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也可以不孤独

也可以不孤独

时间:2023-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流石》似乎很好地平衡了这一点。《流石》虽然还年轻,但早已隐隐担起了这种任务最初加入《流石》的时候还隐隐有些担忧,觉得自己并不是那种能骄傲展示自己的人。但是幸好一直有《流石》,她一向接纳每个热爱文学之人的满腔热情和不免的小小瑕疵。我着实该谢谢《流石》,谢谢让我保有执笔的冲动,和坚持追寻本心的文风。但是仍记忆犹新当时做执行主编时对那一本《流石》满满的期待,还有近乎苛责的自我要求。

也可以不孤独

杜圣伦,北京四中2014届人文班学生。

一直致力做理想主义者,在生活中还有文字中。谢谢《流石》告诉我,至少在这里可以。

游学时看别人讲着16岁的情怀,才突然意识到我的17岁已经过半。在古时候已经算是及笄之年了,早记不得何时开始与文字结缘,但清楚地知道,虽然懵懵懂懂磕磕绊绊,一路走到现在,总算还没有被一直追逐的自己的文字落下。

只记得小时候爱翻爷爷的旧书橱。拿出来什么《毛泽东诗选》、《成吉思汗传》早已经屡见不鲜;也曾经翻出过一套中不知道是第几册的《天龙八部》,视若珍宝的反反复复看了许多遍,总是幻想在莫名其妙的开头和意犹未尽的结尾之外还有些什么,直到六七年之后,才得以一览全套。读别人的文字是很容易被吸引的,大概是因为在其中发现了些许自己所追求的文字的影子。

从初中起便没在什么比赛中拿过大奖,也没参加过什么竞赛。所谓成果简介,拿得出的也就大概是一直留到现在的大大小小各种作文随笔本了。偶尔翻翻也总能找到现在还很满意的字句。总会大方的给以前的自己一个还不错的评价。

记得被人调侃过不知祖上与诗圣杜甫有什么关系。到了现在大大小小填词写诗写文章大大小小也有几十篇了,写祭月文曾被批评有“掉书袋”的倾向;填的破阵子也曾被突兀地抄在年级的黑板上。一句“怎服今日名”似乎也是初三激励人心的一种方式。在诗社里,创作之余帮忙组织些琐碎的事情,写写对联,也不枉这多年琢磨文字的乐趣。

一直觉得追求文学是一个孤独的事业。“魑魅喜人过,文章憎命达”着实是最好的写照。有一段时间生活过得幸福,明明看到了愉悦而惊喜的小细节,终究不能很好地落笔成文,像是最终开败的花,细嗅过甜蜜之后终是要腐烂在土里。创作的灵感来源于激烈的感情往往好成就佳作。大概是因为天下不幸之人皆相似,幸福之人各不同吧?又或许本就是惨淡的人生刻画更容易引来附和,而幸福的渲染总是会先找来嫉妒的。

但是《流石》似乎很好地平衡了这一点。一群人聚在一起,没有定期的集会,一些并不经常见面,却并非简简单单若即若离的勾连。很多人,我们先从文章中认识,然后一步一步自己铺就生命轨迹中的交叉。这是一种美妙的掌控感,好像我们手握一杆笔便能将与我同心同气的知音吸引来,然后不纠缠与命运,自己去创造相识的场景。文学,本就是沟通古今的东西,文章不老,文人便永恒。《流石》虽然还年轻,但早已隐隐担起了这种任务

最初加入《流石》的时候还隐隐有些担忧,觉得自己并不是那种能骄傲展示自己的人。文章屡屡得不到自己预想的理解和评价,也常常有搁笔之想。但是幸好一直有《流石》,她一向接纳每个热爱文学之人的满腔热情和不免的小小瑕疵。而这才让我意识到,文学虽然是孤独的追求之旅,但是路边人友好的微笑、鼓励与帮助无疑是锦上添花,甚至是雪中送炭的。我着实该谢谢《流石》,谢谢让我保有执笔的冲动,和坚持追寻本心的文风。

不想当什么职务,大概是想专心致志地追赶文字,以弥补自己的种种不足。但是仍记忆犹新当时做执行主编时对那一本《流石》满满的期待,还有近乎苛责的自我要求。

至今仍旧遗憾没能亲自在那本《流石》的卷首郑重地写下多年来读《流石》最感动的一句话:“再拜读者诸位。”

《流石》六周年告诉了好些人,追逐文学也可以不孤独。

枕流漱石,以文章明心见性,至此忽而已六载矣,特择文字以记之。

文自情字方始。燕山塞上,山石湖间,或一笔荡开英雄气短,或笔走龙蛇挽情思深远。字句皆血泪,方能切切凿凿落于纸上,郎朗润润激扬于天地之间,久而不杳。虽言文章憎命达,然文人自乐。楚地风歌狂人笑,指点江山,一抒胸臆;水月影前尽诉,手不释卷,且行且语。见不解其中三味而敬远之者,自以为深谙此道而妄加评责者,唯一笑目送耳。

文以真字感人。生活细琐,剪影华章,皆复现于黑白之间,怎不叫人忆起当日一颦一笑,日影疏斜,汗水流淌。六边校园,亭荫泉语,笑闹聚散不歇,亲如一家。细临慢描,刻画非常。

或念故人高风,或开新风旗帜,古今不同而文字自在。砺剔自省,筋骨正直,乃文章不朽之本,亦枕流漱石,洗耳砺齿之所谓也。廿四册,六番春秋,文人心性接续未改,感诸多厚爱非常,至此,唯再拜读者诸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