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馨的金色大厅

温馨的金色大厅

时间:2023-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612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狩猎至此,饮用此处泉水,清爽甘冽,遂命名此泉为“美泉”。在1743年,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下令在此营建美泉宫和花园,其气势仅次于法国的凡尔赛宫。她唯一的独生子鲁道夫和他的情妇双双自杀。1996年,美泉宫花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文化遗产名录》。还有,大厅内有几十座镀金的女神立像。据说,大厅的屋顶为平顶镶板,两侧有楼厅和音乐女神的雕像。

奥地利

美泉宫里的“茜茜”

美泉宫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她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宫,如今是维也纳最著名的名胜,我们两次去游玩,一次是一大早,一次是近黄昏,但都看到熙熙攘攘的各国游客。在游客惊诧美泉宫超世之美的目光和镜头下,老少男女维也纳人沿着美泉宫的陡坡和花园,悠闲自得地慢跑而过。

1612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狩猎至此,饮用此处泉水,清爽甘冽,遂命名此泉为“美泉”。在1743年,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下令在此营建美泉宫和花园,其气势仅次于法国的凡尔赛宫。玛丽亚·特蕾西亚在欧洲历史上是一个人物,她生育力超级棒,共生了16个孩子,女儿也多嫁给欧洲的皇帝,所以,她有“欧洲丈母娘”之称,因嫁女多为缓解局势和赢得战争,所以她的一些“名言”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如“我们不会打仗,但会生育,会结婚。” 事实上,特蕾西亚执政时所打赢的一些战争,多与巧妙的政治联姻有关。在美泉宫内,我们看到这位壮硕的母亲和她孩子们在一起的画像,其中美丽的小女儿最为突出,她后来嫁给法国皇帝路易十六,结果,和他一起上了断头台。据称,特蕾西亚颇热衷于社会改良,养老院和孤儿院就是她的发明。

我们去美泉宫,可能对另一位皇后更有兴趣,她就是伊丽莎白皇后,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妻子,全世界人都知道她的另一个名字——茜茜公主。

1957年,德国和奥地利在美泉宫联合拍摄的电影《茜茜公主》,不仅使全世界目睹了美泉宫的丰姿,也了解了19世纪欧洲王室中最凄美的爱情故事,认识了茜茜公主。这里,我们要感谢影星罗密•施奈德,她扮演的少女茜茜清新活泼,皇后茜茜高贵典雅,气质宛若天成。她那迷人的微笑,不仅驱散了二战后奥地利人民心中的阴霾,带给了人们重建家园的信心,还因符合全球的审美标准而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我们还要感谢丁建华,她那美妙的天籁之声,使茜茜的声情并茂在我国有了如此美妙曼丽的立体形象。

美泉宫花园的尽头,是1780年修建的海神喷泉,这是根据希腊海神的故事塑造的雕塑。花园里还有几十座精美的神话雕塑。但童话般的茜茜公主,恐怕只属于电影。真正生活在美泉宫的茜茜的人生,绝不是一部童话。历史上真实的茜茜公主并非完全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特别是她与表哥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爱情,更是没有影片中描述的那么完美。

我们在美泉宫里也看出一些端倪,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和茜茜是分居的,各有各自的小天地,约瑟夫的卧室只有一张单人床,虽然到处摆满了茜茜从小到大的画像,但夫妻近在咫尺,却很少交流。

约瑟夫皇帝从小就在美泉宫长大,1848年,约瑟夫皇帝加冕时只有18岁。在他68年的统治生涯中,经历的实际上是一个强大帝国漫长而痛苦的衰落及崩溃过程。皇帝大部分时间在“办公”或看着墙上的茜茜,却不愿面对真实的妻子。而茜茜从小在德国巴伐利亚秀美的湖光山色中自由自在地成长,结婚时只有15岁。这两种不同的气质的表兄妹一见钟情,相互吸引,可渐渐地却格格不入了。茜茜在美泉宫的生活是郁郁寡欢的。

现在,美泉宫仍有皇室后人管理,而通往茜茜起居的房间都成了游客的禁区,甚至封了楼梯。皇宫共有1441个房间,目前,只有45间可供游人参观。

美泉宫里挂着这对金童玉女的画像,真是一对亲密无间的美人儿。茜茜对自己容貌和身材的关注已超出了常人的理解,在生育之后,为了恢复窈窕的身材,她做出了最艰苦的努力,每天早晨5点起床,练剑、游泳、做体操,还坚持洗冷水浴,她的腰围达到了当时最美的标准。茜茜没有留下一张露了牙齿的肖像或照片,就是因为长着黄牙。

婚后的茜茜诸事不顺。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特别是美丽的凋谢。她唯一的独生子鲁道夫和他的情妇双双自杀。1898年9月10日中午,茜茜在日内瓦被刺杀,死前,茜茜有令人吃惊的平静,是不是“不美丽,毋宁死”?

而我们所认识的“茜茜公主”——罗密·施奈德也于1982年5月孤独地离开了人世,才43岁,她一生事业辉煌,从影29年拍摄电影近60部,其中尤其以《茜茜公主》最为著名。她把纯真美丽、活泼开朗的茜茜公主演得栩栩如生,深获各国观众的喜爱。然而现实中的罗密并不幸福,童年孤独,婚姻多变,中年丧子,多舛的命运终于使她英年早逝。银幕上下的罗密判若两人。她曾这样描述自己:“当我想用哭来平复内心的痛苦时,‘茜茜’却在可爱地微笑。”

1996年,美泉宫花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文化遗产名录》。茜茜公主和罗密也留在人们记忆中,成为美泉宫里最美丽动人的童话。

温馨的金色大厅

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在耳边回旋,舞台、屋顶和四周墙壁金碧辉煌,身穿莫扎特时代服饰的乐师和指挥都很投入,时不时还有男女美声的吟唱……

按礼貌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听音乐会,我们不该盯着其他观众看,可不看不行呀,坐在我们前面的一对身穿正装的白发老夫妇正好在我们最“正点”的视野内。

每当听到特别抒情的旋律时,老人都会很自然的贴贴脸,拉拉手,最动情时也会亲吻一下。当指挥要求观众互动时,老人会一起卖力地合着节奏击掌,然后像孩童一样欢快地相视一笑。音乐会中场休息时,老夫妇端着香槟正儿八经地碰杯。结束时,他们像小情侣一样依偎着,久久不肯离去。

朋友说,这就是典型的维也纳人听音乐会方式,温馨而浪漫,郑重而快乐。

到各国走走,在原产地看文化的“原产品”,真是一大乐趣。圣彼得堡看芭蕾,莫斯科看马戏,埃及看肚皮舞,巴黎看“红磨坊”,拉斯维加斯看“白老虎”,巴塞罗那看弗拉明戈,夏威夷看草裙舞,布宜诺斯艾利斯看探戈……无论懂或不懂,文化感受的确不同,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看观众”,体验一种异国的风情。

金色大厅,全称为“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所谓金色,是指夜晚由灯光装饰的大门和外墙呈现一片金光灿烂,大厅内的装潢也是“满厅尽带黄金甲”,尽显金碧辉煌。

还有,大厅内有几十座镀金的女神立像。其实,金色大厅不是一座独立的建筑,而是音乐协会大楼的一部分,该建筑物中有多个音乐厅,除金色大厅外,还包括勃拉姆斯厅和莫扎特厅等演出大厅,以及办公室。

金色大厅已建成近130年了,虽然看起来不如现代音乐厅那样宽敞明快,但金色大厅的音响效果仍很好。据说,大厅的屋顶为平顶镶板,两侧有楼厅和音乐女神的雕像。这些具有美学意义的装饰物使原本直接撞击到墙壁上的乐音有延长和舒缓的作用。大厅的木质地板和墙壁就像是小提琴的共鸣箱一样,使演奏声在厅内振动和回旋,余音袅袅,绕梁三日。

金色大厅不大,如舞台只有十几平方米,演奏者、演唱和指挥一起,不过二三十人,穿着五颜六色的长外套,戴着假发,男女演唱时而站在一起,时而分在舞台两角对唱,轻松诙谐,欢快优美。演员不是什么大腕,据说我国留学生也时有客串。如此,反而有一种家庭的亲切和放松。

维也纳作为“音乐城市”闻名遐迩。维也纳的名字始终是和音乐连在一起的。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海顿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著名乐曲均诞生于此。

我们看到满大街都是“莫扎特”打扮的卖票人,各家音乐厅在规模、华丽和演奏水平方面也不分上下。“金色大厅”在我国“如雷贯耳”,主要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按照传统都会在这里举行,随着新年音乐会在央视转播,将该大厅金碧辉煌的装饰和无与伦比的音响效果在我国展现。还有,维也纳爱乐乐团长年在此演出。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歌星和演出团体争先恐后地在此放歌起舞,民乐、民歌、美声、童声;扬琴、二胡、钢琴和交响;甚至秦腔也在此吼过,具体没有统计,说“蜂拥而至”可能不为过。据说,维也纳中餐馆的老板对此有些头痛,因厨师和跑堂频频拿到赠票,已影响到做生意。

我们定了金色大厅的票之后,就去逛城市公园,公园中有多位古典音乐大师的塑像,在施特劳斯镀金雕像下就有一位“莫扎特”在推销音乐会的票,演出地点就在公园中一座音乐厅。听说我们已买了“金色大厅”的票,小伙子的职业道德不错,他笑着对我们说,在维也纳哪一所音乐厅听音乐都是一种享受,演奏水平也大致一样,场所环境和音响也差不多,他祝我们有一个愉快的夜晚。

当听音乐本身成为生活,成为我们的内心,而不是给人看的外在“生活方式”或“高雅艺术”时,对音乐的理解,大概就如同“闻乐贴脸”的老人和“都一样”的买票小伙,温馨又从容。

爱情片的“摇篮”

在海外转转,如果能在某电影名片的“摇篮”逗留,一边看着实境,一边在脑海中回放那些熟悉的电影镜头,哼一哼那脍炙人口的经典主题曲,的确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

而这种快乐的事在奥地利应该最多。

奥地利最大的物产就是迷人的风光,绵延起伏的翠绿山丘上,镶嵌着一个个鲜艳夺目的小村落,就像一幅大油画;奥地利最大的品牌就是音乐,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一批闻名于世的音乐大家,如莫扎特。国内许多人都知道宋祖英曾放歌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其实,在奥地利有许多这样宏伟壮观的音乐厅。各家音乐厅的售票员穿着鲜艳的歌剧服装,就站在维也纳街头宣传推销。大小餐馆和宾馆前台都代售音乐会的票。

奥地利的绚丽多彩的风光和优雅动听的音乐溶为一体,成为许多经典名片的“摇篮”。“到奥地利拍爱情片”,这可能是国际电影人的一个秘诀。如以拍“催泪弹”著称的韩国导演尹锡瑚(《冬季恋歌》导演)就特别喜欢奥地利,他的《春天的华尔兹》作为“季节四部曲”完结篇,就在奥地利维也纳拍的外景。

我们乘坐的车子从机场一进维也纳城,就看到碧波荡漾的多瑙河。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在此地拍出知名的电影——《翠堤春晓》,其主题歌《当我们年轻时》影响了许多人。

《茜茜公主》的拍摄地就是希茜公主生活过的维也纳美泉宫。从美泉宫高处看维也纳市,处处芳草如茵,绿树成荫,山丘起伏,建筑各异。丁香和玫瑰将全城打扮得姹紫嫣红。

在奥地利拍摄的最有名的电影当属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影片中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歌曲《哆来咪》、《雪绒花》、《再见》,在我国广为流传,成为经典,甚至上了课本。

与《茜茜公主》的“戏说”不同,《音乐之声》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奥地利一位修女在一户富家当家庭教师。他们不愿顺从纳粹的淫威,一起逃到美国,并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团”,在各地演出,十分感人。

《音乐之声》原是百老汇舞台上作为保留节目的音乐剧,从1959年公演后一直盛况空前。后来拍成电影。1965年,《音乐之声》和英国的《日瓦戈医生》都获得8项奥斯卡奖提名。经过激烈的较量,虽然两片都夺得5项金像奖,但相比之下,《音乐之声》还是占了上峰,结果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响、最佳剪辑与最佳作曲5项。

《音乐之声》的拍摄地就是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我们去过两次,真是人间仙境。萨尔茨堡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和多瑙河支流萨尔赫察河畔,是莫扎特的故乡和卡拉扬的家。在每年7月到8月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上,云集着全世界著名的艺术家。萨尔茨堡古城幽静,城边的阿尔卑斯山麓白雪皑皑,萨尔茨河清澈见底,米拉贝尔花园美丽芳香,这些美景都在《音乐之声》中反复出现。月亮湖旁的小教堂就是电影《音乐之声》中的婚礼教堂。

在走过了那有名的“哆来咪”山坡和台阶后,我们在萨尔茨堡街头喝了一杯咖啡,聆听着咖啡馆里飘逸而出的《雪绒花》:Edelweiss, Edelweiss,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Small and white,Clean and bright,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使人对奥地利人“愿祖国春光常在”的高尚情怀充满敬意。

在萨尔茨堡,我们还巧遇一群《音乐之声》的“粉丝”,她们是专程从美国赶来“寻根”的。据称,聪明的奥地利人还开设了《音乐之声》主题游,大受各国游客欢迎。

莫扎特的纪念碑

萨尔茨堡是后人怀念莫扎特的纪念碑。

莫扎特于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在他35年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此度过的。

萨尔茨堡是奥地利萨尔茨堡州的首府,位于奥地利的西部,距德国慕尼黑以东150公里,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南面高山连绵,北面却一马平川,这座山城是欧洲绿化覆盖率最高的中心城区,也是奥地利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萨尔茨堡的德语意思为“盐堡”,因附近的盐矿和城堡而得名。该市人口约15万,可一年四季都挤满上百万世界各地的游客。

10月,我们再次来到萨尔茨堡。上一次是2004年,距全世界隆重纪念莫扎特诞生250周年(2006年)还有两年,2008年是莫扎特252岁,离这庆典已过两年。可看得出来,萨尔茨堡对莫扎特好像不是仅在“大日子”里“逢场作戏”,而有些像阿尔卑斯山顶的积雪一样,深厚沉积,不分四季。莫扎特已成为萨尔茨堡人的日常生活,甚至精神生活的主旋律。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一位音乐家与一座城市有如此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又绵延至今。

萨尔茨堡老城在199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是阿尔卑斯山麓中最美丽的山城之一,清澈的萨尔茨河把萨尔茨堡分成新城、旧城两部分,有巍峨的教堂和修道院、著名的米拉贝尔花园、千姿百态的喷泉和各色花草树木。萨尔茨堡湖区的湖光山色秀丽无比。我们乘船观赏时,同船的奥地利人听说我们只在萨尔茨堡待一天,都唉声叹气地表示“太可惜”。

除了美景,各国游人到萨尔茨堡,还是有些“莫扎特情结”的。

粮食胡同是萨尔茨堡老城最著名的步行街,她与粮食无关,9号是莫扎特出生的房子,为了尽量维持原貌,萨尔茨堡市政府没有对这幢房子进行任何改造,只是做了必要的维修和维护。现作为莫扎特故居纪念馆,保留着莫扎特6岁时创作的乐谱、莫扎特幼年时曾使用过的乐器,还有莫扎特的一缕金色头发和小提琴等。粮食胡同的尽头是莫扎特广场,中央有莫扎特的青铜雕像,莫扎特的名字下是飞翔的天使。在米拉贝尔花园东侧还有莫扎特故居。在出生地、雕像和故居的铭牌前排列着等着留影的游客。粮食胡同两侧的许多小店都销售一种叫“莫扎特豆”的巧克力,包装各异,有的就是一把提琴,各种“莫扎特豆”包装上都印有莫扎特那张貌似“太阳神”的头像(据说对莫扎特的真实容貌一直存有争议)。

当然,这些“莫扎特”都是表面的,而萨尔茨堡接受莫扎特的最大遗产仍是音乐和文化。萨尔茨堡每年有4000个不同的文化节目,其中最有名的是“萨尔茨堡音乐节”,专为演奏莫扎特作品而设立,1920年以来,每年夏天举行,是全世界水准最高、最负盛名的音乐节之一。也出生于萨尔茨堡的卡拉扬曾指挥音乐节长达30多年。2006年“萨尔斯堡音乐节”上演了莫扎特的全部22部歌剧和67场音乐会。每年1月27日的一周还是“莫扎特周”。我们在萨尔茨堡转转,真是四处都闻“莫扎特”,在主教大教堂里,几十位老人在唱“莫扎特”;在莫扎特广场,一群小学生在演奏“莫扎特”;就连市政厅和教堂等报正点的钟声都是“莫扎特”。

虽然,今日萨尔茨堡以莫扎特为荣或为生,但当初,萨尔茨堡给莫扎特的并不都是欢乐。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家庭,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就在萨尔茨堡首场演出。直到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只活了35岁。在他短短的创作时间,留给我们的作品数量是惊人的。因为他偏爱即兴创作,所以永远消失的莫扎特作品更惊人。在那个艺术家被权贵“包养”和“把玩”的时代,对自己卑微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和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的莫扎特并不愉快,萨尔茨堡大主教(政教合一时代的主教权同国王)对他很刻薄和藐视。据说,莫扎特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教会和权贵束缚而维护个人尊严的音乐家,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举动无疑极其大胆而英勇,因为,这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但他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最后,他贫病交加,1791年,年仅35岁的莫扎特与无家可归的乞丐一同被葬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公墓里。

与莫扎特辉煌和悲惨的人生一样,如今魅力四射的萨尔茨堡也曾是多灾多难,如,1942年,纳粹德国在萨尔茨堡建立了战犯集中营;1944年至1945年,美军在15次空袭中摧毁或损坏了萨尔茨堡46%的建筑,其中就包括莫扎特故居。

电影《莫扎特》以倒叙手法,既表现了莫扎特的坎坷生平,也表现了追逐名利但却才能平庸的宫廷乐队指挥萨利埃里与才华横溢、却不谙世事的莫扎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萨利埃里运用手中的权力,剥夺了莫扎特的演出机会,断绝了莫扎特的经济来源,使他陷于贫病交加的绝境。这部荣获7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折射出莫扎特的疯狂天才,描述莫扎特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出言不逊、举止粗俗的“狂人”,但上帝却把音乐的灵感赏赐给了莫扎特,一改把古典音乐家当成“完人”或“圣人”来描绘的传统,颠覆了从莫扎特去世后由后人的“贴金”,还原了莫扎特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乐之间的矛盾。有些遗憾的是,影片的外景地是导演的故乡布拉格,而不是萨尔茨堡。

其实,关于莫扎特,历来有许多误解,如“音乐神童”和“天才”,对此,莫扎特说:“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

还有,他父亲发现和培养了小莫扎特,为使小莫扎特能迅速成长,他父亲竭尽心血,精心栽培。对儿子的学习与训练是极为严格,带着他四处拜师和演出。为了金钱与荣誉,他父亲“省略”了莫扎特的童年和少年,埋下了不幸的种子,使他“根本就没幸福”。有人曾经说,莫扎特是一个用他的音乐对我们谈话的“永恒的少年”。他的音乐是一个纯洁的孩子的“童稚游戏”。

耐人寻味的是,250多年后,我们身边类似莫扎特父亲的父母并不少,但似乎不太可能再出“莫扎特”。

我们是幸运的,不快乐、痼疾缠身和忍受剧烈病痛的莫扎特没有把自己的怨恨和痛苦谱入乐章,而是留给我们欢快和积极的旋律,他的音乐没有痛苦,只有纯净的欢乐。甚至他临终前所作的《安魂曲》也真挚动人,没有哀伤。“莫扎特”似乎并不偏爱某些人或某些东西,而是爱一切人或一切东西,犹如普照一切的阳光,普爱大地,令人无限亲切。我们听“莫扎特”,会想起我们挚爱的母亲,一位普通的教师,她对所有人都友善,无论是乞丐还是“王子”,她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就是没有选择的普爱。

莫扎特音乐不同于巴赫,它不是传播的福音;也有别于贝多芬,它也不是对生活的理解。他的音乐不宣讲学说,更不表现自我,他不想说什么,只是歌唱,只是传声。他并没有遵循那条著名的音乐准则:音乐必须服从和诠释文字或思想,也就是要有主题,他没有让我们听了后会产生“扼住命运咽喉”的冲动。“她就是悦耳好听,心安神宁”,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如此而已。

可科学研究却没有如此简单。近年发现了“莫扎特效应”,听过莫扎特音乐的孩子表现为“思维敏捷、行动有力和性格开朗。”“莫扎特”不仅用于启智,还用于治疗失眠、癫痫、孤僻症等,这些效应肯定是莫扎特始料不及的。

一位美国音乐学者说得好:“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而萨尔茨堡则是孕育这灿烂的时刻的摇篮。

景点推荐

维也纳

首都,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维也纳盆地之中,三面环山,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是多瑙河第一个流经的大城市,因此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城市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有“音乐之都”的盛誉。奥地利号称“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则是“心脏的心脏”。参见“爱情片的‘摇篮’”。

美泉宫

参见“美泉宫里的‘茜茜’”。

联合国城

除纽约和日内瓦外,维也纳为第三个联合国城市,是许多联合国机构的集中地。如我们在新闻中常听到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联合国难民署等。

霍夫堡皇宫

曾经是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皇帝冬宫,今日是奥地利的总统官邸所在地。霍夫堡皇宫很大,有“城中之城”的美名。值得一看的有:霍夫堡皇宫大门、英雄广场、新霍夫堡皇宫、人类文化展览馆、乐器展览馆(包括著名音乐家用过的乐器)、武器展览馆及国立图书馆等。

阿尔贝蒂娜博物馆

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本身就是美丽的哈布斯堡皇宫。

圣斯蒂芬大教堂

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是维也纳的地标。高高的塔尖高达137米,仅次于德国科隆大教堂。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是全世界第四大艺术博物馆,珍藏着哈布斯堡王朝数百年间的欧洲艺术珍品。

美景宫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全世界公认的第一流歌剧院。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和舞蹈家,都以能够为在该歌剧院演出而感到荣幸。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一座高大的方形罗马式建筑。

金色大厅

参见“温馨的金色大厅”。

根据其音译可译成百乐宫,是维也纳最著名的巴洛克宫殿之一。

萨尔茨堡

参见“莫扎特的纪念碑”和“爱情片的‘摇篮’”。

因斯布鲁克

奥地利西部蒂罗尔州的首府因斯布鲁克,这座美丽的小城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谷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