痛。
7.前聪、后聪(位置在督脉线上,属经外奇穴)
位置:前聪位于百会前一寸,后聪于百会后一寸。
功能:治癫痫。
8.哑门穴(属督脉)
位置:颈后正中,后发际向上第一、二颈椎间。
功能:治精神分裂症、后头痛、脊柱痛、癫痫病、癔病、哑。
9.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
位置:颈后耳部发际下陷窝中。
功能:疏风明目、清热开窍,治偏头痛、后头痛、颈项强痛、头晕、目赤病、泪出耳聋、视物不清、面肌抽动、头颈颤动、气闭、中风、口眼斜、落枕。
10.迎香穴(属手阳明大肠经)
位置:鼻孔旁开五分。
功能:祛风通窍、理气止痛,治鼻塞、鼻衄、口眼斜、鼻炎。
11.印堂穴(属经外奇穴)
位置:两眉头中间。
功能:治急慢性惊风、头痛、抽搐、鼻炎、眼痛、头晕。
12.廉泉穴(属任脉)
位置:喉结上颈横纹上二寸正中。
功能:治舌强不语、声哑、喉炎、喘息、咽肿、喉中痰鸣。
(三)颈部
1.人迎穴(属足阳明胃经)
位置:喉结旁开一寸半。
功能:治喘不得卧、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喉炎、音哑、高血压。
2.天突穴(属任脉)
位置:胸骨上缘,喉咙正中央凹窝中、胸骨后、气管前处。
功能:宽胸理气,治喉中痰鸣、咽炎、咳嗽喘、音哑、呕吐、呃逆。
(四)上肢部
1.极泉穴(属手少阴心经)
位置:腋窝正中。
功能:治心痛、心悸不宁、肘臂厥冷、腋下肿、心胸烦满、上肢麻木、肩不能举、胁肋痛。
2.曲池穴(属手阳明大肠经)
位置:肘弯曲成60°,虎口侧肘横纹尽头处。
功能:治肩痛、臂痛、偏瘫、扁桃体炎、风疹、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高血压,清热解表、治感冒。
3.曲泽穴(属手厥阴心包经)
位置:掌心向上伸肘取穴,肘窝横纹大筋内(小指侧)处。
功能:治臂肘痛、手腕痛、淋巴管炎。
4.天井穴(属手少阳三焦经)
位置:肘头上方一寸处。
功能:治肘臂痛、臂肘拘挛、麻木疼痛、颈项痛、胁肋痛、手指痛、手颤、瘰疬(结核菌侵入淋巴结,发生核块的病,多在颈部。有些地方叫“老鼠疮”)。
5.少海穴(属手少阴心经)
位置:肘窝尺侧横纹头。
功能:治瘰疬。
6.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
位置:腕后去腕二寸两筋间。
功能:治心慌、胸痛、呕吐、吐血、聋哑、精神病、上肢麻痹。
7.外关穴(属手少阳三焦经)
位置:和内关相对,腕背侧,腕横纹上二寸处。
功能:治耳聋、耳鸣、腕关节痛、偏头痛、落枕、上肢麻痹。
8.神门穴(属手少阴心经)
位置: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功能:守心安神,治心痛、心烦、惊悸、健忘、失眠、痴呆、胸胁痛、高血压。
9.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
位置: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另一手拇指指蹼缘上,拇指尖下是穴。
功能:疏风解表、通络止痛,治耳聋、发热恶寒、闭经、口眼斜。
10.腕谷穴(属手太阳小肠经)
位置:手小指侧,腕前凹陷中。
功能:治黄疸(由肝脏病、胆囊病、血液病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都呈黄色的多种病)。
11.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
位置:小指末节后陷中。
功能:治疲劳、疟疾、头颈颤动、腰颈扭伤、腰眼痛、耳聋、面肌抽搐。
12.十宣穴(属经外奇穴)
位置:十指尖端。
功能:治昏厥、喉蛾、高热、昏迷、休克、中暑、肢端麻木,清心火。
13.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
位置:手心,半握拳,中指点处。
功能:清心安神、解热止痒,治中风昏迷、心痛烦闷、口臭。
(五)躯干腹部
1.中脘穴(属任脉)
位置:腹部正中线上,脐上四寸。
功能:理胃气、通经络,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黄疸、痢疾、消化不良、便秘、脾胃虚弱等。
2.神阙穴(属任脉)
位置:肚脐正中。
功能:治中风脱证,可灸不可针。
3.气海穴(属任脉)
位置:腹部正中线上,脐下一寸半。
功能:保健强身,治腹痛、腹泻、小便不利、遗尿、遗精、疝气、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虚脱乏力、胃下垂。
4.关元穴(属任脉)
位置:腹正中线,脐下三寸。
功能:补肾调经,治小便不通、尿频、遗尿、遗精、月经不调、疝气、不育、子宫下垂、虚劳消瘦、中风等。
5.中极穴(属任脉)
位置:腹正中线,脐下四寸。
功能:舒经活络、调经,治遗尿、遗精、阳痿不育、崩漏、尿频尿急、小腹痛。
6.曲骨穴(属任脉)
位置:腹正中线,脐下五寸阴毛边际。
功能:治阳痿。
(六)躯干背部
1.肾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第二腰椎下旁开一寸半。
功能:治腰痛、肾气不足。
2.胃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十二胸椎下旁开一寸半。
功能:治胃痛、消化不良。
3.三焦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第一腰椎下旁开一寸半。
功能:治水肿。
4.气海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第三腰椎下旁开一寸半。
功能:治小腹痛。
5.关元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趴下取穴,第五腰椎旁开一寸半。
功能:治经痛、腰痛。
(七)下肢部
1.风市穴(属足少阳胆经)
位置: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两中指尖端所指大腿处。
功能:散风祛湿,治大腿痛、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遍身搔痒等。
2.鹤顶穴(属经外奇穴)
位置:髌骨上中央陷中。
功能:治瘫痪、膝关节痛。
3.阳陵泉穴(属足少阳胆经)
位置:膝下一寸,腓骨小头前下方。
功能:舒肝利胆,治周身挛疾、膝关节痛、偏瘫、两侧胸痛、下肢外侧痛、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膝肿痛、下肢痿痹、麻木、小儿惊风。
4.阴陵泉穴(属足太阴脾经)
位置:胫骨内侧后沿,膝下二寸。
功能:治水肿、尿闭、尿失禁、尿道炎、腹胀、腹水、尿潴留、腰腿痛、阴茎痛、肠炎、痢疾、膝关节痛、遗精、阳痿、偏瘫、月经不调、痛经、白带。
5.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两筋间。
功能:调理脾胃,治胸腹脏腑之病,治胃痛胃胀、呕吐腹泻、消化不良、痢疾、黄疸、哮喘、高血压、头痛眩晕、半身不遂、癫狂、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耳聋、耳鸣、喉痛、乳腺炎、带下、产后腹痛、腰痛、胸胁胀满、下肢肿痛、关节炎、坐骨神经痛。
6.委中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腘窝横纹正中处。
功能:疏经通络,治腰背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腓肠肌痉挛、中暑、急性肠胃炎、吐泻痢疾、小便不利等。
7.承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小腿伸直,小腿肚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在委中穴下八寸。
功能:通经络,治抽搐、小腿转筋,止腹泻、通大便,治腰背痛、小腿痉挛、坐骨神经痛、足跟痛、下肢瘫痪、便秘、痔疮、脱肛等。
8.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
位置:内踝上三寸,小腿内侧面后缘。
功能:补益气血、通调水道,治腹胀、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子宫脱垂、闭经、阳痿、遗精、水肿、遗尿、失眠、荨麻疹、湿疹、高血压、偏瘫、消渴。
9.悬钟穴(属足少阳胆经)
位置:足外踝上三寸处。
功能:治癫痫、目疾、胁肋痛、下肢外侧麻木、足膝酸痛无力、头面肿、落枕、颈项疼痛。
10.解溪穴(属足阳明胃经)
位置:足腕纹中央,跗上两踝之间。
功能: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治癫狂、头面浮肿、头痛眩晕、腹胀便秘、下肢萎软疼痛。
11.商丘穴(属足太阴脾经)
位置:内踝前方下凹陷中。
功能:治便秘、痔疾、胃痛、腹胀、大便难。
12.丘墟穴(属足少阳胆经)
位置:足外踝下陷处。
功能:治小腿转筋、足背肿痛、腋下瘰疬、下肢外侧酸痛。
13.太溪穴(属足少阴肾经)
位置:足内踝后缘陷中。
功能:滋阴补肾,治齿痛、咽肿、踝关节痛、消渴、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耳鸣、咳嗽、气喘、胸痛、便秘、月经不调。
14.昆仑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功能:治齿痛、头痛、目眩、腰背痛、下肢瘫痪、踝关节痛、脚跟痛、坐骨神经痛、难产、胎盘滞留。
15.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
位置:内踝下陷中。
功能:治喉肿、嗌干、咽炎、舌干、失音、咳嗽、消渴。
16.仆参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昆仑穴下一寸五分。
功能:治足跟痛、脚肿、外踝痛、小趾麻木。
17.公孙穴(属足太阴脾经)
位置:大趾末节后一寸。
功能:治胃痛、足大趾痛、足冷、足心发热、内踝疼痛、脚气红肿、不思饮食。
18.侠溪穴(属足少阳胆经)
位置:足背,第四、五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纹头上凹陷处。
功能:熄风开窍,治面颊肿痛、惊悸、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赤、胸胁痛、膝股痛、乳痛(乳腺炎)。
19.至阴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小趾外侧去甲一分。
功能:治滞产、足跟痛、小趾麻木、外踝痛、半身不遂。
20.然谷穴(属足少阴肾经)
位置:足内踝前大骨下陷中(公孙穴后一寸)。
功能:治阳痿、遗精、早泄、月经不调、食欲不振。
21.太冲穴(属足少阳胆经)
位置:足背第一、二趾骨结合部凹陷中。
功能:平肝气、泻热理血,治中风、癫痫、小儿惊风、胸满逆气、心烦、嗓子痛、头痛、头晕、耳鸣目赤、月经不调、闭经、崩漏、黄疸、腹胀、呃逆、遗尿、下肢痿痹。
22.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
位置:足底,足掌偏前中点,脚底板弯曲时的凹陷处。
功能:散热清心火,治昏迷不醒、头痛、头晕、癫狂、中暑、惊风、目眩、失眠、咯血、咽喉肿痛、大便难、小便不利、足心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