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愿以偿游兰亭

如愿以偿游兰亭

时间:2023-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人墨客到此觞咏游览,述怀遣兴,使已有山水竹林之胜的兰亭更加有名。由此,兰亭成为绍兴著名胜景。亭内陈列着《流觞曲水》图,展现“修禊”日的情景。该碑至今保存完好,未遭到流觞亭中“兰亭”碑的“文革”厄运,要感谢当地的医务工作者。“文革”开始前,兰亭风景区被辟为临时血吸虫病区防治所,进驻了医疗队。1986年,举行首届中日兰亭书会。2000年举办“中日兰亭曲水挥毫会”。兰亭已成为弘扬祖国书法艺术、促进中外交流的胜地。

如愿以偿游兰亭

我喜爱中国书法,经常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的拓帖,更想到兰亭一游,体会王羲之书写兰亭序时的意境。2004年8月17日参加在绍兴市举办的“WTO全球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峰会”时,这一夙愿得以实现。

兰亭地处绍兴市城南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在这一带种过兰花。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此地。“修禊”,是古代的一种风俗,此日临水为祭,以消除不祥。他们列坐在溪流水边,把盛酒的羽觞从溪水的上游放出,循流而下,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即席赋诗,作不出诗来就要罚酒三觞。这次聚会者中有26人赋诗37首,王羲之记下聚会赋诗的景况,写出与会者的心情,这就是有名的《兰亭序》。序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构成,字写得遒美劲健,潇洒飘逸,成为书法经典。

据传,《兰亭序》的真迹随唐太宗葬于昭陵。现在看到的各种《兰亭序》,都是后人的临摩本。为了缅怀真迹,兰亭成为书法圣地。文人墨客到此觞咏游览,述怀遣兴,使已有山水竹林之胜的兰亭更加有名。由此,兰亭成为绍兴著名胜景。到绍兴出游者,尤其是书法爱好者都要前往观瞻,寻访那1 600多年前文人雅士品酒赋诗之地。

现今的兰亭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是一座幽雅别致的江南园林。它依山傍水,竹木掩映,有如《兰亭序》所书:“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进入园林,穿过一条修竹夹道的石砌曲折小径,迎面就是刻着“鹅池”两个赫赫大白字的石碑。字体雄浑,笔力遒劲,是王羲之与王献之合写的墨宝。传说王羲之刚写好“鹅”字时,忽闻皇帝圣旨下达,连忙搁笔前去接旨。他的8岁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碑石坐落在三角亭内,亭畔有一泓碧水,边筑灰石栏杆,即为鹅池。几只白鹅在池内悠然戏游,现出“白鹅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情景,使人联想起王羲之以字换鹅的故事。

据传,王羲之乘船游览时,见一群白鹅在河面戏水,其姿态使他联想起书法的执笔。他观注白鹅的神态引起梢公的注意,梢公提议买下白鹅。鹅的主人是位道士,知道他们的来意,提出以字换鹅的要求。王羲之欣然命笔,为道人书写《黄庭经》,把鹅换走。王羲之把书法执笔与白鹅游水姿态结合起来。他认为执笔时食指应如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如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清代书法家包世臣作诗予以形容:“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

过了鹅池就是流觞亭。亭周围有木雕长窗,外有走廊环绕,亭顶翘角飞檐,古色古香。亭的正面悬挂一方匾额,上书“流觞亭”三个金字。亭内陈列着《流觞曲水》图,展现“修禊”日的情景。画中人物姿态各异,有的举杯畅饮,有的低头沉吟,有的袒胸露臂,有的醉态毕露。流觞亭前面,一个“之”字型小溪曲折流来,溪边叠石层层,翠竹丛丛。它就是王羲之诗朋好友修衣契、流觞、饮酒和赋诗的地方。

流觞亭的右侧有一小亭,亭内立有石碑。碑中“兰亭”二字为清朝康熙皇帝御笔。在“文革”中,碑被砸断成三截,后虽经修补,但是残缺不全。“兰”字缺尾,“亭”字缺头,二字衔接处泛着空白,让人痛惜不已。

流觞亭左侧为右军祠(王羲之曾任会稽内史和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祠的四周有水池环绕,祠前有荷花盛开的莲池。祠院为长方形,迎面为正厅。厅内陈列着唐、宋、元、明、清各代书法家临摹《兰亭序》的墨迹。大门到后厅有石桥相通,桥上有四角方亭,桥下池水呈浑墨色,传说王羲之在此洗笔。桥上亭被称为墨华亭。墨池两侧有走廊,走廊墙壁上,刻有后人临摹《兰亭序》的墨迹和题咏。其中,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最接近原迹,被广为流传。

流觞亭后有御碑亭、八角攒顶、重檐翘角,每角有风铎传声。亭内有巨大石碑。碑正面镌刻着康熙于癸酉年(1693年)春摹写的《兰亭序》全文。碑的阴面是乾隆书写的《兰亭即事》七律一首,表达他对兰亭的倾慕之情。御碑四周及顶额、底部都雕有龙、凤、牡丹和祥云等图案,雕刻精细,造型优美。清代祖孙两个皇帝书迹同碑,在全国罕见,堪称为国宝。

该碑至今保存完好,未遭到流觞亭中“兰亭”碑的“文革”厄运,要感谢当地的医务工作者。“文革”开始前,兰亭风景区被辟为临时血吸虫病区防治所,进驻了医疗队。“文革”开始,此碑面临被砸烂的厄运。为保护此碑,医务工作者用石灰抹平碑的两面。在碑的正面书写毛主席的《送瘟神》诗;在碑的背面书写毛主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语录。借助它们的庇护,此碑大难不毁。

御碑亭左边为太子碑处。在一块墨蓝色的碑石上,有一个白色的“太”字。此字有些来历。传说王羲之小儿子王献之自幼随父学习书法,书法日进,颇受友人夸奖,献之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一日,他把写好的字拿给父亲看,想得到父亲的夸奖。但王羲之不语,而在他写的“大”字下加上一点。献之又拿给母亲看,母亲看后,只说“太”字中的一点写得最好。献之听后,羞愧不已。自此苦练习字,用去18缸墨水,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1984年1月,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绍兴市书法节。此后,每逢节日,中外书法家到此聚会,晋礼书圣,交流书法,切磋书艺。1986年,举行首届中日兰亭书会。1987年举办“中日书法讨论会暨1987年中日兰亭书会”。1990年台湾书法家代表团参加第六届兰亭书法节。1994年中日书法家在此交流。1996年,中、日、韩书法交流,举行曲水流觞活动。2000年举办“中日兰亭曲水挥毫会”。

兰亭已成为弘扬祖国书法艺术、促进中外交流的胜地。为此在御碑亭西侧,建有兰亭碑林,展出国内外来此朝拜书圣后,众多书法家的题咏之作。

(2004年8月2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