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青年对中国青年的反思
他们都把眼光放在欧美大学或者大企业,但有没有独立思考过自己的未来?
“北大的学生怎么样?”
“确实很能干,有激情。对生活很积极,对自己很认真。”
“还有呢?”
“他们的英语很好……”
我和一位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朋友沿着北大的未名湖边欣赏傍晚的日落,边聊天。这位毕业后去美国著名投资银行的优秀人才对北大学生出色的表现感到很惊讶。
2006年9月至10月,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北京大学与日本最好的大学之一东京大学的学生共同主办了自发性的互访活动——“京论坛”。这个互访为期三周,先在北京办一周,隔一周再拜访东京一周。由两校的同学共同设计议题,展开讨论。
我在其中担任协调人。这三周,再加上前后期的工作总共一年左右的“亲密接触”,让参与这次活动的约五十个中日学生产生了许多宝贵的感触,媒体反响很大,并引起了两国社会人士的关注。
论坛结束的那一天,东大的一位成员对我说:“没想到中国学生的观点那么多元化,原来以为他们想法都是统一的,我感到很新鲜。同时我发现,我们日本学生的信息来源和观点反而很狭隘,也许我们一向只是顺从于形式上的民主罢了。”
“你的说法很有道理。其实,中国青年人,尤其是北大学生的看法和观念是我们值得关注和借鉴的,不能只凭表面的因素来看待他们。”
在东京安静的地铁里,北大的一位同学对我说:“加藤,这次日本成员毕业之后的出路都很不错啊。有去投行的、政府的,还有媒体、商社等。很厉害。”
“嗯,还不错吧。不过,日本学生的就业压力没有你们大啊。这是两国国情决定的。你毕业之后有什么打算?”
“还不好说呢。出国读书或者找工作呗。”
“想去哪些公司呢?”
“还是外企吧。”
我还记得,我在2006年8月初收到一封来自“京论坛”东大组委会核心人员的电子邮件:“加藤,你们那里的工作人员和讨论成员都联系不上。怎么回事?”
“唉,很多人不在北京,回家乡、出国、实习等。我也联系不上呢。”
“那北京部分的演讲、调研、讨论等整个流程都确定了吗?你们不确定我们没法最后定下来呢!我们都在东京集中准备论坛呢!”
我有一个感受。最近,许多北大学生毕业后的“理想出路”似乎是先进外国的投资银行或者咨询公司等,干几年后出国读MBA,留学回来再换单位或者自己开业。他们都追求辉煌的未来,把眼光放在欧美大学或者大企业。这也许是北大“精英”的必胜模式,我也很理解。
而问题在于这种模式的“普遍性”。北大举行的著名外企招聘会总是人满为患,图书馆里总是布满了“精读”GRE单词本的人,但我想问,他们有没有独立思考过自己的未来?有一位东大学生问过我:“他们确实很聪明,但是否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
日本人的团队精神很有名,看看日本足球队的战术就明白。不过,这有利也有弊。“弊”主要是指“个性”问题,不少人说,日本人因为过度注重团队成果而缺乏个性(虽然我认为日本人只是没有把个性体现出来)。
相比之下,中国年轻人显得很有个性。在北大餐厅开会时,大家都会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但最终往往达不到开会设想的效果。为什么?从整个的社会效果看,个性与共性是该并存的,“个性”——个人的设计和主张——只有被“共性”——与集体的契合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支撑时才能有效地体现出来。而如果个性陷入个人主义或者功利主义时,这样的个性恐怕就不那么好了。
坦率地说,我来中国读书的最大收获就是有机会接触到非常优秀的青年人。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不是资源,也不是市场,而是人才。同时我也肯定地说,中国的青年人正处于迷茫状态,他们是受多种文化与祖国转型冲击的转折一代。评价他们至少要等待50年,这才是公正的。
我一直不能忘记一位“京论坛”顾问的话:“青年人要有独立的思考与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我觉得,中国和日本的年轻人都应当记住这句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