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太昊陵
2003年9月28日下午4时许在新郑机场下机,乘车前往周口市,参加“中国中西部农业发展高层论坛”。去周口市的高速公路正在翻修,晚6时半来到淮阳太昊陵。应邀,在周口市委书记董光辉陪同下,在夜幕中,到陵内参观。
陵庙内没有大型照明设备,只得借助陪护人员手持灯光的照耀游览。在导游王丽娟女士带领下,过太极门,在统天殿殿檐下,看到朱镕基同志手书“羲皇故都”的匾额,观赏国家文物局古建筑组组长罗哲文手书“华夏文明三始祖,淮阳伏羲第一人”的包柱对联。殿内,有伏羲巨型塑像,墙上刻制着“伏羲圣迹图”。在显仁殿内,看到女娲的塑像。越过太始门,来到太昊伏羲氏陵墓。它上圆下方寓意为天圆地方。灯光所到之处的景物,还看得清楚一些;灯光未照到的各种建筑,松柏和花草,依稀朦胧,有些静穆和神秘。
从导游的讲解和陵庙内各种图解得知,传说中的伏羲氏,是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的一位氏族首领。他率领部族,逐水草而牧,最后选择黄淮平原,居高临水,草木丰茂的宛丘(今河南淮阳)定居下来。时值远古时代,中华民族从野蛮向文明进化的时期。伏羲以他的聪明和智慧,结网罟、兴渔猎,养牲畜、充庖厨、正姓氏、制嫁娶、画八卦、造书契、作甲历、定四时、造琴瑟、歌扶徕、建屋户、始定居,尝百草、制九针、造干戈、饰武功,以龙记官、分理海内。在以古陈州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上,掀开了华夏文明的历史序幕。因此,《汉书·古令人表》把他列为“上上圣人”,在中国史书上列于三皇之首。有的史书认为三皇为伏羲、神农、燧人;有的史书称三皇为伏羲、女娲和神农。但都把他置于第一位。
为了纪念这位人文初祖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从春秋开始,后人在他定都的宛丘(今淮阳)筑太昊伏羲陵,世代相祭。“太昊”是后人对伏羲的赞颂,意为功德无量,与天同在,与日月同辉。太昊伏羲陵为中国十八大陵之一,号称天下第一陵。太昊陵占地800余亩,现在陵园内的建筑多是明代所建,为宫殿式建筑。建国前,陵园荒芜,建筑破损。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太昊陵的保护与修复。1962年和1963年先后被县、省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拨款和社会赞助,重修了陵墓和牌楼,重建了陵内的景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世界性的易经热,外籍华人、国际友人和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在太昊陵寻根祭祖,观瞻圣迹,探讨伏羲文化。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拜谒伏羲陵后,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中国文化发源地。”朱镕基同志1997年6月26日视察太昊陵时,深情地说:“三皇之首在这里,我们民族的根在这里!”以不题词著称的他,视察后竟然留下了“羲皇故都”的题词。
每月初一和十五,在太昊陵举行小型庙会。每年阴历2月2日到3月3日是大型庙会,届时举行文艺演出和商品交易会。参会者多达几十万人,还举办各种国际学术研讨会。
太昊伏羲陵是座历史丰碑。它使我对伏羲历史功勋的认识具体化,发现中华民族象征物——龙的来源。
伏羲部族图腾开始是蛇。由于伏羲部族先进,当时黄淮平原众多部族都来归顺。为了团结各部族,伏羲就以蛇为基础,综合各种部族图腾的特点,如鹿的角、马的脸、鱼的鳞、蛇的身体等组成了共同图腾——龙,成为部族大融合的象征。
此后,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历代帝王都说是龙的化身,自称真龙天子。当今,龙的形象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图腾。头角峥嵘、矫健活泼的龙的形象,成为鼓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华夏子孙团结魂!
(2003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