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文明与救济意识

社会文明与救济意识

时间:2023-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拥有救济意识,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特别是在综合国力日益提升,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救济意识须臾不可忽视。搞好社会救济,需要社会普遍理解,需要人人共同参与。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及其他社会性保障系统等内容,是扶贫济困的最根本途径,是建立对困难群众长效“救济”机制的基本出发点。

社会文明与救济意识

近日,民政部正式向社会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这标志着先前的收容遣送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消息一经公布,社会好评如潮。因为新的《实施细则》回归了收容救济的本义,维护了宪法的尊严,顺应时代,合乎民意。有越来越多的理由表明,我们正在走进救济意识日益提升的年代。

拥有救济意识是一种爱的表达。救济意识中蕴涵着一种做人的善良和博爱,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

拥有救济意识也是一种做人的责任。从美德的角度而言,救济意识是一种“应当”的馈赠。这种馈赠,不是一种外在的负担,也不是一种讨价还价式的交易。真正的救济意识应该从美德和真情中生成,表达爱的愿望和善的回声。

拥有救济意识,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特别是在综合国力日益提升,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救济意识须臾不可忽视。事实上,这也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需要。对一个人来讲,做人、处世以及交往、生活,应该多一些救济意识,讲求良心和道德。对于一个社会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社会,必然要求人们在享受社会一切有益成果的同时,对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作出贡献。

搞好社会救济,需要社会普遍理解,需要人人共同参与。杭州有五百只“爱心箱”,大部分放在银行的营业大厅。有的银行还自己做了小“爱心箱”,放在各窗口的柜台上。时间长了,“爱心箱”里塞满了硬币和纸币,也倾注了人间的真情与真爱。广州创办了一个“慈善助困超市”,它是将各种捐赠物资集中起来,以商品的形式陈列,使救济对象可以像逛超市一样,自主选择救助物品,实现一种别开生面、按需“救济”的模式。

当然,搞好社会救济,政府义不容辞。政府,除了要在全社会营造人人献爱心的浓厚氛围外,还要将“救济”工作从一些临时行为转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及其他社会性保障系统等内容,是扶贫济困的最根本途径,是建立对困难群众长效“救济”机制的基本出发点。如此,才能使社会的热心变成受助群众的温馨,让逢年过节的“送温暖”变成长效的“送爱心”。

社会是一个集体,生活像一条河流。拥有救济意识,奉献你我真情,我们的生活便会显出更多的善意和爱心,我们的社会便会增添更多的和谐和关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