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赴香港参加国际会议随记

赴香港参加国际会议随记

时间:2023-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邀,笔者于1997年12月中旬赴香港参加“中国投资策略研讨会”。研讨会由香港科技大学和瑞安经管中心筹办。七百多名来自香港、内地和海外的学术界、商界人士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在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政权交接仪式的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在香港回归祖国交接的大厅里,交接时隆重华丽的装饰仍然留存。午宴会在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的大厅中举行,特首一步入大厅,就受到研讨会参加者700多人的起立鼓掌欢迎。

赴香港参加国际会议随记

应邀,笔者于1997年12月中旬赴香港参加“中国投资策略研讨会”。研讨会由香港科技大学和瑞安经管中心筹办。七百多名来自香港、内地和海外的学术界、商界人士出席了研讨会。与会者围绕中国的国企改革、金融改革、经济发展、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投资中国策略和中国的经理人才资源管理作了研讨。被研讨会邀请的讲演者有20位,其中来自内地的有四位,除笔者以外,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董辅礽教授、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和南京大学的赵曙明教授。其余都是港岛本地和欧美知名的政府人士、学者和企业家。港府对研讨会十分重视,新闻媒体作了大量报道。

研讨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研讨会在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政权交接仪式的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从抵港飞机上俯视,它像展翅的海鸥翱翔在维多利亚海湾,预示着香港的新腾飞。

从地面望去,它雄伟壮观,成为矗立在香港本岛和对岸交相辉映高楼大厦的中心。在它前面银灰色的旗杆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会展中心新翼傍海处,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珍贵礼物——大型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金光灿灿。会议展览中心整个建筑凝聚着现代化的高科技,从地面直上顶端的玻璃窗使得中心内部敞亮、视野开阔,会展中心各层之间以斜式电梯相连,来往十分方便。

在香港回归祖国交接的大厅里,交接时隆重华丽的装饰仍然留存。在研讨会进行中,主讲者主讲时的神态即时反映在主席台上的大幕上。整个会议展览中心同时可以举办几个上千人的会议。

入夜,柔蓝色的灯光从会议展览中心四周亮起,把它衬托得如入琼林仙境;再配以港岛两边鳞次栉比的高大建筑上五光十色和倒映入海的霓虹灯,可谓是天上人间,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特首率高官出席研讨会并与主讲者合影

港府对此次研讨会十分重视,特首董建华先生率港府高官出席研讨会午宴并作主题讲演。午宴会在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的大厅中举行,特首一步入大厅,就受到研讨会参加者700多人的起立鼓掌欢迎。

在以粤语进行的主题讲演中,特首引用《孙子兵法》,以“势”字开头,综论内地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为香港提供了更好的机遇。他盼望港商大胆设想、勇于实践、开拓投资新领域。他最后说:“作为特区政府,是清楚知道加强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对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所有有利于加强两地经济合作,有利于推动香港投资者回内地投资的事情,都会给予大力的鼓励和支持。”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自上任以来不辞劳苦地为香港市民服务,其处事遇惊不乱、认真负责的态度受到港人的赞誉。正因为如此,港人对董特首的健康十分关心。大会赞助人瑞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康瑞在感谢董特首赏光为大会作主题讲演的同时,也向特首笑着进言:“董建华先生‘七、十一(意指特首每天由早上七时开始办公至晚上十一时才下班,即长时间地工作)的工作模式相信大家均知之甚详,连国家领导人也知之甚详。由于董先生肩负了历史的重任,所以我们都希望他好好照顾自已的身体,继续当第二届的特区行政长官。”

在主题讲演后,董建华先生与主讲人相继接受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颁赠的水晶纪念牌并一起留影。当知道我们四位来自内地时,又分别与我们各自合影。当我们希望他多多保重身体时,他笑着多谢我们的关照,连称“我的身体很好,没有事,万事开头难啊。”特首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步履稳健,神态安详,握手有力,花白的平头,深邃而智慧的目光,待人平和,用普通话与我们交谈,当得知董教授是宁波人时,竟攀起了老乡。

研讨会对香港与内地经贸“热点”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中国在党的十五大以后,形成了新的改革开放格局,对香港到内地投资在提供更多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机遇来自:香港在内地对海外资金和技术需求不断扩大中,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作用可得以充分的发挥、巩固和加强;内地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带来对外贸易的较快地增长,使香港国际航运和空运中心地位得到巩固;随着内地逐步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和内地投资软环境向国际标准的转变,对于熟悉市场经济运作、有意到内地投资的香港投资者是良好的机遇;内地逐步形成七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并推动和加快资金和技术向中西部地区引进的情况下,香港在资金、管理经验、海外市场信息和市场网络的优势可以大大弥补这些地区的不足。

其挑战来自:国家对进入内地的资金,提出具有更多高科技技术含量的要求;国家产业结构将从低级产业转向中高级产业,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随着内地开放水平的提高和逐步对海外投资者实行国民待遇,使以原借助税收和优惠政策提高资金回报率的港商受到挑战。

第二,东南亚地区的金融风暴和亚洲几个国家货币大幅度的贬值将不可避免地会对香港和内地的出口产生负面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在1998年内估计不会太大。

其理由是:在未来的几个月内,货币大幅度贬值国家的很多企业将被迫降低成本和减少债务以图生存。在一段时间内,这些国家利率将维持高企,资金供应紧张。香港和内地的产品构成与这些亚洲国家的产品构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有些产品(如电子和电机产品)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但其他产品(如纺织品和服装、钟表、玩具等)受到的影响则较小。香港和内地较坚挺的货币也将使进口货物价格降低,有利于物价的稳定,减少消费者的开支。但是,香港在亚洲几个国家货币大幅贬值下要恢复原有的竞争力,估计需时18个月或更长的时间。

第三,亚洲金融风暴对中国有启示作用。它包括:经济发展不能单单追求速度,更要重视体制改革;避免过分投资,形成泡沫经济;注意流通账户的平衡,不要出现太大的赤字;银行是经济的吸震器,必需有完善的银行体系、实力雄厚和管理完善的银行;要适当利用外资。就此对内地提出如下的建议。

1.中国有必要考虑政府、银行及企业间的相互关系。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和大部分西方经济的特点是政府、银行及企业之间是相对独立的。银行授信的考虑以商业角度为主。韩国和泰国则不然,因而成为导致金融风暴的根源之一。中国银行的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国营企业的改革。国家银行不少的贷款是给予国企的,但其中不少变成了呆坏账,这对银行的稳定性很有影响;日后要逐渐减少政府对银行授信的指引,政策性贷款不应由商业银行负责;应鼓励成立地区性的商业银行,以促进竞争。

2.适当地利用外资。外资对发展经济是很有效的工具,但要认识其两面性。要小心处理外债,外债包括国家借款、亦包括企业在国内及国外分支机构的借款,监管和报告时要一并考虑。在开放市场时,要充分考虑金融、产品及劳工三个市场之间的配套,在对外开放时,产品和劳工市场的开放可快于金融市场。政府对衍生金融工具要加强监管。中国今后吸收外资仍应以直接投资为主,但对房地产的投资速度要注意。在人民币全面自由兑换前,应完全解决金融机构监管制度现代化,专业银行商业化,国企改革状况等,并有一段时期验证金融政策独立及有效性。

3.国内金融改革,可尽量利用香港“一国两制”的优点。如国内机构可通过与香港方面的交流、研究、互访,吸取香港在银行、证券、经营和监管方面的经验;在吸引外资方面,除了直接投资,还可透过在香港上市,吸收资金。但随着更多内地公司在香港上市,资金主要用于内地,而大部分投资者为国外机构投资者,在香港上市之H股是否应以港元挂牌,及对港元汇率会否构成压力,应认真研究。

4.目前,使内地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明晰土地产权关系,实行房地产权登记制。

第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期不远,香港工商界应作好充分准备。

1.中国“入世”后,将享有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公平竞争和免受歧视双边贸易的权利,使中国在全球自由贸易中的参与程度提高,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各种经济领域中的合作与竞争加强。

2.中国“入世”为香港带来许多利益。届时香港的每年贸易额会上升两成。同时也会提供12万个有关的就业机会。香港在内地工作的人士将在现在十万人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可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利条件,推动香港产业升级。

3.中国“入世”对香港构成的挑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本地商人及外资将一视同仁,使港商面临激烈的竞争;届时香港工业界借助内地的优势将随之下降。

4.香港的对策。香港厂家应转向内销市场。联合内地及海外投资者,作跨地式合作(中国内地提供人力、土地,海外合作者供给有关技术,港方提供资金)以赢取市场。迅速发展高科技、高增值的产品,为此,要加强相关方面的专业教育、推动工厂大学概念和成立科技园。香港高官和贸发局在1998年内将前往日美欧,作拓宽市场活动,贸发局在岛内外在八大主题方面进行推广,包括香港的金融中心、娱乐产品发行中心、基建配套安排中心、设计及市务推广中心、专利授权及采购中心、通讯枢纽及后勤服务中心等,该局将举办40多个展览及考察来推广这些主题。

第五,按“十五大”精神,准予非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照这种精神,对限制非公有制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并限制其股票上市的政策就必须作相应的调整。应该说,让非公有制企业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并让其股票上市,不仅对发展市场经济有好处,而且对发展证券市场也有好处。因为,内地已有一批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良好的私营企业,他们的运作符合市场经济的规范,他们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并且上市,将一方面增强证券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也可推动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的上市公司的进一步改革。因为,有些国有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后,其内部管理体制并没有根本变化,甚至连“政企不分”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如果有更多的私营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在市场竞争作用下,情况将会改变。此外,为了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目前制定和实施《证券法》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1997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