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年的困惑

中年的困惑

时间:2023-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目了然的原因是这个男人爱上了另一个女子,可深部的原因,很可能就是中年的迷惘与困惑。中年危机应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在现代社会里,四十不但不是不惑的阶段,甚至不是小惑、中惑的阶段,经历的是大惑。孔子在中年是否有过“惑”是无从考证了,我们只能以他自己的总结为准。

中年的困惑

孔子在《论语》中描写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人把孔子的这段话当作了人生各阶段的典范,把三十称为“而立之年”,四十称为“不惑之年”,五十称为“知命之年”,六十称为“耳顺之年”。但是,我们的人生阶段真是如孔子所描述的那样吗?

以“四十而不惑”为例,不管是对于古人还是今人,四十岁都可以理解为中年,而“不惑”可以理解为对外部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行为处世有了自己的判断标准,心中不再存有疑惑,也不会再为外部世界所迷惑。因此,“四十而不惑”,就是人到中年,不再易受诱惑,也不再心存疑惑了。

事实似乎和孔子的总结颇有出入。社会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中年危机”(midlife crisis),意指我们在人生中必定会经过这样一个时期,在这个阶段中,我们会重新反省自己以前所作的决定,会认真地考虑自己所可能有的各种选择,并且可能会推翻自己以前所作的决定。由于这种思想的迷惘和疑惑会导致原有生活轨道的变异和原有生活形态的动荡,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危机时期,而这个时期正好和我们的中年重合。

我认识一对四十刚过的夫妻,两个人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艰苦创业,开了一家厂子,辛辛苦苦地经营了十几年,厂子有了一定的规模,收入也大幅地提高了,这时候,丈夫却向妻子提出了离婚,反反复复地说,他没有幸福感,不想这么一辈子过下去。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男人在四十几岁的年纪甘愿抛弃自己的孩子,甘愿冒着厂子垮掉的风险呢?一目了然的原因是这个男人爱上了另一个女子,可深部的原因,很可能就是中年的迷惘与困惑。

如果我们查一下各个年龄段的离婚率,一定可以发现,四十多岁年龄段的离婚率要大大高于五十多岁和六十多岁年龄段的离婚率。何故?中年危机应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中年危机这个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呢?说到底,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这个名词的前两个字!!!中年。和人生的其他时期不同,中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一方面,中年人经过十几年的拼搏,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有了比较丰富的人生体验,也有了相当程度的人生感悟。另一方面,中年人常常会因为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而感到疲惫,自身体力的下降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父母亲的生老病死又是他们必须直面的现实。自身的成熟使他们感到过去的幼稚,容易懊悔自己以前所作的选择。而对人生结局的直视又使他们感到韶华易逝,想到人生的结局应该已经不远。于是,处于人生中点的中年人就开始迷惘,开始疑惑:我是不是应该依然顺着原先的人生轨迹度过这一生呢?

因此,在现代社会里,四十不但不是不惑的阶段,甚至不是小惑、中惑的阶段,经历的是大惑。有的人大惑以后选择了新的生活轨迹,有的人大惑以后还是按部就班,没有作出改变。但是,不管最后的选择是什么,迷惑、困惑、疑惑总是存在的。

孔子在中年是否有过“惑”是无从考证了,我们只能以他自己的总结为准。但是,在为我们自己的人生阶段作划分时,我们还是需要考虑一下当代的情况。虽然孔子是公认的圣贤,他毕竟是生活在二千多年之前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