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你需要……服务吗?
美国的经济运行方式就是完全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模式,于是各个厂家商号都会不遗余力不惜成本地宣传推销其产品,用“铺天盖地”、“无孔不入”来形容各种广告的发布一点也不为过:天空中有飞艇拉出的巨幅广告,摩天大楼的外墙有集声、光、电一体的巨大广告看板,其他的如电视、电影、车站机场、大众交通工具上的就不说了,最最挡不住的就是通过邮政系统投递到每家每户信箱里的广告。这些广告有的是印刷精美的杂志,有的是正儿八经指名道姓的信件或邀请函,有的还附带有作为礼品的记事本或附近连锁超市和商家的折扣券。我每次离家回沪一两个月后,冯太帮忙代取和保存的邮件总是装满了一个特大号的洗衣筐,其中至少95%都是广告!除了信箱里的广告,最最烦人的还有电话录音广告,不过在加州,最近一两年里对这种电话广告有许多限制,而且用户可登记要求取消广告电话等。对于信箱广告我是一扔了之,电话广告回答一句“没兴趣”,省心省事不少。但是长期在此地生活,对于某些推销是避不开的,有时还会一不小心既损失了金钱又平添烦恼。
先说说信用卡。当我们在1998年移民来到加州橙县时,属于“没有任何信用记录”的一族。虽然这里的大型商家如Macy’s, Target 等都自行向顾客发行消费信用卡,但我们的申请要求是不会被接受的。唯一能发放给我们信用卡使用的是开设了账户的美国商业银行,不过在第一年里必须要先存放五千美金在信用卡账户中作为押金,而且联合总账户中的存款金额不得少于一万美金,条件有点苛刻。一个多月后寄来了对账单,看到有三笔从信用卡公司借现金转到银行账户上,借款的金额不多,但每笔收费二十美金,另外还有一笔信用卡还款迟到罚款。怎么搞的?到银行找经理询问后才明白,我们当初开账户时申请了自动转账服务,于是当总账户上少于一万时存款部门就自动向信用卡公司去借款补足。我们的存款在同一家银行的两个部门之间转来又转去后被加收了六十美金的服务费和二十美金的迟交罚款!这是什么自动转账服务——借钱自动还钱却不自动?听了我们的申诉,经理也觉得有些太离谱,重新为我们办理了“自动转账还款”的服务项目,退回了借款服务费,但迟交的罚金却不能退回——因为在当月的信用卡账单上已经注明还款的最后日期。1/4的钱没有退回,也只能怪自己的英文不太好,当初开户时没有完全理解银行的规则。
可是,几乎相同的事情在十多年后又发生了:不久前我儿子的信用卡到期后换新,新卡需要打电话“激活”,在电话中,信用卡公司的工作人员柔声细语热情详尽地向儿子推销新推出的借款服务,儿子听说有钱进账户当然开心,就同意了。不久账单来了,仔仔细细看了后真正是气不打一处来:信用卡公司转了一千美金到儿子的存款账户里,但是他的信用卡还款方式是从存款账户中自动转账扣除的,况且他的信用额度高达一万八千美金。向一个根本不需要借钱的顾客推销借款服务,让毫无用处的一千美金在同一个银行的两个账户之间转个来回,竟然收了四十美金手续费!儿子立即到银行找经理去投诉,认为信用卡公司的电话接待人员有欺诈推销之嫌。经理是个明白人,一听就清楚,除了向儿子道歉外又解释了一番,说该银行系统的信用卡公司每个电话人员都会向打进电话的顾客进行相同的推销,取消该项服务和追讨四十美金的手续费都需要儿子再与信用卡公司联系,经理他本人不能保证一定可以退回。
为了要提高个人的业务推销成绩、多多增加信用卡公司赚钱的机会,几乎所有的信用卡用户都碰到过此类推销术:一开始总会被各类新推出的服务所吸引,比如方便、快捷、无需年费、低利息甚至还有现金反馈等好处,忽视或不知道相随的种种限制和收费,等到过了一两个月或半年一年后才发现好处没享到多少,却多付了不少冤枉钱。久而久之大家都学乖了,对这种“温柔的陷阱”式的推销都是断然地回绝:不需要,谢谢! 顺便提一下,我们所开户的信用卡公司和银行都属于美国商业银行(Bank of America)。 儿子这回所遭遇到的烦心事不是因为英文理解能力,而是缺乏识别和回绝推销的经验。
接着说电话推销。到现在为止,我们在橙县搬了三次家,每一次搬家,所有提供水电煤电话服务的公司都必须打电话去申请关闭旧址上的和开通新址上的。每一次重新开通电话服务,都会有一次“头大”的经历,因为每次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增加了多项服务项目,费用也增加不少,而且到完全弄明白的时候已经过去差不多两三个月了。打电话去交涉总是几乎相同的回答:这些服务我们认为都是用户必须具备的呀,你在申请开通时又没有特别说明,以后你若再要添加此类服务就没有优惠了等,接着又是一番没完没了的新品种介绍,让你听得晕晕乎乎几乎忘记干吗打这通交涉电话。真是有本事!现在我正在使用的手机公司也有类似的状况,有时就会在不注意之际增加额外的服务——当然是收费的服务啰!
1998年刚到尔湾的时候,我家所属的太平洋电话公司打往中国的长途话费是每分钟1.77美金。过没多久,在南加州陆续有其他的长话公司参与竞争,每家公司都招募了一大批临时人员通过电话进行推销,以相对较低的长话费率来吸引用户。每家公司的费率和开通费都有差别,而且较低廉的长话费率只有在三个月的试用期内有效,于是好多用户只得不停地转换电话公司,真是够忙乎的。我也是其中的一个用户。但时间一长就发现再怎么算也算不过各家电话公司的铁算盘——因为价格低了就会多打电话,再加上每次转来转去的开通费,实际上并没有节省多少费用,反倒是肥了电话公司以及给推销人员提供了更多工作机会。现在人们打往亚洲的长途都使用电话卡或网络电话,所以各家提供网络或电话卡服务的公司竞争也很激烈,我的经验和对策是,选择一家自己感觉比较公道、方便的公司后不再轻易调换。
再提一下卖保险。这里指的不是房屋、汽车或健康人寿保险,而是一种奇特的商品质量保险。当我们刚刚在家具店里新买了一套皮沙发、准备付款时被告知是否考虑一下买个质量保证和维护险,这样如果沙发今后有弄脏划破就可以免费上门修理清洗。我想崭新的沙发若是有质量问题,那商家就必须负责调换,在美国这点是有章可循的;若是用用坐坐后弄脏了是正常的,没人肆意拆家当能损坏到哪儿去,于是就没有买这个奇怪的维护险。后来当我们去买电视机、电脑等较贵的商品时也会碰到诸如此类的保险推销,因为同样的思路所以也没有买。可是当我们去买汽车时就头脑不太清醒了,因为与汽车的价格比起来,每年二百六十美金左右的全球定位寻找(若失窃)、紧急车况帮助的服务好像是不错的,于是就用信用卡支付了第一年的保费(只接受信用卡)。以后每年到期时该公司就自动从信用卡里扣除费用,因为是扣在先生的卡上(一般不会仔细核对每一笔开销),又是一年支付一次,于是我们似乎已经忘记这回事了。 五年多后我们把这辆车卖给了车行,又过了半年多,在一次极偶然的情况下我先生无意间注意到了这笔扣款,才明白虽然这辆车已经卖了,可这家保险公司继续稳定不变地通过信用卡“坐收”我们的保费。怪不得当初卖保险时坚持只收信用卡。真精啊!
美国的消费者保护协会有权有责有效,但这还是不够的,为了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我只得不断地提醒自己:仔细核对收到的每一份消费账单和银行对账单,对所有商家主动提供的服务要保有清醒的头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