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岘子”的变迁
面对来之不易的“康庄大道”,农民有“两盼”:一盼管护,二盼安全。
六年村,地处董志原边的残塬沟壑区,这里三面临沟,只有一条蜿蜒陡峭的土路与外界相通,人称“六年半岛”。三道岘子是首尾相连长约一公里的三面陡坡,它横亘在六年村的出口,是出入“半岛”的必经之路。
三道岘子远近闻名。传说明朝洪武年间大移民,部分移民于洪武六年迁到这里聚居下来,形成六年村。“六年村”与“路难行”齐名。过去,村里的小伙子要想娶个外村的姑娘着实很难,人家一听到“六年”,便想到“三道岘子”,于是就摇头拒绝,压根儿就不看家境、人品;而本村的姑娘则千方百计嫁到外乡去,害怕“三道岘子”。那么这岘子有多难走?在我的最初记忆里,岘子很窄很陡,甚至连架子车都过不去,路两边是悬崖峭壁。父亲说,他拉一架子车柴火去赶集,到了岘子口,必须柴、车分离,先将车子拽过去,再将柴挑过去,然后装上车子继续赶路。我上中学及以后很长一段在外工作的日子里,骑自行车回家,到了岘子就得下车推着走,尤其遇到下雨,土路泥泞,塞车加上路滑,苦不堪言。
整修三道岘子付出了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村上就组织劳力利用冬季农闲,大动土方,不断地加宽、取直、垫平,一个回合就是几十天。村里的农民很苦,行路难让他们吃尽了苦头,受尽了贫穷,所以每次修路群众一呼百应,义务投工投劳,再苦再累,毫无怨言。看着逐渐平坦的“岘子”,上了年纪的人就会想起早已过世的老支书张聚宝。他个子不高,沉稳、精明、干练,当支书十五年组织群众三次大修岘子路,坚持不懈,忍辱负重。在20世纪80年代末,又一次修路结束时,他突然倒下了,再也没起来,卒年五十刚过,村民说,张支书为修路而死,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进入21世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初见成效,六年村的变化很快,盖起了教学楼,解决了“吃水难”,农民的日子红火了起来,“三道岘子”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先是铺了沙砾路,再是柏油罩面,一条崭新的乡村柏油路撞开山岭,跨越沟壑,伸到农民的家门口。村民们激动地说:这是一条民心路、幸福路,圆了世世代代六年人的梦,看着它心里就舒服,走起来特带劲,出门、回家,做生意、种庄稼方便多了,更不用担心下雨天两脚泥水走不动了。外村人如此评价:六年村的路美得很,“三道岘子”平的很!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近几年建设新农村,农村的道路建设全面提速,“行路难”的问题正在得到根本解决。西峰区抓住机遇,全区一百个行政村的通村公路轮廓明显,“村村通油路”变成现实。
面对这来之不易的“康庄大道”,农民有两盼。一是盼管护。“三分建设,七分管养”,村级油路要有人看护、有人维修、有人管理,重点治理超载轧路、乱堆乱放、排水不畅的问题,尽最大努力减少路面的损坏;二是盼安全。农村路面窄,要教育村民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坚决纠正违章驾驶行为,设立斑马线,有条件的村要在主要路口设立红绿灯、摄像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