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为了亲情与梦想,活下去
我对文学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人告诉我要喜欢、要写,反而是有人告诉我不要写。
从识字起,应该看小人儿书的时候,就和哥哥们抢大书看,常常被二哥喝斥:能看懂咋地?
我听到了自己内心中来自遥远天地的声音:长大了,我也要写大书。
喜欢书,和同学们交换看小人儿书,上午借了书,中午拿回家,为了让三哥看,然后我守在三哥枕头边,一起看,等着下午上学时,即便三哥没看完,也必须拿走。在供销社,我匍匐在小人儿书柜台前,流连忘返,母亲给的买零食钱,都积攒买书了。有一回,我用玩具换别人的小人儿书,那玩具是姨家表哥给我的一个小飞机,在我眼里,小人儿书比这玩具好,可是,母亲觉得那小飞机好,母亲气得要打我,我就逃跑,母亲从后街追到前街,到底把我追上了。那是我记忆中挨打最狠的一回。而且,我还利用书上学到的句子反驳了:打人就犯法!母亲说“犯法就犯法”。还有,趴在炕沿上写作业,却偷偷看小人儿书,母亲正烧火做饭,却时刻关心我学习,发现我看闲书而影响课本作业,就过来抢走小人儿书就扔到灶火中了。我追着去掏抢出来,小人儿书四角已经烧焦了。
我还爱翻腾家中的箱柜,寻到几本旧书,有文革色彩的小说,还有缺页的西游记。我主要读的是哥哥们的初高中历史课本,非常爱读,感觉历史非常有意思。后来,四哥参加历史大专函授,那一大套二十余本厚厚的教材,我都啃了。
我写的作文,老师作为范文读,当同学们面夸说我读书多。小学五年级,十二岁吧,夏天犯病了,膝盖肿疼得下不了地,坐在炕上,用大笔记本,模仿写抗日打鬼子的秋收故事。那是我最早的有意识的文学创作,约有三五万字,写得密密麻麻,一直舍不得扔,后来放在旧书箱中,撂在高高的仓房架子上,再后来,毁于洪水了。
第一次投稿,是给《芒种》。那大约是十四五岁吧。
当年,我在千山住院,通过亲戚介绍,认识了李大夫一家。四哥去他们家串门,拿回了二三十本1980年前后的旧文学刊物,有《小说选刊》、《上海文学》等等。这些旧刊物启蒙了我,知道文学作品应该是这样发表在刊物上的。印象深刻的有赵本夫的《卖驴》,而且知道是处女作就得了全国奖,于是幻想自己也能这样。记得有一本《芒种》,是我们沈阳出版的杂志,头条儿是孟伟哉写的《一座雕像的诞生》,后来这小说改编成了刘晓庆主演的电影《心灵深处》。还在《延河》上,看到一位叫王篷的作家写乡村的短篇小说,我读来感觉挺对味儿,于是模仿,写了乡村的故事,选择最近的沈阳杂志投稿。记得有的文章中说,把投稿信封左上角剪个口,不用贴邮票。其实,这时候,邮局已经取消了这种做法,但我不知道。用作文本的皮,自己动手糊了蓝色的信封,投到供销社门前的邮筒里。看到骑自行车的绿衣邮差,我觉得自己的回信就会在某一天送来。当时是在爷爷奶奶屋子里做的这些事。写了大约十五页稿纸,爷爷奶奶坐在炕头上抽烟袋,唠嗑儿,根本不知道我在做什么。记得,当时为了能发表,还在附信中说要把稿费捐给老山前线的英雄们呢。投稿之后,就在门前街道上兴奋得来回走。除了我,家里谁也不知道这事儿,不好意思说,怕人笑话,又为自己感觉自豪:我也能写文章投稿了。
我写的第一封信,是写给姨家,当时不知道是为了告诉什么事,父母让我写。对表哥的问候,在写名字时落下了一个字,长伟哥很好吧,我写成了“长伟哥很吧”。
因为年年夏秋犯病,所以,我屡屡休学,小学五年级读了三回。那一年,上天开恩,暑假后,我病痛轻一些,终于能够去十二里地外的乡镇读初中了。在中学,读到一本刊物《辽宁青年》,我在上面看见一则《鸭绿江》函授创作中心招生启事。我特别想学习,但,学费要十元,当时对我来说,那是很大的一笔数字。左思右量,终于决定,红着脸向母亲开口要钱。没想到,母亲听说是学习,真给了。进乡镇高房岗上的邮局门里,平生第一次汇款,很快就收到了函授教材和录取通知书,很兴奋,觉得自己了不起,和身边其他人不一样。我在读大家没有读到的书,我有其他人没有的理想。
在四哥工作的商店,送信的邮递员一次次投递学习资料,当知道我才是收件人时,惊讶地指着我问四哥:就是他呀?我很得意哪!记得四哥有一次边烧火做饭,边拿着我的作文本看,饭锅烧开了。四哥笑着夸我说:写得真挺好呢。这是四哥难得的夸奖我一回,我记得非常牢,但后来我学写作,四哥是最皱眉头的。可是,因为他每天到中学上班,去乡镇邮局方便,所以,我想邮寄邮购书籍稿子什么的,还是得依靠他,四哥不情愿,但也都帮我了。
函授创作学习有作业要求,每两个月交一次稿,这时候,不知道写什么。所以,第一年,就交了一次稿,写的是同学因为父母批评生气,离家出走,到北京火车站,被警察送回来的事,但这个原型,我修改了,写他站在十字路口,经过思想斗争,决定自己回家。这是一个小小说,还是意识流呢。这次,虽然仍不够发表水平,但有老师批阅回复了。之后,我把学习作文“发表”到作文本上了,等作文本发回来,看到被语文老师把作文给撕下来了,而且用红笔批阅道:不许抄袭!老师当时一定很生气,觉得学生作文不会写得这样,笔尖狠戳把纸都扎破了。我当然不服啊,在下一堂课上,我站起来,指着她的批阅说:我看不懂!老师非常美丽,瞪起了大眼睛,问:你看不懂啊,这是不许抄袭!我反问:你在哪里看到发表有和这个同样的作品了吗?
没有。
那你怎么认定是抄袭?
我请别的老师看,都说一定是抄的。
同学们都在看着我们。老师让我第二天拿来我学习创作的证明。第二天早上,我豪情满怀地去办公室,把自己参加函授学习的材料奉上。老师让我先回来,材料留下看看。再上课时,老师把材料给我带回来了,陪笑说:把作文重新写一下吧。我也做了一点手脚,把撕掉的前两页又粘上了,把字数少的最后一面,有红笔批注的,重新抄一下。老师又重新批阅,表扬好了。而且,后来,这老师对我特别好,拿着我的作文到别的班做范文读。
可是,考试时,我吃亏了,因为我的作文不是常规的学生作文那样的三大段,全是碎段落,模仿成年人的小说格式。我语文基础知识分最高,98分,而作文五十分,只给35分,人家作文打了49分。语文老师还问我:怎么搞的呀?我苦笑。然而,我在全部学科综合分数上出彩了,我比第二名多16分,这是期中考试,等期末考试我比第二名多9分。许多年后,大姑家的二儿媳妇——表嫂是我当时的班主任,来我家串门时,还经常乐于提起这事,我给她的班级总分争光了。在此之前,我第一次去千山疗养院治疗,当时是四年级上半学期,我出院回来,直接跟着原来的班级走,比同学们少上半年学,然而,期末考试,我却是全班第一名。一个小兄弟,人很好,不太爱学习,家里一群姐姐,他是老疙瘩,独苗儿,非常吃香,因我有病,经常帮我做一些事,向我抄答案,也弄了个全班第八名,是他有史以来最好成绩,把他的父亲母亲乐坏了,我去他们家玩,还感谢我,高兴地说跟我在一起学好了呢。我和小兄弟相视偷笑。
那时,我一贪玩,成绩就下降点,一认真学,成绩立马就上去:班级历史课复习,老师在台上问,我在座位中张口就答,成了我们两个人的课堂。同学们目瞪口呆,全给震了,大家都不喜欢这历史课,却没有想到这是我最拿手的。其实,大家不知道,我的历史知识不是全在这一学期里了解的,是几年来,我从识字起就喜欢读哥哥的历史课本的原因。我还喜欢地理,小学时,把哥哥地理书上的世界地图剪下来,作为作业本的垫板,然后,有空就看地图,把全球各个国家的位置大小和首都名字,大多记在心里了。对于不喜欢的理科,我也能强制自己完成任务,物理课背诵课文,老师说,谁会就让放学,不会不许走,是临时突击背诵。好长一大段,我几分钟就背好了,第一个走出教室门。然后就爱读闲书,因为治病,进过几回城市,在辽阳车站的书亭,我买《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第一次在这里看到一部小说选,有《阿Q正传》,我想买,但母亲不同意,如果我想吃雪糕,或者吃药,母亲会给钱的,但我就想“吃”书。我衣袋里只有五毛钱,记得那书是一元,我急啊,央求母亲也不成,在等车的时间里,正好看到了一位同乡大哥,于是,我悄悄向他借了五毛钱,然后拿着书高兴地回到母亲面前,母亲生气怒问怎么回事?我只好坦白,母亲生气了,但也无奈地拿出五毛钱,让我还给人家。
听说城市有图书馆,我非常羡慕城里人,其实村委会也有图书室,但不对外,不允许随便借看,轻易也不能读到。有一回,四哥从村上借回几本书,是为了给二哥和三哥消磨时间的,村领导一听是给病人看,也愿意通融。但借回的,多是外国小说,应该说,四哥并不知道这是名著,但,恰恰是对了我的口味,有《红与黑》、《呼啸山庄》,还有一部中国小说,那的确不是一部好小说,但我没白读,记住了其中提到的一个地理气候现象,在沙漠里,旅人抬头看到天上黑云翻滚,电闪雷鸣,雨水在半空中就蒸发了,落不到地面上来。于连与德瑞娜夫人的恋情感动我,甚至希望自己就是于连;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的爱情,因为太鬼魅,不那么令我喜欢,我更惊叹于作者艾米莉的生平,后来,我还琢磨写了一篇写给艾米莉的情书那样的散文,可惜,也只是练笔,后来,稿子同样淹没于洪水了。
因为学习函授,我也订了一年《鸭绿江》,然后,又好高骛远,订阅代表最高水平的《人民文学》和《小说选刊》,那时我正帮父亲打理小货店,手里有自主支配的货款。但,因为村里邮递不方便,所以,投递地址,我选择学校,以为单位里安全,结果恰恰相反,学校里愿意订阅的不多,但喜欢读书的人还真不少,当刊物送到收发室后,总是能被一些老师们给拿去赏读。而且,我不知道刊物哪天会送来,当刊物丢了,更是问谁都不知道?去邮局问,说已经送到学校了,到收发室问,也不知道谁收藏了。所以,两份月刊,一年应该是二十四本,到年底我一共就得到六本。这正是我瘫痪的一九八八年,然后,因为生气,因为没钱,我就不敢订阅,不再订阅了。但是依然想看文学书刊,怎么办?只有邮购,加上咨询信和邮费,一本书捧到手上,费用比定价高出好多,而且,更甚者,当年我邮购的一些书刊,至今依然风尘仆仆地奔波在邮路上而没有到达。前些天,我刚刚在网上邮购了《梵高传》,其实,二十多年前,我就向城市里邮购过这本书,记得很清楚,当时汇出重金百元,可是杳无踪影了。
我邮购成功的书有《中国当代流派小说丛书》,还有刚刚翻译过来的印刷简陋的《挪威的森林》,还有压缩本的《罗丽塔》,这两本书,在九十年代初,应该都是最早的中文版本。可惜,1995年洪水,洪水!如今,我还保留着水泡后晒干的《罗丽塔》,不读了,也为做一份纪念。还有本对我来说重要的刊物,就是武汉大学的《写作》,我最早是在辽宁省中医院住院时,于路边旧书地摊上,买了几册,然后就喜欢放不下,以后,年年邮购。大约在洪水后,我就不再邮购这刊物了。我从刊物中读到了很多好文章,也学到了很多创作知识。当年,在旧书摊上,还买到了一本新书,折价的《文学的艺术技巧》,作者王向峰。但没有想到,王老师是我的家乡前辈,我们两家只隔着一条蒲河,而且还有转折的亲戚关系。《小说创作十诫》,这本书,我喜欢极了,翻烂了,从洪水冲倒房屋的废墟污泥里扒出来,还舍不得丢弃,作者王立耘,后来知道这是恩师何启治的同事。
病瘫后,第一次在铁床上写心境,成了首散文诗《笑破天的理想》,后来竟然发表在《文学之友》上。用一个破字,能体现出我的心境是多么为难。不久前,知道台湾郑丰喜的自传《汪洋中的一条破船》,也用了个破字。我们都是残疾人,都用了“破”字,我能理解他的自嘲,这是我们对自身残破的无奈正视!知道《文学之友》是有稿费的,可是我没等来稿费汇款单,寄来一本地方名家的小册子,第一笔稿费就这样被顶替了。但是,对于我来说,没有见到钱,没有见到实在的人民币,只有“破”书,不能让家里人认识到我学习写作是有意义的。真正收到稿费,是一首五行的小诗,好像是给了我三元,是北京的一家读书报,而且应该是民刊,好像是中华读者俱乐部。
病瘫后,文学追求成了我活下去的另一个理由!这是文学理想对我残缺生命的第一次拯救,我不甘心白白来人世走一遭,我想留下一些痕迹再走,用笔在大地上把我脚印画出来。后来,辽宁省作家协会联络政府部门给予我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搀扶我重新站起来学会走路,那是文学对我的第二次拯救!可是,学习文学需要付出,我买书,买稿纸,邮寄费用,家里肯给我买药,却不愿意花这种钱。一天晚上,停电了,在蜡烛的昏暗火光中,不知怎么就全家人异口同声地形成了家庭会议,批评我,喝斥我,阻拦我不要再学写作了,亲人们七嘴八舌,我说不过大家,我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来支持自己,我已经写了几年,都不见成效。这时,我已经写出了三个长篇小说稿,一百多万字,放在衣箱中,尺半高,全是我站着或者躺着写的。我觉得自己能写出这么多字就是胜利,就可以骄傲,但家里人不这么看。我委曲地呜咽说:我一定要写!我用泪水哭喊换来了坚持。
为了省钱,我把四哥从学校里拿回来的大白纸裁十六开,锥子扎眼儿,用尼龙绳捆结好,百页一本,衬上带格的稿纸,我最初练笔的三个长篇小说稿,都是写在这上面的。我还如此抄书,学校有了上级援建的图书室,四哥帮我借回了书,因为不能据为已有,我就抄《老人与海》等,后来,洪水退去,也抄《阿Q正传》,这事,后来写成文章还得到了读鲁迅征文优秀奖。
读书不方便,我就听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说联播,我最喜欢,而且有三本书印象深刻:《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白鹿原》。1988年春夏之交,正在我瘫痪之前的日子,一天中午,在广播中听到了李野墨播讲的《平凡的世界》,讲到孙少平的姐夫外出卖耗子药,带回家一个放荡女人,少平的姐姐服毒,吃了假鼠药;这时,吸引我的是播讲人那磁石般穿透人心的声音。后来就是小说故事情节打动我了,听到田润叶和李向前的特别夫妻情,我已经瘫痪躺倒了;再之后,孙少平在田晓霞牺牲后,仍然一个人去古塔山上赴两个人的约会,感动得我落泪,及至结尾孙少平回矿山照顾惠英嫂和孩子,这温情深深触疼我那青春期的心灵。等《白鹿原》开讲,不仅仅是喜欢李野墨的声音了,而是从第一讲就迷上了这部小说,听上瘾了,听完还想再看书,就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信,请求邮购,想邮购先行发表《白鹿原》的《当代》刊物,觉得这样既能看到小说,又能多读几篇别的作品,但是,回信说:刊物没了,可以邮购《白鹿原》单行本,只好如此了。还有,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个“今晚八点半”栏目,那里介绍说新创办了一份《中华文学选刊》,以前读《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品种单一,我还想用最少的钱,了解其它文学样式的最新最好的文学成果,于是,我也邮购了这本综合选刊。在《中华文学选刊》上看到了主编何启治这个名字,在《白鹿原》单行本上看到责任编辑还有何启治,于是我认识到这是个文学界大人物。而且,从评论《白鹿原》的声音中,我才知道文学最高度的大美是史诗!所以,多年来,我一直感恩于《白鹿原》这部大书好书,不仅仅是它带给了我高度的艺术享受,还因为它教我认识到了什么是文学的最高峰美学,更因为它引荐我结识了改变我命运的恩师何启治老师。
于是,我抱着希望,给何启治老师写去了第一封信,何老师真的给我回了信,对我给予了鼓励,并寄赠了书刊。这是我改变命运的起点,我站到了命运的交叉路口,我当时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封信会开启我的新纪元。其实,这只是仿佛来到了正确的起跑线前,但,距离发令枪响,还有好久的时光呢!
1989年夏天,我在锦州蜇蜂疗,父亲陪护我,一天半夜,姐夫突然来了,说奶奶得急病昏迷了。父亲连夜赶回家,姐夫留下来照料我。我也惦记奶奶的病情,那时候还没有电话,不知道家中是怎样情形,又对近百日的蜂疗失望,于是,我自己做主,让姐夫办了出院手续,回家。其实,父亲回到家,奶奶就仙逝了,奶奶一直昏迷流连,就是在等儿子归来送终。奶奶猝然昏迷之前两天,忽然笑着问我母亲:大媳妇,等我走,把三孙儿带着,你舍得不,放心不?母亲当时一下子没反应过来,等意识到这话的意思,又不好反驳,只能勉强苦笑:奶奶带孙子,我有啥不放心的。果然,安葬奶奶的那个早上,三哥也放下了痛苦,跟着奶奶走了。到底有什么样的天意在主宰着人呢?姐姐转达了三哥专门留给我的话:
别写了。
三哥是好心,是为我好,但,我没听三哥的话。
那天,我出医院乘长途车回家,道路上的颠簸会引发我全身关节剧痛,所以我一直死盯盯直勾勾地看着路面,遇到坑坑洼洼就更加缩紧僵硬的身子保护自己。在临近家乡村庄时,与三哥的灵车相遇,交错而过,我并不知道那车上是三哥躺在灵柩里。我去蜇蜂疗前,三哥躺在南炕,我躺在北床,因为都是脖子僵硬,三哥不能扭头看我,就常常用镜片反射着看我,我也在镜中看到了三哥那超常的大眼睛。三哥那双大眼睛永远定格在我记忆里!那双眼睛出奇地大,炯炯地盯着人看,后来姨家二姐回忆时说过,三哥那大眼睛看人时,认真得有点吓人。我理解:三哥的双眼里全是祈盼,想用眼神把世界和亲人抓得牢一些,紧一些。三哥自己不能恢复健康了,绝望了,却盼望我好起来。听说蜂疗治类风湿病的神话后,三哥没有想自己去治,反而请求父亲母亲再送我去治一治。那是1989年春天的事,而1987年家里拼全力让我在辽宁省中医院住院治了半年,经济上还没恢复过来呢。当时,我自己是抱着捞救命稻草的心态想去治,又无法说得出口,没脸再请求家里为我花大钱去治这治不好的病了。父母认同了三哥的意见,又头拱地送我去锦州求蜜蜂医生做我的救命神灵。三哥,咱俩最后一次路遇时,我不知道你在那辆车上,你一定知道我在这辆车上吧,那你怎么不喊我一声,让我再看看你,送送你。三哥,我没听你的话,我一心想写,现在我写出头了,我靠写站起来了,又能走了,你都看到了吧,我手中的笔比被冤枉牺牲的蜜蜂管用。三哥,放心吧,我现在也是替你和二哥活着,行走在人前,等以后,我会去找你们的,咱们哥仨儿还要在一起,但我们要健健康康的,咱们不做病人了,咱们也要找自己喜欢的姑娘,娶媳妇、生孩子,享受人之天伦,咱们一起孝敬爹娘,这辈子,爹娘为咱们病儿子受了太多的苦,父亲老年糊涂生气时对我说过:给你花的钱哪,撂起来比你都高。三哥,二哥,来生,我们一起好好报答父亲母亲。
父亲母亲站在家门口刚刚送走一个病瘫十八年的儿子,又迎接一个被迫承认病瘫的儿子治疗失败回家了,这就是我们家,当年真是太难堪了。亲友劝慰悲痛中的我母亲,说:“三儿这病孩子走了也好,他不遭罪了,你也少伺候一个。”可母亲哭说:“我宁可伺候着!”邻居有一位母亲,独生儿子猝然离世,同是失去儿子的母亲,她抱住我母亲说:“你还伺候着了,咱家小子,我连伺候都没伺候着”。这话,让我心动,心痛,瘫痪的儿子躺在炕上,母亲伺候十八年,这竟然让另一位母亲羡慕。只有母亲才会这样想,只有母爱才能这样体会。有时候,年老的父母患病,儿女伺候不起了,甚至盼老父母早点走,而母亲照料儿女,却说:我宁可伺候着,十八年,还没伺候够!给三哥穿寿衣时,因为他皮包骨的躯体扭曲畸形,别人不知道怎么穿,只有母亲知道怎么做,才会给儿子把衣服穿上;只有母亲知道怎么做,才会让儿子不疼。三哥的人生,第一次穿衣是母亲,最后一次穿衣,还是母亲。这时候,我躺在那里,心里明白了,让母亲伺候,对母爱也是一种安慰,我躺着活,不仅仅是个人承受痛苦,母亲心里一样苦。照料一双公婆和三个病儿子,母亲心里怎么能不苦,可母亲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从来没对我们说过苦。
我活着,既是为了尊敬自己的生命,也是为了回报母爱。
那时候,我能做到的报答母爱的方式,不是照料母亲,而是躺在炕上接受母亲的照料,母亲为我擦洗身子,像婴儿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