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名著需要重读
长假闲来无事,便重新“燃起”了阅读名著的愿望之火。记得1978年考进大学那天起,整整4年里,我像发疯似的“扑”向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精神世界里也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滋润。我至今还能记得这种疯狂地亲近名著,是何等的惬意!
然而,这种阅读名著的美好感受,工作20多年来竟很少再出现过。不知是缺少了当年的那种阅读激情,还是现在的出版物值得反复阅读的太少,抑或阅读已不再是人们的精神必须?
虽然在长假里,手捧书本有碍时尚,甚至都会遭到家人的不解。但我还是要义无反顾地做下去。我饶有兴致地将自己的上千册藏书一一翻检出来,从中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这一翻不要紧,竟发现偌大的藏书中,还很少能挑出几本值得再读的。当年被视为名著的一些书,甚至包括是外国文学名著,如今已无法卒读。不知是翻译的原因,还是时代隔的太远,反正提不起任何阅读的欲望。再看看我们过去推崇的一些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其中不少的著作若用当代人的审美眼光来观照,根本就在等外品之外。
的确,名著是需要时间的历练和淬火的。当时是名著并不代表今后若干年后就还会是名著。名著不是自封和热捧出来的,它需要在众多的出版物中脱颖而出。也难怪,如今我们的出版界每年都能出版24万多种图书,但是许多人还是喊着没有好书看,这难道不需要我们认真的反思吗?
我们真的了解读者的需求吗?有多少名著值得我们,包括我们的未成年人去一读再读下去呢?
名著值得再筛选、再评介、再组合、再包装。我们的文化界、出版界的仁人志士应拿出胆量来,将那些混进名著队伍中的伪名著、假名著、准名著悉数砍掉。
当然,如此一番的筛选名著,并不是不尊重历史,而是将其中对当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益的拿出来,接受当代人的检验,而读者也会在这种跨时空的阅读中,心灵得到滋润,灵魂得到净化。
名著还是要认真去读的,只是选择起来是个关键,选择不当,不但耽误了宝贵的时光,还会误解了一些名著。
不管怎样,名著必须让人能读下去。读不下去的,不管它的名气有多大,也绝不奉陪。按此标准,我挑选了契诃夫、莫泊桑、司汤达、茨威格等名家的小说,确实都力透纸背,令人回味无穷。
还有多少名著不需要再读呢,那确实是需要因人而异了。
载于《中华读书报》2007年10月3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