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线”精神

“三线”精神

时间:2023-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们响应党和国家建设“大三线”的号召,克服从南方到北方的水土不服等困难,抛却从大城市到小地方的情感疙瘩,面对新建企业的种种困难,带领全厂职工,硬是在甘肃临夏这样一个在当时交通尚不发达、经济十分落后的农村城市,建起了一座现代化大企业,很快生产出了数以万计的电影、摄像器械,出色地完成了大批军工生产任务。

“三线”精神

近日看到一部叫《大丽家的往事》的电视剧,主题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建设大“三线”的事,描写的是以大西南820军工厂的技术科长郝大丽一家和工程师老苏一家为代表的“三线”建设者们可歌可泣的奋斗史诗。剧情感人,矛盾迭出。为了祖国国防建设,那一代人献了青春献子孙,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至消失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看着剧中人物的形象和命运,我总是激动不已。因为那个年代,我也在“三线”军工厂工作,我的身边就曾生活着一批与郝大丽、苏工、厂长宋卫东一样鲜活可亲的“三线”英雄们,他们现在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六七十年代,我所在的“三线”厂叫甘肃光学仪器厂,位于临夏州的州府临夏市,是当时国家从哈尔滨电影机械厂、上海电影机械厂、南京电影器材厂和几个电影研究所抽调人员和设备组建的,主要生产电影器材和摄像器材,如35毫米、16毫米、8.75毫米放映机和摄像机、各种光学镜头,同时生产卫星转录机、坦克夜视镜、半自动步枪等部分军工产品。旺盛时期,全厂职工总数达到5000多人,在甘肃的大型企业中举足轻重,曾为我国电影放映的普及和军事工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也一直为刚参加工作就能在这样一个共和国军工企业经受熏陶和锻炼感到骄傲和自豪。

当时的厂长、党委书记叫王茂德,是一位老红军,从部队转业下来时已是正师级干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眼睛,到甘肃前是南京电影机械厂的党委书记;副书记、副厂长崔维计,原是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厂长、总工程师;政治部主任李品娟、何洪发,我所在机修车间党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冯文林,副主任袁长友、孔超,技术员刘肇基、程志丹;锅炉房八级工周师傅、叶师傅,工具车间主任沈宏声等人,都是原来所在单位的领导和骨干。他们响应党和国家建设“大三线”的号召,克服从南方到北方的水土不服等困难,抛却从大城市到小地方的情感疙瘩,面对新建企业的种种困难,带领全厂职工,硬是在甘肃临夏这样一个在当时交通尚不发达、经济十分落后的农村城市,建起了一座现代化大企业,很快生产出了数以万计的电影、摄像器械,出色地完成了大批军工生产任务。

临夏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海拔高,气候差,教育、医疗水平低。许多南方来的同志吃不到大米,很不适应。有的同志建厂不久就要求返回原单位去,一段时期全厂有几百名干部职工联名向上级打报告,请求把厂子搬出临夏。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王书记、崔厂长、冯主任、叶师傅等一大批领导和骨干受到批判和冲击,厂子的前途岌岌可危。然而,也正是这些“三线”的老战士们顶着压力,忍辱负重,即使在被批斗、被打倒的情况下,依然不忘把生产抓上去,依然坚定地指挥完成各项军工任务。当时王茂德同志被带上走资派的大牌子,跪在批斗现场,造反派逼着他承认到“三线”来是错误路线的产物,他却大声说:“建设大‘三线’是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是为了我们国家有一个稳定强大的国防,是完全正确的,‘三线’儿女要为此奋斗下去。”这些话在当时已是振聋发聩,现在回想起来仍然使人心潮澎湃。这一代人的业绩不同于战争年代的轰轰烈烈,但是他们的精神永远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1969年为赶制704军工产品,全车间大干六个月,每个职工都加班加点。然而上级不断要求提前交工,我们却无法保证按期交货,特别是几个关键技术难题尚未攻下来,无法批量生产。我当时在车间任生产调度,图纸、工装、原材料和成品都从我手上过,我了解进度,因而内心更加着急。为此,冯文林主任不仅多次召开会动员,而且一个人开两台车床赶制配件;党支部副书记强宗波同志多次召开党员、团员誓师会,并组织多位技术员、老师傅进行技术攻关。车间每个同志都铆足了劲,端着饭盒在车间边吃边干,每晚都加班到深夜两三点钟,没有一个人叫累。当时一个老技术工人月工资也就是五六十元,像我们刚进厂的徒工只有33元,每顿饭就是五分钱开水煮白菜或者一角钱的肉炒土豆片,两个馒头,但是大家的那种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在我以后的工作环境中再未看到过。车间里、院落外到处是“抓革命、促生产”、“大干六个月,拿下704”等大幅标语,车间团支部办的生产竞赛黑板报,一期接一期地介绍先进个人,宣传模范事迹,许多班组和个人不断刷新着自己的生产纪录,技术难题在工人们的智慧和干劲面前一个个被攻破,全车间一派抢分夺秒争上游、争先进的热烈景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了704军工任务,受到了省上相关部门和厂里的表彰。当我端着704产品向空中射击校准的时候,内心感到无限的欢欣,觉得自己为祖国国防建设尽了一份力。

第二件事是1970年全国大唱样板戏,厂里要求各个车间都要排演。我们机修车间是个大车间,400多人,能唱会演的人很多,很快就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排练京剧《沙家浜》,并由我出演剧中的主角郭建光。全车间都把这看成是一件光荣的事,全力支持。车间钣金工段的钱师傅,患有严重的肺病,加班加点为我们赶制所有布景、枪支等。此后不久,钱师傅就病逝了,大家都为钱师傅的去世悲痛万分。正在我们排演即将成功之时,厂军代表出于派性,硬是要把我们车间宣传队的一批骨干调走,这等于是让我们的排演前功尽弃。对此,冯文林主任多次找厂领导申诉理由,给军代表提意见,顶着压力,冒着被撤职的危险,就是不同意调走一个人,保证了《沙家浜》在全厂、全市的汇演成功。就是这样一个铮铮铁骨的老工人,因为顶了军代表,被调离了我们厂。然而一年以后,在全厂职工的强烈要求下,冯主任又被调了回来,并担任了副厂长。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真理总归是真理,违背人民意志的事最终必然会颠倒过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家调整了军工生产规模,部分电影设备也被电视、电脑所代替,甘肃光学仪器厂也随之适应市场需求生产照相机和教学投影设备,市场缩小,企业改制。应该说,这是我国经济的公有制形态向多种所有制形态的变革。尽管部分职工下岗了,企业经受了前未有过的阵痛,但使我国的机械工业(包括部分军工生产)实现了吐故纳新和调整组合,进一步提高了生产能力,就像郭沫若先生笔下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我们不是已经看到我国的电视、冰箱、电脑、手机等电子机械产品如同横空出世般地销往全世界了吗?我们不是已经看到火箭、导弹、飞船把我国推向了军事强国和航天大国了吗?我认为,这当中包含着几十年前国家“三线”建设者们所付出的艰辛和作出的贡献,他们当时所发扬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三线”精神,将永远是鼓舞和激励我国人民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2012年2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