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青山绿水共长眠

与青山绿水共长眠

时间:2023-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陵园坐落在富华山山丘上,距共青城4公里。经过共青城人的努力垦殖,逐渐成为旅游景点。胡耀邦长眠此地,来源于他生前的遗言:“我死之后,埋在青山绿水间,就是共青城。”胡耀邦和共青城的密切关系,令人动情。1955年11月29日,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到江西考察工作,听说有98名上海志愿知识青年,在德安县东南的荒滩上建立了共青垦殖场。此时,共青城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共青社了,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大型农场。

与青山绿水共长眠

1998年5月8日,在江西财经大学主持研究生答辩后,应邀,出游庐山,然后到“共青城”,游胡耀邦陵园。

在陵园放映室,我们看了陵园落成后,胡耀邦骨灰安葬的录像。1990年陵园落成,1990年12月3日,胡耀邦猝然离世后的1年8个月后,举行简单而庄重的安葬仪式。胡耀邦夫人李昭率子女将他的骨灰安放在墓穴里,参加仪式的有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等人。

看完录像,我们进入陵园,观看景色。陵园坐落在富华山山丘上,距共青城4公里。胡耀邦的陵墓坐西朝东,面对烟波浩渺的鄱阳湖。一条清澈的溪水经富华山注入鄱阳湖。大片绿草地顺丘地而上,陵园视野开阔,庄重典雅,朴实无华。绿地四周有三层的花岗石坪,陵园后面山坡苍松翠柏,郁郁葱葱。

顺着陵园周边的台阶,我们来到胡耀邦墓前。墓碑由三块浅白色的花岗石拼接而成,厚0.8米,呈斜放的直角三角形,直角冲天,高4.5米,底长10米。墓碑右上方是胡耀邦侧面浮雕头像,左侧依次刻有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徽、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中国共产党党徽。表明他与中国这三个政治团体的特殊关系和人生经历。胡耀邦少年投身革命,成为“少共”的领导人;青年献身共青团,成为一代杰出的共青团领导人;晚年致力于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事业,在邓小平指挥下冲锋陷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碑前铭文碑由6块墨晶玉花岗岩拼成,上面雕刻着由中共中央撰写的《胡耀邦生平》。墓地周围以拉起的铁链相护,在红色土地为底的绿草地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13块石头。

从墓碑处向下望去,以陵园为中心的茂密树林带延伸到湖中。无数的白鹭在树上栖息和飞翔,为陵园增添了生态情趣。陵园刚建成时,十分荒凉和冷清。经过共青城人的努力垦殖,逐渐成为旅游景点。每逢节假日,人们到这里休息,踏青和野游;到陵园凭吊的外地游客络绎不绝。

胡耀邦长眠此地,来源于他生前的遗言:“我死之后,埋在青山绿水间,就是共青城。”胡耀邦和共青城的密切关系,令人动情。

1955年11月29日,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到江西考察工作,听说有98名上海志愿知识青年,在德安县东南的荒滩上建立了共青垦殖场。他立即赶往德安县,那时,通往德安的铁路还没有正式通车,他便坐着铁轨压道车,在寒风和颠簸中,走走停停,用了大半天时间走完110公里,来到了德安县。然后又徒步十多公里,来到鄱阳湖畔的共青城原址。当时,共青城在地图上是一块标有“==”记号的沼泽滩涂地。没有房屋,没有农田,没有生活必需品。到处是荆棘丛生,野兽出没,芦苇密布的滩地上,钉螺遍地,血吸虫肆虐。恶劣的环境使来自大上海才40多天的知青受到严峻的考验。他们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是咬牙坚持下去,还是打起背包回家?

在知青思想激烈斗争的时刻,胡耀邦来了。他一到达,便和大家打成一片,一同住窝棚,一同喝稀饭,一同策划开发。经过几天几夜奋战,他和知青一笔一笔地算账,制订了一系列种植计划。这里水多,适合种植水稻;干旱季节分明,也适合种植棉花;广大湖面最适宜发展渔业和水禽。当胡耀邦离开知青时,大家依依不舍,让他为新生的共青垦殖队题个字。他答应了,但找不到一支毛笔,他就因地制宜,用山竹枝缠裹棉团,蘸着墨水,写下“共青社”三字,宣告98名成员“共青社”的成立!胡耀邦回北京后,用自己的稿费,为“共青”人购买书籍、二胡、三弦、篮球和一台闹钟。他在信中说:用稿费为你们买了几件乐器,供你们文娱使用;买了书,供你们学习;送一台闹钟,愿你们和时间赛跑!

1984年12月,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又一次来到共青城。此时,共青城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共青社了,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大型农场。“鸭鸭”牌羽绒服,成为国内名牌。饭桌上,胡耀邦望着农场生产的品种齐全、花样繁多的副食品,感慨万分地说:“记得1955年我来这里,当时你们生活很苦,我也无力提高你们的工资,只好陪着你们喝稀饭,吃咸菜,但吃的还是你们的口粮,心里难过啊。现在你们生产上去了,人均产值这样多,真让人高兴!但是你们要注意改善职工的生活,工资争取年年要有所增长。”饭桌上有人提议,明年是共青城创建30周年,要举行纪念活动,希望总书记能来参加庆祝活动。胡耀邦放下筷子,以惊讶的口吻说:“啊,你们30岁就祝寿啊!”不过,他理解大家的心情,提议庆祝会改为30周年联欢会。以此向新一代“共青”人讲述昨天,珍惜今天,面向明天;进行艰苦创业的传统教育。最后,胡耀邦再三叮咛共青城的领导:“不要图虚名,要办实事!”

经过两代“共青”人的辛勤创业,昔日无人居住的荒滩已变成了泱泱10万人口,拥有10亿固定资产,集工业和农业为一体的新兴城市。它既是“共青”人的创业佳作,也闪耀着胡耀邦求实奋进的精神。

(1998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