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感觉柏林的冬天很暖……
罗蓉
2010年10月29日,我离开北京飞往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工作,那是我第一次常驻国外工作,也是第一次离开家,离开亲人。
飞柏林的前一天,儿子刚过完15岁生日,第二天,我便启程了。虽然临行时我用最灿烂的笑容跟儿子告别,但上了飞机,我却忍不住潸然泪下……
儿子从小到大从没离开过我,跟我很亲,加之丈夫对他有些严厉,儿子有些怕他,就更凸显出对妈妈的依赖。虽然临出国前,我安排好了他的一切,但心里依然忐忑不安。是啊,哪一个母亲舍得离开自己尚未成年的儿子呢?
飞抵柏林,我没有让自己倒时差便上班了,因为我怕一个人呆在房间里会不停地想家想儿子。幸好柏林和使馆的同事都很关心我,并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指导我如何尽快适应驻外工作,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驻外经验。在同事和领导的关怀帮助下,我很快调整好了心态,克服了孤独感和陌生感,专注地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中。
记得那一年,柏林的冬天雪下得很大,天气一直很寒冷,但我的心,却因周围同志们的无私关怀,感觉温暖极了……
2010年11月8日,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拉贝事迹图片展”。这是我到柏林以来参与的第一个展览,也是第一次感受中德文化交流的氛围。展览用41幅图片展示了约翰 · 拉贝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救助20多万中国平民的事迹。在这次普通的展览中,我看到很多德国市民通过展览了解了那段历史,其中一位具有博士头衔的嘉宾表示,这是一场具有震撼力的展览,对人们珍爱和平、远离战争有着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我还看到一位日本女音乐家看了展览后,也被拉贝的事迹深深感动,她对记者说:日本人都应该深刻反省侵华战争的罪恶。听了这些不同国家观众的感言和对展览的反馈,我第一次亲眼看到了文化交流的效果与作用,感受到了,文化作为一个载体,在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中间,怎样传递着友谊和谅解,同时也亲身体会到了国家建立“中国文化中心”的深远意义与价值,体会到了文化外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参与这个展览,我第一次感悟到一个文化外交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我突然意识到,面对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自己的儿女情长显得是多么渺小和微不足道。近年来,国家不断在体制上深化改革,在物质上扩大投入,从软硬两方面为文化外交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在许多国家都设立了“文化中心”。虽然,我现在只是文化外交战线上的一名新兵,但我渐渐领悟到“文化中心”的特殊作用,它不是强迫他人接受中国文化,而是求同存异,在不知不觉中让国际社会接纳一个现代化的文明中国,寻求与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共融、共通、共鸣、共荣。记得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周恩来同志也曾提出“以政治代替文化,就成为没有文化了”。国与国之间,国与国之民众之间,文化的诚恳交流与碰撞,能更加自然地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能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感召力。认识到这些,在工作中,我更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2012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也是“中国文化年”,在这一年,中德文化交流活动频繁,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的工作在这种大环境下也异常活跃。中心配合“文化年”举办了很多展览、讲座和演出。虽然工作紧张、忙碌,有时周六周日都不能休息,但能让德国观众享受到各种“中国文化大餐”,让他们更了解中国,更热爱中国文化,我感到骄傲和自豪,觉得自己付出再多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我在柏林已经工作两年多了。新年伊始,我望着柏林天空上燃起的一簇簇缤纷绚烂的烟花,欣赏着勃兰登堡门前十几万德国人热闹滑稽地跳着韩国“江南style”的骑马舞,我感叹!矜持傲慢的德国人,竟会选择跳着韩国的“骑马舞”迎接自己新年的到来!而且那种疯狂与陶醉,简直不可思议,太神了!如果不是在现场亲身感受,你根本无法想象。这番景象使我的内心更加感觉到国与国之间不同文化共融、共通、共鸣的力量!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一员,我感觉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更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