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军人本色公仆情怀

军人本色公仆情怀

时间:2023-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幸运的是,原子弹没有爆炸,董思重也顺利完成了任务。董思重受命率工作组进驻该村后,便分头走访每家每户,了解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并进行梳理,分轻重缓急,予以解决。当他赶到时,该乡大部分地区一片汪洋,近2000人被水困在屋顶和山顶,为了救人,董思重同乡里一名干部乘一叶扁舟,摸黑去找船只。并以本公司为窗口,积极对外

军人本色公仆情怀

黑铁塔似的身材,时常剪个小平头,朴素的衣着,憨厚的面容中透露着几许威严。这就是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独特人格魅力和颇具传奇色彩的董思重,一位从军营走出来的反腐斗士。当记者采访他,称他确实很"有名"时,他顿时苦笑一声:"认识我的人不少,我查过的人就更不必说了。前不久我去招商时,一位老板见面就说:"我认识你,你就是以前查过我的XXX。"当时我只有自我解嘲:"不是我查你,你哪成得了今天的老板?"

通过这番对话,我试图走近董思重。

一脚踢出个三等功

1970年冬,刚满18岁的董思重应征来到新疆茫茫戈壁滩。荒无人烟的乌什塔拉一年四季天寒地冻,风沙不断。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里,他一干就是12个春秋。这段军旅生涯里,有两件事令他终生难忘。

有一次,部队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飞机载着一颗原子弹在万米高空,准备引爆时,启动的电机开关却失控。在这危难之际,机长接到让飞机载原子弹着陆的命令,可这样,原子弹随时有可能爆炸。当时,担任照相分析员的董思重,同样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因飞机降落后,他要赶快去取出一个类似"黑匣子"的资料仪。幸运的是,原子弹没有爆炸,董思重也顺利完成了任务。

1976年,董思重提干后担任排长。一次,他奉命带队修筑一段重要路段,用航空煤油稀释沥青加温时,油罐突然起火即将爆炸,30多名战士的生命遭到严重威胁。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董思重不顾个人安危冲了上去,一脚踢开了油罐开关,终于化险为夷。董思重因此被记三等功。

直面腐败被誉"铁面包公"

1982年,董思重转业回到波阳。因为他所在部队性质特殊,所以他的档案并没有闪光的记录,只有这样寥寥数语:经受过最艰苦条件的考验……

转业后,他先后搞过工业、经过商。1984年,他被组织安排到纪检监察岗位,这一干就是18年。18年来,他凭着一身正气,凭着无私无畏,办理了各类违法违纪案件350余起,足迹踏遍30多个乡镇100多个自然村,仅1989年至1994年6年间,他就负责查处党纪政纪案件272起,其中涉及正科级干部的20余起,被人誉为"铁面包公"。

1985年,他接受了查处某公司经济案件任务,该公司曾与上海一公司有业务往来。为了查清事实,他带领两名纪检干部来到上海,住最低档的旅社,一日三餐以馒头为主食,以最快的速度,在一个星期内就查清了这起团伙经济犯罪案件,使该公司9人受处分,6人被判刑,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0多万元。1989年仲夏,为查获某局局长违纪证据,他带病冒着酷热,翻山越岭,步行20多公里直奔枧田街太源湖水库调查。1996年6月,他在办理国税局某干部案件时,连续三天三夜在办公室找有关证人谈话,饿了托人送饭,困了在藤椅上打个盹,直到案件完全告破。

在对贪官挥起反腐利剑的同时,对平头百姓,他却是一腔公仆情怀。

1995年,古县渡乡华山村60多户农民集体告状,反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董思重受命率工作组进驻该村后,便分头走访每家每户,了解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并进行梳理,分轻重缓急,予以解决。与此同时,董思重对工作组定下"三不"制度:不吃群众一餐饭,不用群众一分钱,不浪费群众一点东西,村民们倍受感动。

抗大洪两次差点送了命

我们采访董思重时,发现他两只手臂脱了一层层的皮,双手不停交叉抓挠着。看到我们不解的样子,董思重淡淡一笑:"小意思,抗洪时留下的一个永久纪念。"

1995年夏天,我县遭遇了特大洪灾,董思重受命驻守古县渡向阳圩。在一条小船上,他度过了不平常的一个多月。

一天夜里,一段圩堤突然出现渗漏险情,他立即组织群众抢险,带头下水用身体堵住漏洞,从晚上8点一直到翌日中午才上岸,险情终于得以控制,但他却因在水中浸泡的时间过长,加上饥饿劳累,全身出现浮肿,双膝糜烂,双手被染上过敏性皮炎。

1996年7月,赣东北地区连降暴雨,致使昌江流域山洪爆发。董思重奉命连夜赶到昌江中游凰岗灾区指挥战斗。当他赶到时,该乡大部分地区一片汪洋,近2000人被水困在屋顶和山顶,为了救人,董思重同乡里一名干部乘一叶扁舟,摸黑去找船只。然而,当他发现一只商船并试图靠拢爬上去时,船主却误以为他们是来抢劫的,突然拔出一把明晃晃的大刀,威胁着说只要敢上船就砍死他们。董思重见状临危不惧,大喊一声:"我是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奉县防汛指挥部命令,前来向你征船救人!"船主用手电朝他脸上晃了几晃后,放下大刀说:"瞧你这胖子怪面善的,不像是坏人。好!我就随你们去救人吧。"

在县领导亲临指挥下,1000多名群众被安全转移。一天一夜没吃没睡的董思重,从水中捞起一块西瓜皮炒着吃,感到特香。

一年踏破三双皮鞋

2002年4月,组织上安排董思重任县城建局局长,当时就有不少人议论:一个长期从事纪检监察的干部能搞好城建工作?面临陌生领域的挑战和压力,董思重却坚信勤能补拙,功到自然成。他白天工作,晚上就戴起眼镜啃书本,学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有关知识。他对自己的要求是: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角色,用最快的速度开展工作,用最明显的变化看到效果。

2002年下半年,我县掀起了"学浙江、快崛起、塑形象"活动热潮,县城建局肩负起一年内办好"五件实事"的重任:县城31条巷弄硬化,13个厕所修缮,建设路硬化改造。为办好这五件事,董思重一年踏破了三双皮鞋。

每天早上6点起床后,他都要徒步在县城每个施工点走一回,现场发现问题,督查施工质量,督促施工进度。施工工人都说,街头巷尾以及东湖大道每寸土地上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2002年冬天的一天,气温达零下4度,董思重一大早就起床督促施工队加强东湖大道飘台防冻工作,并亲自参加盖麻袋和稻草。在刺骨的寒风中一直呆了4个多小时,帮助施工队把两边的路面全部盖好之后才放心离去。

退居二线情系外企

2003年4月,退居二线的董思重怎么也闲不住,在招商引资单位——县工商银行负责人的诚邀下,经组织委派,担任了刚引进的鄱惠石雕工艺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企业服务工作员。来到该公司的第一天,外商陈锡民老板在提到有关他的报酬时表示,要么每月付工资,要么按业务提成,但董思重却一一谢绝,他说只要企业效益好,我就开心,年终多少发点奖金给我都行,否则,分文不取。

来到公司后,他不计报酬,不计个人得失,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炎热的夏天,他为企业考察石材,跑遍了游城、金盘岭等11个乡镇,找业务跑遍了德兴、婺源等14个地区,帮助公司联系订单业务300多万元。并以本公司为窗口,积极对外招商引资。陈老板一再表示感谢时,他却谦逊地说,只要企业效益好,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他最大的欣慰。

这就是董思重,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军人本色、公仆情怀。为事业、为人民,他甘愿付出,无怨无悔。人民不会忘记他,组织上也给了他崇高荣誉:1991年以来多次被评为了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市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1985年至1991年连续7年被评为县优秀纪检干部。

——刊于2003年7月30日《波阳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