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柔的蕉风椰雨中
1949年的蕉风椰雨很不温柔。它和神州大地的翻天覆地微妙地互动。几百万的华人,立刻面对了身份认同的改变。在英国殖民当局的反共政策下,“中国人”变成了危险的符号,从马来半岛前往中国的旅程,只能买一张单程票。
这也带来马来半岛华人一种浓得化不开的忧患意识。当地华人唤起了强烈的中华文化认同。文化的坚持,弥补了失落和不确定的感觉。从唐诗宋词到胡适、沈从文、徐志摩,都有一种文化上的升华作用,让现世间的迷茫和痛苦,都可以找到感情的出口。
华文教育就是这感情的出口。无论左右,无论阶级,都团结在华文教育的大旗下,发挥巨大的力量。它以民间的资源,撑起了整个社会的教育发展。在一种文化焦虑的氛围中,反而焕发更多的团结精神,超越了省籍和地域之别,也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竞争力。
这也反映在文学的创作上。六十年来,马新两国的华文作家,从李永平、英培安、张贵兴、潘雨桐、温瑞安、温任平、方娥真、黄锦树、林幸谦、钟怡雯、陈大为、黎紫书等,都展现了马华文学的深厚实力,让全球华人社会惊艳。
而马来半岛六十年的华文教育,历经劫波。南洋大学的建立,凝聚了多少新马华人的血汗和期望。它虽然弦歌已断,但这文化的记忆却没有断层。今天,华文教育成为马来西亚竞争力的一环。大马华人在两岸三地都人才辈出,也在当前国际上的中国热潮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最近也自我反思当年不重视华文的政策,要急起直追。
这也是文化花果飘零之后的精神复归。马来西亚这些年的华文教育,像一粒又一粒的种子,散落在那些曾经干枯的心灵土壤中,历尽风云变色,但终于结出了今天美丽的花朵。六十年前马来半岛几百万华人因为政治与祖国绝缘;但六十年后,双方又再续前缘。
一个全新的全球华人的文化圈,就从一个全新的全球华人经济圈开始。在孔子的经典和李白的诗句中,在马华文学的作品中,都可以发现新的灵感列车,买一张双程票,在温柔的蕉风椰雨中,开往文化春天的驿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