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杰夫教授家里做客
1999年4月,我与白树强、从晓明等赴澳大利亚,与国立大学谋划世贸组织项目。在谈判技巧课上,与体魄健壮、高大、风趣、留有大胡子的杰夫教授相识。白树强、丛晓明深厚的英语基础给他留下良好的印象。他热诚欢迎我们在复活节期间,到他乡间的家里做客。
4月3日,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市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气候宜人。我们一行三人乘坐茂荣女士旅行车,离开宁静的校园,穿过风景优美的市区,驶在南威尔士山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山丘上的牧场内,羊群和马群在悠闲地吃草、饮水。不久,车进入长满树木和荒草的山区地带,来到以铁丝网为护院的255号门前。杰夫教授已在那里等候我们。
进入院内,我放眼望去,一座欧式洋房坐落在茂密的树木花草中,四周是不很高的山。从门口到洋房的路上,摆放着两辆汽车和各种农业机具。洋房前面是长方形的水池,内有游鱼和水莲,两支青铜铸的丹顶鹤伫立其间。洋房后面是有马圈的后院。
女主人艾立丝在房前迎接我们。爬满葡萄秧的凉棚下摆放着白色圆桌,上面备好了饮料和茶点。他们上中学的女孩丽夫和男孩依顿出来与我们见面。然后,我们围座在一起,与教授和女主人聊了起来。
我们得知,教授一家18年前从英国来到这里。教授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任教,女主人在家操持家务。他们是再婚后组成的家庭,共有5个孩子,一个在大学学习艺术,对中国艺术有浓厚的兴趣,正在学习中文,逐步知道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夫妇也对中国怀有浓厚的兴趣。
当他们知道我出生在中国的农村时,问起中国农村的情况。我向他们介绍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当他们得知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时,十分惊讶和赞叹。
教授说,比起中国,澳大利亚是地广人稀,人均占有土地很多,他家在这里拥有的山地达到350公顷。望着四面的高低起伏的山峦,我们问他,野兽多不多?他说有。为了安全,他们养了一条名叫儒额的德国牧羊犬。然后,教授从后院把狗牵来。这是一匹身高近1米,体长1米5左右,混身黑如缎的大狗。在主人叨念下,对我们十分温顺,让我们抚摩并一起照相。女主人说,到了晚上,它变得非常凶悍,看家护院,白天负责照看马群。接着,他们又问起中国的历史、艺术、宗教和信仰,以及大学教育。
然后,主人欢迎我们到他的山上,观赏他的马群和周围风光。在他的引导下,我们踏着厚实的黄色山草,绕过枯萎倒地的树木,来到300米高的山顶上。这里视野开阔,周围的山峦起伏,初秋使山间绿黄混杂,远处堪培拉的电视塔直上云间,在蓝天白云与起伏的山界间分外显眼。几匹散放的马在山顶处吃野草。在主人的召唤下,一匹黄色的高头大马来到我们跟前,它鼻脸两眼中上方处有块圆白痣,浑身闪亮,温顺地与我们留影。邻家山上的牧羊场上羊群在悠悠蠕动。
我问教授,谁来经管这些山地和照看马匹。他说,主要靠妻子和孩子们,马平日散放在山上,中午和晚上经过呼唤,会自动回到后院的圈里。在下山的路上,教授一看表,时近中午,他返过身,双手在嘴边成喇叭状,面向山顶,冲着吃草的几匹马,高呼几声“哈喽”,意思是让其回圈。
我们回到教授的洋房,教授带我们观赏他客厅里的艺术品。它们是教授从澳大利亚少数民族、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收集的,有木雕、石刻和壁画。然后,女主人欢迎我们与他们一家共进午餐。
这是一顿融澳洲、法国与美国风味的丰盛的午餐。我们围坐在长方桌边,边吃边聊。上中学的两个孩子不时问起中国中学生的学习生活,问起中国的长城和兵马俑。
当茂容女士向教授介绍,4月9日我应邀要去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时,他表示热烈祝贺,并预祝成功,希望中国早日加入世贸组织。他认为中国早日加入世贸组织,对世贸组织成员,对中澳发展经贸关系都有益处。
接着我们聊起中国的改革与开放。教授夫妇希望到中国访问,亲眼看看中国,询问访问北京的最佳时节。我们建议,他们9月底到北京游览,这是北京的“黄金季节”。今年又是新中国建国50周年,一定会绚丽多彩,让他们大饱眼福。
午餐从中午一直持续到两点多,十分遗憾,我们前来未带礼品。为了表示对主人盛情款待的谢意,我请主人找来纸和笔,当即书就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一首,送给教授一家,并请白树强翻译给他们,当他们得知此诗的背景和写作年代时,非常赞赏。还说,中国的《孙子兵法》与谈判谋略关系密切,他很想看,但找不到英文本。我向他简要地介绍了该书的36计的几计,引起他极大的兴趣。最后,他遗憾地说,他不懂中文,希望有人把它翻译成英文,为此,他们要鼓励女儿好好学习中文。
吃过水果、冰激凌后,我们合影留念,起身告辞。在客厅的门口,牧羊犬儒额从外边进来,对我们摇头摆尾,显得十分亲近。教授一家送我们到门口,依依惜别。
车行不久,我们发现不远的山丘上,有一只大袋鼠。我们赶紧停车,下车向它走去。它见到我们,直立起来,注视着我们,袋内小袋鼠的头隐约可见。茂荣女士笑着说,它也在给我们送行。
在回程的路上,茂荣女士说,她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接待过许多来自中国的官员和学者,但教授主动邀请我们到乡间家里做客,这还是第一次,她为我们感到矫傲。她又告诉我们,她的祖籍在福建,上辈移民到澳大利亚,她不懂中文。但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深感自豪,虽然她年事已高,但仍然愿意为中澳学术交流尽力和奔波。
(1999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