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年记忆随笔

十年记忆随笔

时间:2023-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头再看十年来我走过的道路,我想我是幸运的,作为曙工处一名普通的技术干部,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得到了不少的经验,这些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我是在曙工处成长起来的,也亲眼见证了曙工处这十年的成长历程,这里凝聚了无数曙工人的辛勤努力,一代又一代的曙工人为了石油事业挥洒下了他们青春的汗水与泪水,也留下了他们的欢歌与笑语,我自豪,因为我也是一名普通的曙工人。

十年记忆随笔

王善强

十年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背着简单的行囊到曙光报到。一下车就感觉到这个矿区小镇的与众不同,大街上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热闹的叫卖声,马路上行驶着一辆辆从没见过的车辆,一群穿着统一制服、戴着橘红色安全帽、脚上穿着厚重的翻毛靴子的人从我身边快速走过,他们身上的点点油渍告诉我,这是一群石油工人,一群可以叫地球抖上三抖的人。

还记得第一次到井场施工,虽然是石油院校毕业,但从未这么近距离地观察过抽油机。师傅告诉我这油井有1000多米深,我向远处眺望,想1000多米是多远的距离,石油工人真的很了不起,在地上钻个孔就能把深埋地下的石油弄上来。旁边井场上一群面色黝黑、满手油污的汉子,熟练地舞动着手中的管钳,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把一根根长长的油管从井中起出。师傅告诉我,这是一群作业工人,他们正在给油井“看病”,看着他们健硕的身躯,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课堂上老师讲过的“铁人”形象。

还记得第一次到防砂现场,排列整齐的施工车辆布满整个井场,给人一种“金戈铁马”的视觉震撼。现场虽然有很多人,但看不见丝毫的忙乱,每个人都从容地应对着自己的工作,眼神中透露着自信与镇定。在多台大型机器的怒吼声中,他们把地下千米处的岩层压出一道道裂缝,我仿佛看到了黑色的石油在裂缝中欢腾地流动。

还记得第一次作为项目负责人到化堵现场,虽然师傅已经带了很长时间,但毕竟是第一次自己指挥施工,手心里全是汗,耳边是师傅的叮嘱:“看好水泥车压力,注意调整加药浓度”,想到师傅信任的目光,我心里感觉踏实很多,站在水泥车上大声喊着“大家都准备好了没有?开始施工!”由于我们对堵剂做了大量的改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年实现措施增油5000多吨,并拉开了连续四年实现区块综合负递减的序幕,使合作开发真正达到了“互惠双赢”的目的。

还记得2005年在4714区块调剖,整整38天吃住在井上,虽然是崭新的智能注入系统省了不少事,但责任心还是驱使着我们每小时必须出去巡视一圈心里才感觉踏实,看看配液情况、来水情况、电路、井口……一个多月的现场磨炼使我们迅速成长,听着柱塞泵的声音可以判断出工作是否正常,从刚开始对设备一窍不通到可以独立打开柱塞泵排除故障。我们每人掉了几斤体重换来了近四千方的注入量,更主要的是我们收获了自信。

还记得2006年我们搬进了新建的办公楼,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和崭新的办公桌椅,让我们感受到企业发展给员工带来的实惠。新的办公环境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也更加期待光明的未来。

还记得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工作量大幅萎缩,我们没有气馁,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努力开发新项目,小井眼机械防砂、套管整形、膨胀管补贴等一批技术取得突破,为研究所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回头再看十年来我走过的道路,我想我是幸运的,作为曙工处一名普通的技术干部,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得到了不少的经验,这些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我是在曙工处成长起来的,也亲眼见证了曙工处这十年的成长历程,这里凝聚了无数曙工人的辛勤努力,一代又一代的曙工人为了石油事业挥洒下了他们青春的汗水与泪水,也留下了他们的欢歌与笑语,我自豪,因为我也是一名普通的曙工人。

(作者系曙光工程技术处研究所副所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