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高一筹操胜券
初步的成功,徐抑非并没有将此作为炫耀的资本,而是冷静地剖析和寻找企业在上海市场抗风拒浪的希望因素,大胆地实施了一道道新的经营策略。
以诚攀“高亲”。上海建筑市场巨大,加上浦东的开发,每年基建设投资额达700多亿,全国有数千家建筑队伍竞争在这块土地上。徐抑非并非等闲之辈,他以老区人特有的诚意,日夜奔波市场攀“高亲”,同时抽调一批技术骨干为大企业当助手,并以低于他人几倍的价格,同上海建管处、住宅公司、交通住宅办公室、伟业房地产开发公司等二十多个大企业搞联合,建立了牢固的协作关系,参建了29层杨浦商场等十大高楼建筑。有了“高亲”助力,企业如鱼得水,一年后,实现了由清包工程向双包工程的转变;由拾遗补阙项目向高、精、尖项目的转变,形成了在上海市场独立作战的优势。由他们承建的中原小区十幢住宅足以验证了这一点。
育才创“牌子”。徐抑非个性好强,从不服输,他志在上海市场永久地展示企业风采。为此,他在这五年间,一直探索着育才创牌子的新路,投入100多万元,组建企业内部技术攻关小组,定期选调技术骨干到上海建工技校和有关建设部门培训,同时,投入350万元,添置了可建100层高楼的80米高的塔吊一部、汽车5部和其他建筑设备。在此基础上,他倡议开展的“工地立功、创建信誉工程”等系列活动也收到成效。1992年2月份,全国23个省市建筑队伍参加上海市优质小区竞赛,该办事处承建的康乐小区三分区一举夺魁。3月份,原上海市长朱镕基又专程来到他们承建的中原小区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1993年5月份他选调一名技术工人参加上海市建筑工人砌砖比赛荣获第一名。就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在上海叫响了牌子,接着,一份份建筑合同落到了他们的手中,一幢幢高楼大厦经他们双手创建耸立在上海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