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情况下,春天钓鲫鱼,容易得手,甚至可能丰收。但有时却又钓不到鱼,甚至一无所获。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是春天气候变化无常,水情、鱼情变数太多,难于把握所致,钓程中有失镜鉴,故丰歉不定,实属难免。如何了解掌握水情、鱼情的变数,分清某些相近相远的界限,很有必要。现将“四分清”内容坦陈,供钓友参考。
图5-3 钓春鲫“四分清”
1.钓浅水,分清光线强弱
春天钓浅水,阴天的光源和晴天的光源是不一样的,阴天的光源是散射的,照在物体上是没有影子的。晴天的光源是直射的,照在物体上会产生阴影,特别是万里无云的晴天,更为明显。阴天钓浅水,即便是清水,由于水中没有投影,鱼是不会受惊扰的。而晴天在清水中钓浅水,竿影、标影、人影都可以投射到水面,都是有干扰的。这种现象,在钓鱼之中常常发生。如果是清水,在同一钓点,阴天去能满载而归,晴天去就可能一无所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阴天的弱光和晴天的强光不同造成的。所以,在清水中钓浅水,最好阴天去,不要晴天去,这是需要分清的。另外,鱼谚中的“春钓浅”,是广义的,并没有指出天气的阴晴,没有指出水质的清浊,只是原则上强调一个“浅”字,事实上,钓浅水不但有阴晴的天气、光线强弱之分,而且也有水质的清浊。
2.打浅窝,分清水质浊清
打浅窝,不能只认一个“浅”字,见浅水就打,这是不行的。因为水有清浊之分,浑水的浅与清水的浅一样,但透明度是不一样的。浑水打窝,可以在很浅的水里。清水里打得浅,就可能暴露出钓鱼人。其实,浑水中的浅窝是相对浑水而言的,清水中的浅窝是相对清水而言的,它们之间的浅、深度是不一样的。那么,怎样才能区分这种深浅呢?浑水的浅,应该界定在什么位置?清水的浅,可以浅到什么程度,是否可以打这种浅度,如何确认?
如果我们以阴天为例,忽略某些因素不计,清水中打浅窝,可以浅到0.6米。同样,浑水中打浅窝,可以浅到0.25米。当然,这是一种理论上的分析,从实际钓鱼的角度来考虑,最好是在阴天里把窝子打在清水的浅水里,在晴天把窝子打在浑水的浅水里,这是需要分清楚的。
3.看天气,分清气温高低
春天的天气,变化很大,特别是“倒春寒”,气温下降10℃~20℃是常有的事,这种反差极大的温度变化,是直接影响钓春鲫的。确切地说,与钓深还是钓浅有关。一般地讲,气温高,就可以钓浅。气温低,就应该钓深,这种看法并没有错,是从原则上讲的。但是,如何来界定这种温差呢?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温度下就可以钓浅,什么样的温度下就应该钓深,有没有这个界限?这个界限在什么位置?其实,我们要确定这个温度的界限,必须以鱼的生活习性为依据,就是说,在什么样的气温下,鱼会来到浅水里活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鱼的繁殖温度来考虑,鲫鱼的繁殖温度是22℃以上。鲫鱼的繁殖是在浅水里完成的,也就是说,当气温在22℃时,钓浅就不是问题。在水质上,还是有清浊之分的。如果气温下降,要改钓深水,怎么办?有一种估计的做法,即以清水的可见度为基准(0.6米),气温每下降2℃,水深增加0.2米,气温的基准就是鲫鱼的繁殖温度。当然,这不是理论依据,只能作为参考。
4.挂蚯蚓,分清动饵静饵
用蚯蚓钓鲫鱼,是最常见的做法,也是传统钓用得最多的一种饵。蚯蚓是动物饵,属荤饵,春鲫喜欢红色食物,喜欢荤饵。春天用蚯蚓钓鲫鱼,是针对性很强的饵。
用蚯蚓作钓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动饵,另一种是静饵。动饵要求蚯蚓挂在鱼钩上之后,头尾能蠕动。静饵要求鱼钩上的蚯蚓是没法蠕动的,这是挂蚯蚓的方法不同形成的。动饵使用的是腰挂和缠挂,即用鱼钩从蚯蚓的中部(也称腰部)穿过,穿一次或多次,将蚯蚓缠绕在鱼钩上,保持头尾成活状,形成动饵。静饵使用的是穿筒挂,即取半条蚯蚓或1/3条蚯蚓,将鱼钩尖从中间穿入,蚯蚓的身体将鱼钩包裹起来,不露尖,形成静饵。
动饵和静饵使用情况是不同的。在清水里钓鲫鱼,动饵、静饵可以同时使用,有时静饵的效果比动饵还要好。清水中鲫鱼对动饵是有警觉的,不敢大胆食用。但是,在浑水里,静饵明显失去了它的效果,主要是水浑看不见钓饵,鱼很难发现目标。此时,动饵的优势明显,鲫鱼在浑水里容易感觉到蚯蚓的蠕动,并把它吃进自己的嘴里。浑水中要钓动饵,就是这个原因。有时窝子里有比较多的鱼在活动,反而钓不上鱼,就是窝区的水浑浊了,此时也应改用动饵钓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