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长的智慧树(代序)
马光星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巍巍昆仑为其主山脉,两侧余脉纵横,三江之水发源其中。古人有诗云:“昆仑千秋雪,江河万古流。”如今人们号称“中华水塔”,名副其实。昆仑乃万山之祖,三江源乃万江之根,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河。保护这座水塔已被国务院列为一项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也是青海省各族人民的一项神圣义务。这里有辽阔的大草原,有无数的珍奇动物和誊满全球的冬虫夏草。
雪山巍峨高峻,充满灵气;这神奇的山,秀丽的水,钟灵毓秀,养育了勤劳的三江源人,三江源人秉赋了这山水的灵气,在这片土地上,培育出了瑰丽的江源艺术之花。热贡佛教绘画以独特的魅力而闻名遐尔,举世瞩目,各种美妙的民间故事广泛流传在民间,格萨尔王传更是闻名于世。
三江源大地如此神奇、如此诱人,还在于这片土地上生长着繁茂而无形的智慧树——民间故事。这株“智慧树”久远而奇特,弥坚而挺拔。只是它生长在民间,存活在人们的心里,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传承在人们的记忆中。是的,“智慧树”上盛开的花朵、散发的芬芳、结出的果实,都是这里的民众世世代代亲手培育、集体浇灌的,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集体智慧的结晶。
当地流传的传说故事,这样讲述他们想象中的圣树:
在人类还未出现之际,有一天,茫茫天空刮起一阵飓风。飓风过后,空间便出现了许多海洋,从其中一个最大的海洋中显露出一座巨大的金山。这座金光闪烁、庄严无比的金山就是阿修罗的江山。阿修罗国有一棵如意菩提树,经过几万年的生长,这棵树直插三十三天,树上结的长寿果,全被三十三层天上的天神们摘下来享用了。阿修罗的天神们不服气,为抢夺长寿果,双方引发了大战。
在一次战争中,阿修罗的将士们被三十三天的神兵神将打败了,经菩萨指点,阿修罗的将士们请来了振佛神、后嗣繁衍神、伏敌神、长寿神等十三位战神。战神们分别骑在神象上,冲入敌阵,奋力拼杀,很快战败了三十三天神将。玉皇大帝为庆祝胜利在瑶池举行的祝捷盛会上,阿妈公妈加毛(藏语,西王母)请来十二位地母神表演了精彩的神舞,赞颂了十三位战神的功德。
后来,这十三位战神中的伏敌神转世到人间,成为护法神,藏语称其为“拉赞木红告”,意为最厉害的神将。在藏王第三十八代赤松德赞时,莲花生大师封他为安多地方的保护神。他奉命来到安多后,安身在扎毛附近一个叫“赞宝日”的大山上,为纪念十三位战神的功绩,它就把十二位地母神表演的神舞传给了扎毛百姓。扎毛百姓又编成十三段歌舞,世代相传。这就是扎毛村演出神舞的来历。
这是当地人们对他们在六月会期间表演的神舞,所作出的不同寻常的解释。菩提树作为吉祥和生命力的象征,受到佛教信众的崇敬和膜拜;而我把这片肥沃的土壤上产生的民间故事誉为“智慧树”,也是因为“智慧树”集中体现了三江源人民的智慧和才情,是集体创作的精神财富,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只是,“智慧树”以其无形的生命情状存活在人们的幻想世界、集体性的记忆中。“智慧树”上所结的累累果实,不仅不计其数,而且品类繁多,各有其形。从这部《三江源民间故事》中,读者可以领略到“智慧树”所提供的文化色素和精神营养,竟是那么的奇特和浪漫、丰富和多样。
石巴老人是藏族神话中的创世神,他不仅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一年四季的布局者,同时也是人类生活的缔造者,他教会人们种田,惩罚奢侈,倡导节俭,包括人类的生育等等。在他身上,集中了人类丰富的聪明才智,与其说他是高高在上的天神,还不如说是人类的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教导者。后羿射九日的神话,在三江源有新的解释,在《哈拉射日》神话中讲述,哈拉这个普通的草原鼠兔类动物,竟有张弓射日的本事,可是莲花生大师却施展自己的法术,降服了这个不自量力的家伙,还为人类保住了一轮太阳。故事中的风物传说很多,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其他自然景观因被人格化,被赋予人类的生命和意志而变得有灵气、有性格、有情感。《阿米夏琼和德合龙的传说》中,阿米夏琼和德合龙本来是两座遥遥相对的神山,却为争夺一个情人而互相之间变成情敌。被世俗化的山神以及它们的故事,就是这般的幽默风趣。关于黄河源头嘉陵湖和鄂陵湖的来历,还有青海湖的来历,民间传说既有魔幻色彩,且又有丰富的想象力。还有的传说故事来自于佛经故事,有的取自藏戏,有的来自于民间叙事和英雄史诗《格萨尔》;也有的故事虽然与其他民族中流传的口头文学作品大体相似或者同属于一个母体,可是,地方化、民族化的重铸和改变,使作品与地方的山川景物、民情习俗、生活风尚以及审美意识相联系,变成三江源地区藏族群众的艺术果实了。这与三江源人到处走动,见多识广有关,也与三江源地区民族的迁徒、民族的融合,以及藏传佛教在广大藏族聚居区广为传播、文化交流频繁等因素有关。可见三江源生长的“智慧树”,既是本土文化滋养的结果,也吸收和补充了多种文化精神的养分。因而,这部民间故事集最终成为凝聚民间智慧的结晶,成为三江源历史文化的民间叙事,也就是三江源的老百姓以自己的话语方式诠释历史、解释自然、表达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载体。
值得称道的是,这棵“智慧树”保存了远古时期的集体记忆,解释自然风情、风俗习惯的不同寻常,讲述历史人物的奇妙传奇,表现家庭生活的矛盾纠纷,抑恶扬善,评判是非,表现出藏族人民特有的审美观等等,除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辽阔草原农牧相交的生活气息,在内容和题材方面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在流传范围和地域方面具有更广的突破性。故事的独特魅力正是来自于三江源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和包容性;体现在三江源艺术口头传承家们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记忆力之中。
从阅读中我们可以体味,由于收集者严格按照田野作业考察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科学方法,在深入实地进行记录和整理时,保持了民间文学的真实性、口头性、代表性的特点,因而使这部《三江源民间故事》,除了在地方历史、民俗、宗教、艺术等方面具有研究参考价值外,有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方面的特点也非常明显。并且,三江源的民间故事、民间艺术、宗教文化,随着目前黄南、玉树、果洛等地的旅游业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引人注目,故事题材的口头讲述,向外界提供了鲜活的传统文化资料,为人们走进三江源、认识三江源,与三江源人进行文化交流,体验多种文化氛围,感受三江源文化的神秘、浓厚与博大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完德和菩提树》的故事中讲道,一个完德(小和尚)担当起了一项重任:他要赴印度采撷十万片菩提树叶,用来装裱佛像。他开始踏上了一条难以想象的艰辛之途。但这位年轻人丝毫也没有畏缩。他杀死毒蛇,营救小鸟,又治好千户头人的老婆身患的疾病,善心得到了好报。在小鸟的帮助下,他终于将十万片菩提树叶带回了寺院,完德由此而修成正果。有志者事竞成。本书的编篡者赵清阳先生是个有事业心的文化学者,也是一位能吃得苦,跑得勤的人。我在20多年前曾负责青海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的组织编篡、基层文化部门业务骨干培训工作。我们经常下乡,辅导培训,深知普查工作的艰难困苦。赵清阳和他的同事们深入民间,拜访艺人,广泛搜集民间文学的第一手资料,三江源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的敬业态度和奉献精神让我钦佩。1988年我还和他一起参加了国家文化部在北京召开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翻译工作经验交流会”。赵清阳先生由于在“三套集成”工作中业绩突出,成果显著,多次受到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表彰奖励。《三江源民间故事》的问世,是他从民间文艺的智慧树上辛勤采撷的珍奇,是为三江源地区文化事业作出的功绩。我们应该感谢作者将多年来精心收集、翻译、编著而成的这一文化成果奉献给广大读者,与我们共享。
(作者现任:青海省文联文学创作研究室主任、一级作家、
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2010年7月2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