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刻意为之的旅行

刻意为之的旅行

时间:2023-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曾默默地认为,旅行总该有一个开始的原因,行走的意义,就好像只有深奥的道理和经久的书籍才值得寻味,厚重的历史与显名的山水才配得玩味。可这般游赏,虽心情愉快,却终没有任何铿锵的道理与艰深的思考在我心中留有痕迹,若非要慨叹,未免矫情。看来,古人刻意为之抑或本无缘由的旅行经历是很多的。

刻意为之的旅行

我曾默默地认为,旅行总该有一个开始的原因,行走的意义,就好像只有深奥的道理和经久的书籍才值得寻味,厚重的历史与显名的山水才配得玩味。而一次刻意为之的旅行,仿佛内心是平静而缄默的,没有排山倒海的思绪,亦没有触动身心的际遇,又何以成文呢?

然而这不知名的山却也颇为灵动雅致。清凉的秋风送来山石间冰冽的水珠,山阴下潭水幽静,而虫鸣沁人心脾。蜿蜒的石阶爬上山壁,苍翠的老树,丛生的野草,随性而自然。阳光下小河底的青荇鲜亮可爱,这忽明忽暗的景致引人遐思。喘着气终是站在小峰之中,隐约听见山麓传来嬉笑谈天的声音,望见树叶缝隙间的小路上如织的游人。心中不禁快活起来,想到此时即金秋,那古人所谓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也大致如此了吧。

可这般游赏,虽心情愉快,却终没有任何铿锵的道理与艰深的思考在我心中留有痕迹,若非要慨叹,未免矫情。可定义为“傻玩儿”,又辜负了“四美具”的愉悦。想到王勃登临滕王阁,这大概算是刻意为之的游览吧,其文字极尽华丽,想象又十分铺张,令人不禁忽视滕王阁之地而直接注视着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可以想见,即使他不去到滕王阁,也可以生得那番感慨的。情思与景致,几乎是剥离的了。然而也罢,少年不可老成,他大概是多情而不尽是矫情的。至于王羲之的文字,则干净清朗,有文人之风骨与真性情在其中,他不但让后人临文嗟悼,更永远地把永和九年的暮春定格在了历史长河之中。流觞曲水的闲散雅致中透出一种执意与自然相触碰的快乐,一觞一咏之中又无疑将自己的心境与向往同山水相凝定、交融。于是,那似乎并无太多特点的景致也有了生命力,那一次普通的友人集聚也令后人惦念了起来。

看来,古人刻意为之抑或本无缘由的旅行经历是很多的。那句“斜风细雨不须归”竟引得苏轼在“鲁公宾客皆诗酒”的快活之际笑问“谁是神仙张志和”。而单是暮春的踏青,就可以追溯到曾皙那简单而愉悦的回答。他是连右军的生死观念都没有触及的,只是单纯地想着老老少少去踏青洗澡,可那般快乐,即使凝练为短短一行字记载在《论语》中,也能令千年后的我们感到呼之欲出的生动。那般快乐,又何曾有任何矫情呢!

无论是踏青、赏秋还是重阳时节的出游,虽都是刻意为之的,却清扫了心灵的尘土,松动了生活的繁重的枷锁,置身于简单的快乐与悠闲之中,人也有了生气与活力,即使无“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情大理,也足以修身养性,触动心情,是生命所不可缺少的调和。

列坐在曲水边饮酒的得意,沐浴在细雨中不归的怡然,都是把自己的真情与好奇、快乐与神往凝定在山水自然中,如此,不但山水中仿佛有了“我”的情思,我的情思中也有了山水的幽杳清朗、灵动娟秀,抑或磅礴大气、掷地有声。因为自然是有生有息的,在四季轮回中,树木花虫生老病死,岩石慢慢老朽却也能新生,流水时而冻结,时而喷涌。于是心境也有了生息变化,有了触景生情。正是刻意地有所寄托,才能随性地有感兴怀,求得自然的情理。

而文字在这般修炼中慢慢地有了更饱满的生命力——当然,这生命力不但来自宇宙间渺小的个体所发出的呼喊,也蕴含着天地间时空里的回应。

如此,便可以成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