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小记
游过颐和园的人,谁能忘记佛香阁的雄伟、排云殿的富丽、知春亭的清雅、多宝塔的玲珑?有谁不为大戏楼的嵯峨、谐趣园的旖旎、昆明湖的明媚、玉带桥的别致而久久陶醉?然而你可曾注意到,在水光潋滟的湖畔,林木葱郁的后山,步移景异的万寿山腰那几处别具情趣的景致?
“二绝亭”
昆明湖南端,绣绮桥西北,柳桥东南,耸立着一座八角重檐的小亭,三面环水,古树为邻,有曲径和西堤相通。颐和园中亭子颇多,或端庄,或俏丽,或娴静,大都似燕姬赵女,亭亭玉立。独有此亭,头大腰短,基座沉稳,浑身透着喜人的憨厚劲儿,朴实得像个庄稼汉。别看这座亭子其貌不扬,却自有其妙处。
其一,这里赏景最绝,可谓观赏颐和园全景的最佳角度。风和日丽,坐在亭上,悠悠然向北望去:万寿山顶,佛香阁昂首天外,智慧海溢光流彩,排云殿金碧辉煌。山头两侧,老柏簇拥着宫阙,苍松掩映着红墙;碧涛深处,时而现出小亭一角,间或露出楼阁的飞檐。山水交接处,玉石雕栏和如画的长廊蜿蜒伸展,像一道绚丽的花边镶嵌在湖山之间;花边中央有“云辉玉宇”牌楼正襟危坐,西有中西合璧的清晏舫停泊水滨,东有赏心悦目的知春亭伫立湖畔。稍收目光,但见湖中一片琼楼玉宇,那便是南湖岛。十七孔桥如长虹卧波,一端连着南湖岛,一端连着硕大的廓如亭。桥上如有游人凭栏,指点湖山,那就很有点瑶池仙子下望人寰的意境了。
阳春三月,西望长堤,柔风拂着嫩柳,暖阳抚着桃花,绿烟红雾,衬托着各具神韵的六桥。黄昏时分,透过西堤柳树梢头,望那京华八景之一的玉泉山,高塔擎着残阳,暮霭缠着山腰,远方西山如抹,近旁湖水摇金;不觉间,使人心凝形辉,似与万化冥合了。
其二,这里是绝妙的抒情之处。心情郁结,不得其通时,徘徊亭中,对着那满眼的湖光山色,吟诵一两首“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之类的古诗词,心境不会豁然开朗么?那比躲在斗室里生闷气,或在热闹地方寻求解脱可强多了!
遇到什么值得大大高兴的事,独来小亭,手舞足蹈,放声歌唱,尽管你那舞姿不大受看,五音也许不全,也大可不必羞得脸红,因为此地极为清静,很少游人,你就痛快淋漓地抒发感情吧!京华繁华地,这样的地方可是不多的啊!
小亭彩绘斑驳,没有匾额,问多人而不知其名,姑妄以“二绝亭”名之,虽然有点俗气,还不至于毫无道理吧。
乐农轩
沿万寿山东麓而上,行二百步,便来到一个小小的院落。游人至此很少留步,因为它和园内其他建筑相比,不但很不起眼,简直有些寒伧了。小院坐西朝东,一溜儿九间房屋,中间三间较为高大,为正房;两旁各三间较矮小,为耳房。房子以粗石为基,虎皮石墙,青石板瓦,门窗柱头漆成栗色,不加彩绘;院内植桃李数株,迎春几丛,周围夹竹为篱;院东南有一小亭,临崖而立,石板瓦,柏木柱,简陋得像古时驿路上的长亭。
站在院子里,令人感到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门开处,走出一位农家少妇,咕咕叫了几声,便撒下几把杂谷;不知打哪儿钻出几只白的、黄的或是芦花鸡,不抬头地啄着吃。孩子哭了,“宝贝儿,妈来啦!”很快,屋子里飘出一支古老的催眠曲。烟囱冒烟了,院里闻到了炒菜的香味儿。小亭那边,有人荷锄而来——收工了,到吃午饭的时候了。啊,多么迷人的农家之乐,多么浓郁的生活情趣!这地方,真算得颐和园内一奇处了。
皇家园林里出现了农家小院,是有其来历的。一九○○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仓皇逃往西安,途中不得已食了点人间烟火,却也看到了些人间景致。那竹篱茅舍,对看够了亭台楼阁的慈禧来说,显得十分清新自然。从西安归来,慈禧动用国库巨资,修复遭到八国联军破坏的颐和园,同时授命修了这处景致,并亲题匾额:乐农轩。其实,这名字本身就是对慈禧之流祸国殃民的辛辣嘲讽,那个时代,农民何乐之有?!而今,在此欣赏一番古老的、经过美化了的农家风光,探寻一下这些建筑的来历,自然也就想到了中国历史上那惨痛的一页,游人们当会受到有益的启示吧!
长生院
长生院北濒后湖,南临万寿山,有敞厅三间,粗砖大瓦,卵石铺地,古朴自然。院中古柏苍郁,东西各有一座山峰拔地而起。东边的山脚下有一条人工开凿的隧洞,曲折幽暗,可达后湖之滨。
此院幽静得可闻坠露落叶之声。清晨风景最佳,三五老人,散在柏林之中,慢悠悠地打着太极拳;万寿山多宝塔的铃声,穿过松柏织成的帐幔,哗铃铃地飘过来;不知名的鸟儿躲在树枝里唱,声音啾啾的,清静得很。
淡雾如纱,使你看不清后湖的面目,只隐约可见湖上石桥的轮廓,对岸的小亭在雾气的流动中隐现,令人想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这朦胧的画面,似梦非梦,如幻如真,仙境一般。连那几位老者,也显得很有几分仙风道骨了。打完拳,敞厅的砖栏上一坐:“哪儿吃去?”“东宫门儿,一碗老豆腐俩油饼儿,您呐?”“回家吃,老伴给煎饺子。”人走了。然而,山回路转处,又传来马派味儿很浓的京戏声“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198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