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机制,拓宽一片新天地
阜宁县属工业起步早,在计划经济时期,该县纺织、丝绸、机械、电器、化工、蔬菜、食品、建材、印刷等十大行业尽显优势,令人刮目相看。
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新技术浪潮的撞击及企业间的竞争,使得该县一批企业束手无策,难以承受。1990年后有12个县属企业因“断粮缺草”被迫停产;有十多个企业因产品科技含量低,失去市场魅力;有二十多个企业亏损总额达到四百多万元,使整个县属工业举步维艰。
面对严峻的现实,阜宁县委、县政府不等不靠,主动转变政府职能,迎接市场挑战。
首先,切准转换机制最容易成功的因素,一年一个新招,分类型稳步推进县属工业的发展。1991年重点解决县属国有、集体企业亏损问题,县委常委签订“军令状”,每人包一个企业限期扭亏为盈。县四套班子领导每人抽出80%时间下企业,搞调查,献计策,每人还将自己奖金和岗位工资拿出来,与亏损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并派出帮扶组驻重点亏损企业,因病施治,当年使12个特困企业中的六家扭亏为盈。
其次,加快对县属工业企业进行战略性改造,培植一批抗风拒浪的“经济巨人”。1994年至1995年两年间,该县紧紧围绕“建支柱、上规划、扩总量、增效益”目标,对521个县乡工业和流通企业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国有民营、公有私营、兼并拍卖、破产等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组建省级集团四个、市级集团五个,其中江苏鑫富达、汇源两大集团1994年至1995年连续两年分别获盐城市工业先进企业和十强企业称号,使县属企业成为全县主体经济的中流砥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