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
列宁山上见新娘
5月的一天,莫斯科列宁山,时而落雨,时而飘雪,地上还结着冰,由于准备不足,刚从南京暖春飞入莫斯科寒冬的我们只穿着薄薄的单衣,没有了温度,也就没有了风度,在寒风中缩头缩脑,可眼却是“热”的,不断追逐着那些身穿白色或红色婚纱在列宁山上摆着pose的新娘,俄罗斯姑娘高挑挺拔,举止优雅,五官精致,笑声爽朗。新郎也英俊“养眼”。
列宁山,现在叫麻雀山,位于莫斯科市区西南部,是莫斯科的最高处,山顶就是莫斯科大学尖塔形主楼。我们所熟悉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起源于列宁山,唱这歌时,列宁山还是莫斯科郊外,因风景优美或住房紧张,那里成了男女青年幽会的胜地,于是就有了“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的美妙歌声。随着城区的扩大,歌中所唱的郊外早成了市中心。山脚下的莫斯科河波光粼粼,河对面是第22届奥运会的主会场。由此可俯瞰莫斯科河与莫斯科市区的美丽景色。列宁山是莫斯科人举行婚礼的新人及亲友必到之处,如同中国人结婚去影楼拍婚纱照。
曾留学北师大的俄罗斯朋友谢尔盖告诉我们,与中国当下婚礼的排场和热闹相比,俄罗斯一些大城市,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人的婚礼真可称“素婚”,甚至于有些“寒酸”,但他喜欢。我们也看到,列宁山上送新人及亲友团的车队不过三四辆,有拉达和伏尔加,甚至还有“小公交”。而招人眼热和感人的却是:在寒风中,新郎用身体为新娘挡风遮雨,还有那洋溢在新人脸上的幸福笑容和亲友们真诚的欢呼。
谢尔盖说,如今俄罗斯城市人的婚礼非常简单:接新娘(不要红包)、外出拍照(没有影楼和不去拍“不真”的写真)、最后找一小饭店(可能就是小酒吧)聚餐,人数顶多在二三十人(没有上百桌的“大会”)。外出拍照是必定程序,所去景点如列宁山、红场(仍有列宁墓)、克里姆林宫无名英雄墓、卫国战争纪念碑等。
此前,国内有人据此说俄罗斯青年人不忘“革命传统”这多少有一些一厢情愿,比如在圣彼得堡彼得大帝塑像(因普希金的诗“青铜骑士”而闻名于世)前面,我们也看见好几对新人留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新人们为祖国俄罗斯和为国捐躯的英雄们而骄傲,对他们感恩我们在无名英雄墓前看到:新人不仅留影而且肃穆和诚挚地献上鲜花,认真地读着碑上的铭文:“你的名字无人知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还有,俄罗斯的婚礼是要奏国歌和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
曾留学上海师大的俄罗斯朋友莎莎告诉我们,在俄罗斯人看来,结婚时与烈士墓合影和听国歌,这是很得体、高尚和有意义的事,是对新人未来美好生活的真诚祝福。莎莎说,俄罗斯人将婚礼简化并不是不重视婚礼,他们也有许多讲究,择吉日很重要,如“7”是一个十分吉祥的数字,意味着幸福、成功、富裕和一帆风顺,这是因为俄语中“7”的发音又与“家接近,表明这一天是组建家庭的最佳日期。还有节日,如“五一”和“五九”(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
看大马戏
到了俄罗斯,特别是到了莫斯科,一定要看一场大马戏,其实,在国内,我们已多次看过来访的俄罗斯大马戏团,可在莫斯科看不一样,与其说,我们想看大马戏,不如说我想看看俄罗斯人,特别是“洋娃娃”看大马戏。
据称,莫斯科最有名的大马戏院是位于麻雀山上的莫斯科大马戏院,建于20世纪70年代,可坐3000多人,里面机关“复杂”;另一座叫尼古林老马戏院,有百年历史。5月的一天晚上,我们来到莫斯科大马戏院,入场时就发现,这里是孩子的乐园,我们座位前后都是欢蹦乱跳的孩子,热场的小丑一出场就引起孩子们一片欢呼。坐在我前面的一位美丽的小姑娘,大约五六岁,音乐一起,她就扭动着跳舞,乐不可支,在她身旁的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大概是她哥哥,不断地鼓掌欢叫,还有他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笑声不断。
看大马戏对俄罗斯人来说,是一次欢乐的家庭聚会,大人小孩都像过节一样,轻松愉悦,笑逐颜开,场面热烈有趣,特别是小丑要向观众扔东西时,无论朝向那一面,都会引起孩子们的“山呼海啸”。我们置身其中,心灵也在“返老还童”,在演出的一半时间,我们都在看着这些健康快乐的孩子,虽然他们稚嫩的话语,我们一句也听不懂,但我们的心里却充满温情。
马戏在俄罗斯的表演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皇室都有自己专门的马戏表演者,这些表演者以马戏为家族事业,世代相传,形成了许多今天仍然活跃在世界马戏表演舞台的著名马戏世家。不知当晚为我们演出的是哪一个世家,老老少少,哥几个面容酷似,还真像一家人。我们在国内看俄罗斯大马戏,多以驯兽,特别是以狮虎等猛兽为主,可那晚我们所看的大马戏却是以充分显示人体力量和形体美的技巧为主,可能因为是主场,设备齐全。小伙子和姑娘的高空钢丝飞人在你头上轻盈飘过,让你为他们捏着一把汗。印象最深的是十几个小伙子在很复杂的高高低低杆上做一个高难度的集体造型,4次都失败了,他们还想再试,可观众“宽容”的掌声把他们请下了台,小伙子不甘和羞愧的表情令人感动。其实,对于欢乐聚会来说,有时并不需狮虎或惊险,如在当晚演出中,有一个“聪明”小老鼠拉车,每当遇到障碍,它总能另辟蹊径,精灵古怪,引起阵阵笑声。
芭蕾和马戏是俄罗斯文化艺术领域中两朵奇葩,芭蕾高雅,马戏不俗。现代马戏表演有美国流派和前苏联流派,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和夏威夷,我们看过美国马戏,灯光绚丽多彩,舞美造型独特,用足了现代科技的声光电,给人一种虚幻的感受。相比之下,俄罗斯马戏朴实无华,更多是展示人的原始力量和平衡,人与动物之间的默契和理解,还有来源于生活和小人物的惊奇和幽默,妙趣天成。不太像“秀”,而更像一场大家庭的聚会。马戏已成为俄罗斯人历史和生活的一部分。
国人全面认识俄罗斯大马戏,大概是20世纪60年代看了前苏联电影《大马戏团》,说的是一位西方姑娘因生了黑孩子而备受歧视,可她到前苏联后却发挥了自己的杂技特长,成为明星。作曲家伊•杜纳耶夫斯基用了半年时间,写了36稿,为《大马戏团》谱出插曲,这就是著名的《祖国进行曲》,那时,苏联对华广播的电台乐音呼号用的就是这支歌曲的第一乐句,也用过《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我国许多曾经“哈苏”青年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其歌词“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她有无数田园和森林,我们骄傲的称呼是同志,它比一切尊称都光荣”。在那激情和朴实的岁月,几乎人人都会唱这首歌,就好像在歌唱自己的祖国和生活。
看《天鹅湖》
涅瓦大街是俄罗斯圣彼得堡最热闹的商业大街,入夜后仍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可就在街的一头有一个静寂温馨的艺术广场,广场中央是普希金的塑像,在诗人激情舒展的手臂上跳跃着四五只小鸟,坐在长凳上的恋人卿卿我我,燕语呢喃。广场四周有好几家剧院,夜夜展示着圣彼得堡的“特产”——芭蕾舞。
晚7时,我们进入其中一家,可能不是最好的,因为在圣彼得堡,看一场最贵的芭蕾舞要400多美元,我们看的这场《天鹅湖》只要120美元。剧院门面不大,外面其貌不扬,可一进去就“富贵逼人”了,宽大的扶手楼梯铺垫着深红色的地毯,楼梯拐角处放着精美的白玉人体雕塑,休息大厅宽敞明亮,金碧辉煌,墙上挂着大幅油画和“功勋演员”的照片,吧台里不断传来开香槟声,空气中飘着咖啡的香味。对票价占到月收入1/3左右的圣彼得堡人来说,看一场芭蕾舞,绝不是小事,果然,四处可见袒胸露背穿着晚礼服的姑娘和大妈摄影留念。
走进剧场,环顾四周,似曾相识,层层叠叠天鹅绒幕布低垂的老舞台,舞台下狭小的乐池,二楼富丽堂皇的包间,还有那即将跳出来的“天鹅”和柴科夫斯基的旋律,都曾像刀刻一样,留在我们童年记忆之中,只是混乱的“插曲”太多。
“文革”期间,能允许放映的电影屈指可数,其中就有《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那时代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大概都看过N遍,其最大“诱惑”之一可能就是影片中有《天鹅湖》片断。《列宁在十月》中好像是打下冬宫的阿芙乐尔巡洋舰水兵啃着鸡腿看“四小天鹅”;《列宁在1918》好像是在“王子与白天鹅双人舞”的高潮中,一位赤卫队长持枪闯进舞台,中断了演出,队长宣布俄国末代沙皇被枪毙,引起一阵尖叫声,队长的豪言壮语:“资产阶级的先生小姐们,你们的戏结束了”,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词。记得,就连我们下棋或打架得手后都会“冷酷”地把这句话丢给“失败者”。据传,那时,每当银幕上跳出穿着超短裙的“天鹅”时,常有“小流氓”低下头来“偷看”。这事要搁到现在,什么“流氓”呀,真是太“清纯”可爱了。
在我国,因为《列宁在十月》,“四小天鹅舞”可能是人们最熟悉的芭蕾舞,这是《天鹅湖》中最美的片断,音乐轻松活泼,节奏干净利落,舞姿优美动人,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质朴动人而又富于田园般的诗意。可惜在我国屡被“戏演”,什么四壮汉,什么四“千金”小天鹅,甚至在海内外都收看的“春晚”上,“四小天鹅舞”也被“糟蹋”成搞笑的“小品”,柴老泉下有知,应是欲哭无泪了。我们有时不仅“玩耍”自己的神圣,还爱“蹂躏”别人的神圣。
我们的座位就在第二排,乐队指挥谢顶后脑勺上的汗珠都依稀可见。即使是天籁之音,天天演奏,可能也难保激动之心,乐池中,乐手们虽然驾轻就熟,但脸上的表情却是淡淡的。不干活时,还有人闭目养神。倒是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在近3个小时的演出中,毫不松懈。圣彼得堡的姑娘都想当芭蕾舞演员,所以大都从小就接受严格的芭蕾舞训练,但做芭蕾舞演员是要有“命”的,个头不能高,也不能矮,骨头不能重,也不能轻,特别是要全身“精妙绝伦”和“高贵典雅”,这就不仅是漂亮了,要一看就是“俄罗斯贵族”,如陪我们看《天鹅湖》的圣彼得堡姑娘莎莎也是美人,体型很好,且从小练芭蕾舞,跳得很有水准,可没有如愿以偿,就是因为她长到了1.68米,不符合跳“芭蕾舞”的“黄金分割”了。她说,台上的“天鹅”都是圣彼得堡女孩子的典范,她们都喜欢像“天鹅”一样昂首挺胸,“孔雀一样”的小脸上带着高傲的微笑。
《天鹅湖》是圣彼得堡“飞”出的,四幕芭蕾舞剧《天鹅湖》创作于1876年。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老的童话,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但直到1895年,在彼得堡的演出,才获得了惊人的成功,从此成为世界芭蕾舞的经典名著。尽管各国版本不同,剧情大致相同:被魔法师变成天鹅的公主,在湖边与王子相遇,倾诉自己的不幸,只有忠诚的爱情才能使她摆脱魔法师的统治,王子发誓永远爱她。在为王子挑选新娘的舞会上,魔法师以外貌与公主(天鹅)相似的女儿欺骗了王子。王子发觉受骗,激动地奔向湖岸,在公主和群天鹅的帮助和鼓舞下,战胜了魔法师。天鹅们都恢复了人形,公主和王子终于结合在一起。
1998年7月17日,电影《列宁在1918》“王子与白天鹅双人舞”高潮中被“枪毙”的俄罗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遗骨安葬仪式在圣彼得堡隆重举行,时任俄总统的叶利钦参加了仪式。我们在俄罗斯时,这位“带走苏联的人”也刚刚下葬,在莫斯科名人墓地,摆放在他墓前的鲜花依然鲜艳夺目。与他做“邻居”的有我们童年的偶像——卓娅和舒拉,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可能只有美丽的《天鹅湖》经久不衰,这部被称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最完美结合”的柴科夫斯基名作,当下,应该只留下她的“浪漫”了。
逛冬宫
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宫是世界上最华丽奢侈的帝王宫殿之一,如今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部分,该博物馆与美国的大都会、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并列,被誉为世界“四大博物馆”。我们参观过“四大”,好像对冬宫最“亲”。
我们对冬宫的最初印象来自于童年时所看的电影《列宁在十月》,1917年11月7日,停泊在圣彼得堡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以“列宁的名义”空炮射击(著名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发出了开始向临时政府总部冬宫总攻的信号,赤卫队和革命士兵高声唱着“同志们,勇敢地前进”,向冬宫发起总攻,战斗非常惨烈,据说在冬宫的1000多个房间里,都发生过短兵相接的白刃战。
我还记得,《列宁在十月》中有一个镜头:革命士兵和工人攻下冬宫后,列宁嘱咐他们要保护好冬宫,因为她从此属于人民。多谢列宁的高瞻远瞩,让后人看到一个保护完好的美丽冬宫。我们在圣彼得堡,还听说了不少有关列宁爱护文物的感人故事,如在新生红色政权最困难的时刻,美国某大亨提出要用整列火车换圣彼得堡一座帝王行宫的几根栅栏,竟被列宁一口回绝了。
星移斗转,物是人非,“阿芙乐尔”号仍静静地停泊在冬宫背后的涅瓦河上,可舰上却挂起了彼得大帝的海军旗,河岸上一溜小摊出售着带有军徽的红军帽和印有CCCP(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即苏联)的军用指南针及望远镜。
我们沿着当年“阿芙乐尔”水兵攻打冬宫的“路线”,先在冬宫外围转转:这是一座蔚蓝色与白色相间的建筑,高三层,呈长方形。据说,冬宫房顶上有一百多尊精美的雕像和花瓶,游客可乘直升机“航拍”,可惜我们没赶上。冬宫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物,其华丽令人惊叹,特别窗上饰框及屋檐下浮雕装饰,形形色色,非常丰富。如屋檐下的大力士雕像个个面貌俊秀和肌肉暴突,如同“大卫”,他们双手托着房顶,真不知是装饰,还是“承重墙”。冬宫前门的广场也非常有气魄,为纪念战胜拿破仑,广场中央树立着47米高的亚历山大纪念柱。广场上,身穿鲜艳夺目俄罗斯民族服装的靓女俊男邀人共舞或拥抱,还有“列宁”和“斯大林”与游人合影,至少要付10卢布。
对冬宫这样“巨无霸”博物馆,能做到走马观花的人,应有不错的脚力和劲头。冬宫建筑面积4.6万多平方米,有厅室1057间,门1886座,展室300多间,文物270万件,展览线路30多公里,如对冬宫里的每件藏品都看上1分钟,则需要8年才能看完。而且,看大师的名作都要排队,我们一个上午也就看了十几个展厅,仅为看一眼达•芬奇的《戴花的圣母》,就排了半小时的队。“自由行”可能很难,我们尽管有当地人“莎莎”带路,可她也不断“迷失”方向,把我们也带得晕头转向。
进了冬宫,你才知道什么是“满城尽带黄金甲”,有些房间从顶到地,从装饰到家具都是黄金制造的,金光闪闪,富贵逼人。还有浅绿色的宫墙、雪白的立柱、巨大的花瓶、华丽的吊灯、精美的壁画、裸体的雕像,无一不显示帝王的为所欲为和肆意张狂。如有的王妃独爱孔雀绿宝石,就造成全是孔雀绿宝石的寝宫;有的公主偏爱水晶石,就把整个闺房建成水晶宫。特别是冬宫内的拼花地板,由十几种昂贵木料做成,构图精巧美丽,任人踩踏,却不着一丝痕迹,而且没有“甲醛”,比我们现在所用的复合地板不知要“绿色”多少,其“科技含量”也令人佩服。
冬宫内收藏极其丰富,价值连城,如18世纪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专门从欧洲购进了伦勃朗、鲁本斯等人的225幅名画。冬宫的欧洲绘画珍藏闻名于世,共有15800余幅。这与彼得大帝理想和圣彼得堡的“欧化”倒是和谐一致。
每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有一年的主题是“博物馆和共同的遗产”。这个主题耐人寻味,如冬宫珍品,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把沙皇从欧洲巧取豪夺来的珍品又“恶抢”回欧洲,可当拿破仑兵败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又将法国奇珍异宝洗劫一空,带回冬宫。列强相争的腥风血雨和刀光剑影,连年的内战和文化浩劫,如今,人们面对这些被保存下来的人类最完美的创造(人类共同的遗产?),我们无语,只有由衷地感谢博物馆!
岁月如歌
去过俄罗斯的我国中老年人大概都有一个相同的感觉:此情此景,似曾相识。你可能听不懂一句俄语,但你会从那卷舌音中听到你并不陌生的音律。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太熟悉俄苏歌曲了,这些旋律伴我们度过的青春岁月,可谓刻骨铭心。
这些异邦的歌以及这些歌所勾勒的“景”和所抒发的“情”,特别是那种悲悯而不消沉、英雄而不张扬的情愫,似乎已溶入进我们的生命历程。生活就像蒙太奇。
一天下午,细雨绵绵,我们坐游船沿着圣彼得堡涅瓦河,驶向芬兰湾,船上的小乐队一遍又一遍地演奏着俄苏歌曲,身着鲜艳俄罗斯民族服装的小伙姑娘就坐在我们身边歌唱,和我们分享着同一瓶香槟,我们还要帮他们打着“节板”(一种俄罗斯民间乐器),此时,人真有些恍惚,这美妙的歌声,这欢快的场景,使你好像进入了“时空隧道”。
在20世纪那些忧郁的岁月里,我们偷偷唱这些“黄歌”,尽管远离亲人,沉重的劳动单调乏味,看不到前途,也没有爱情,可并没影响我们从《灯光》中找到等待;从《红莓花儿开》中找到青春;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找到温馨;从《喀秋莎》中找到憧憬。我们坚信自己会看到“梨花开遍天涯”。
俄苏歌曲的魅力应该是来自岁月和人事的不凡,也就是所谓的“岁月如歌”,如俄苏歌中的那种悲凉和不甘,对每一颗暂时失意的心灵,都是安慰和激励。例如,俄罗斯以苦难深重和不服命运为基调的“三种人”歌,即纤夫、马车夫和流放者。纤夫曲的代表作是《伏尔加纤夫曲》,这首反映出伏尔加河纤夫背纤时的痛苦呐喊和“面对太阳歌唱”的坚毅,在全世界广为传唱,在中国最黑暗的年代,《伏尔加纤夫曲》在我国衍生出激动人心的《大路歌》,悲壮无比。马车夫歌的代表作就是《三套车》,我国50岁以上的人很少不会哼它,冰天雪地,路途遥遥,孤独凄凉,担心着老马(又译“姑娘”)的马车夫不知让多少我国男子汉流下滚滚热泪。流放曲的代表作是根据舍甫琴科诗歌谱曲而成《德涅泊河掀起了怒涛》,听得让人血脉贲放。
我国中老年人对俄罗斯的熟悉,还源于对苏联卫国战争胜利过程的“如数家珍”,其中就有许多“插曲”,如苏军火箭炮和《喀秋莎》;“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的《小路》;缠绵多情的《灯光》。还有战后搞建设的歌,如1953年的《山楂树》,1956年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后,久唱不衰。歌词中的“金黄色的大辫子”不知使我国多少小伙子如醉如痴。可近60年后,国内不少姑娘有了“金发”,而俄罗斯姑娘却换了观念,接待我们的俄罗斯姑娘莎莎说,她特意把自己金黄色的头发染黑一些,因为现在不少俄罗斯人认为“金发女低智能”。
我们家附近公园有一群老人天天晨歌,唱的几乎全是俄苏歌曲,百唱不厌。将俄苏歌曲翻成中文的薛范先生认为,这不是“怀旧”,而是“怀念”,因为优秀的艺术是超越时空的。
我们在俄罗斯听说,卫国战争胜利后流行的《鹤群》现已作为表达对战争中阵亡将士思念的安魂曲。《鹤群》唱到:“有时候,我总觉得那些军人,从流血的战场没有归来,他们并不埋在我们的大地,他们已变成仙鹤飞翔。也许有一天我将追随鹤群,呼唤你们,那往事不能忘。” 这可真不是“怀旧”了,而是永志不忘的追忆。
会不会遇见“安娜”?
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有飞机、大巴和火车,我国游客大都选择火车。因为,尽管火车行程8小时,但的确很有味道。
与全世界不同,圣彼得堡到莫斯科的火车站叫“莫斯科火车站”,而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火车站则叫“圣彼得堡火车站”,在出发地,以目的地命名,看起来要多建几个站(如莫斯科就有不少火车站),但乘客尽可放心,进对大门就肯定不会搭错车,这也是一种简洁的有效。俄罗斯火车站还有一个特色:不用检票,也没有安检(尽管曾经多次发现恐怖活动的炸弹),所以,候车大厅里也没座椅,空荡荡的。从车站大门到月台上火车,只要走几百米,也没有台阶。
5月的一个深夜,我们从圣彼得堡坐火车到莫斯科,就这样长驱直入,拖着行李一直到车厢登车时,才由列车员检票上车。月台无顶棚,路面是旧砖,行李箱拉过,发出哗哗响声。月台旁有一排老房子,灯火幽暗。机车头是我们现在已不易见到的“老牌子”,它蹲在黑暗中喘息。
这车站似乎留住了岁月的流逝,定格在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早在那文化禁锢的“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就躲藏在没人的地方,随托尔斯泰的笔“来过”这里:可能就在我们上车的地方,情感真诚、内心丰富和生命力被官僚压抑的美丽夫人安娜邂逅了军官渥伦斯基,此后发生了婚外情,在儿子和情人之间做着痛苦无望的挣扎,最后,就在这个火车站,她扑向驶来的火车。送我们的俄罗斯朋友说,好好看看呀,或许能遇见“安娜”?可我们看高大俊朗而面带孤傲的列车员小伙子倒有一些像书中的“渥伦斯基”。
对“浸透”俄罗斯文学的我国中老年人来说,俄罗斯之旅也是文学之旅。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别林斯基、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肖洛霍夫等作家的作品,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改变着我们的命运和思想。在我们那凄风苦雨的岁月里,不知有多少人把普希金的诗铭心刻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使无数被“生活欺骗”的人又振奋精神。“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既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我国至少有两代人把这些诗句抄在自己日记的扉页上。令人难受的是,我们在“忧郁”的日子里没有“忧郁”,而在当下“快乐之日”里,患忧郁症的人却飙升,这大概是诗人始料不及的。
“只要这月照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我的名字就会传扬。”这句来自普希金“纪念碑”中的诗句,充分体现出俄罗斯文学的自信。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的彼得大帝骑马雕塑就是因为普希金长诗《青铜骑士》而闻名于世。5月的一个晚上,当我们站在“青铜骑士”前,放眼看去,仿佛听到普希金的诗句:“我爱你规整有序的格局,涅瓦河上汹涌澎湃的洪波,河两岸花岗岩砌就的围堤,铁铸的围栏上精美的花纹。沉思的夜晚那清澈的昏暗,在无月之夜仍漫布着光晕。”
莫斯科市中心有普希金广场,纪念像基座上刻有普希金的一首诗,诗曰:“在这残酷的世纪,我歌颂过自由,并且还为那蹇滞的人们,祈求怜悯和同情。”普希金故居坐落在莫斯科阿尔巴特街53号,门前有普希金与一位姑娘的雕像,诗人显然要比女子矮不少,但诗人“有了倾心的人,有了诗的灵感,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
俄罗斯文学最吸引之处就是命运中的悲壮色彩,作家肩负着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人类生存的终极问题。他们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而令人痛苦的历史和现实,又使得他们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未来。就像托尔斯泰在《复活》的开篇所写的那样:“一切都翻了个个儿,一切却又刚刚开始。”
景点推荐
莫斯科
俄罗斯首都,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俄罗斯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中心。高尔基大街是全市的主要干道,也是最繁华的大街。列宁大街宽50多米,加里宁大街是全市最现代化的大街。莫斯科是一座历史名城,以布局严整的克里姆林宫和红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伸展。市内多处屹立着用青铜或大理石雕塑的塑像和纪念碑。全市有11个自然森林区,近百座公园,有街心花园800多个。莫斯科地铁也很有特色。参见“列宁山上看新娘”。
克里姆林宫
位于莫斯科市中心,是俄罗斯的标 志之一。克里姆林宫曾是历代沙皇的宫殿,莫斯科最古老的建筑群。宫墙全长2235米,高5到19米不等,厚3.5至6.5米,共4座城门和19个尖的楼塔。十月革命后,成为苏联党政机关所在地。今天是俄罗斯的总统府。宫内保存有俄国铸造艺术的杰作:重达40 吨的“炮王”和200 吨的“钟王”。在克里姆林宫周围是红场和教堂广场等一组规模宏大、设计精美巧妙的建筑群。中央教堂广场上建有15至16世纪的圣母升天教堂、天使教堂、报喜教堂、伊凡大帝钟楼和多棱宫等。
红场
莫斯科最古老的广场,位于克里姆林宫东墙的一侧。虽经多次改建和修建,但仍保持原样,路面还是当年的石块路,青光发亮,显得整洁而古朴。1917 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莫斯科成为首都,红场成为人民举行庆祝活动、集会和阅兵的地方。列宁陵墓位于红场克里姆林宫宫墙正中的前面。
位于芬兰湾畔,距圣彼得堡市区29公里,分为“上花园”和“下花园”,有“俄罗斯的凡尔赛宫”之称。有37座金色塑像、29座浅浮雕、150个小雕像、64个喷泉及两座梯形瀑布。
夏宫(彼得宫)
卡洛名斯皇家庄园
曾是俄国沙皇心爱的庄园,现为休闲的绿地。
二战胜利广场
庄严肃穆,耸立着高达141.8米的胜利纪念碑,象征着苏联卫国战争的1418个日子;广场的地面由2660万块大小不一的方砖铺就,代表着苏联在卫国战争中2660万死难者。纪念碑后的白色建筑,是卫国战争胜利纪念馆。
阿尔巴特街
市中心的一条著名步行街,普希金故居就坐落在阿尔巴特街53号。阿尔巴特街是艺人和画家荟萃的天堂,保存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
大马戏
参见“看大马戏”。
圣彼得堡
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是列宁格勒州的首府,也是仅次于莫斯科的俄国第二大城市。涅瓦河三角洲上数十条纵横交错的水道和运河,把大地分割成近百个小岛,靠400多座桥梁相连,使圣彼得堡具有独特的“水城”和“桥城”景观。与威尼斯齐名,粼粼碧水与典雅建筑相映成趣,古风古韵的大小桥梁都是景点。昔日帝都留下的俄罗斯古典建筑群和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如要塞、冬宫与皇宫广场、夏花园与夏宫、海军总部大厦、圣伊萨克大教堂、十二月党人广场、斯莫尔尼宫。圣彼得堡是世界上少数具有白夜(不夜城)的城市,每年的5月至8月城市中几乎没有黑天。参见“看‘天鹅湖’”。
冬宫
参见“逛冬宫”。
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
位于涅瓦河南岸,是圣彼得堡的象征,铜像的底座是40吨重的一整块花岗石,彼得大帝所骑的马代表俄罗斯,它双脚腾空,要冲破一切阻力,勇往直前,在马掌下有一个被踏死的大蛇,它代表了一切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守旧派。彼得青铜骑士像的周围开辟了一个广场。
马林斯基剧院
创建于1730年,俄罗斯最著名的歌剧和芭蕾舞剧都在这里上演。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原为沙俄帝国海军主力军舰之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时,由革命军队掌握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沙皇王朝的最后堡垒—冬宫发起了进攻。
斯莫尔尼宫
斯莫尔尼宫是一座外观典雅的三层巴洛克式建筑,极其豪华。十月革命中成为革命的指挥中枢。现为圣彼得堡市长办公地。
涅瓦大街
历史与圣彼得堡的城市历史一样长久,涅瓦大街的名字与俄罗斯历史上众多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紧密相连,也频繁地出现于俄罗斯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中,例如果戈理的《涅瓦大街》,精准地刻画了19世纪中期圣彼得堡的市井人生。如今,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最热闹和繁华的街道。
喀山大教堂
大教堂正门两侧有造型严谨的古典式柱廊向外延伸,宏伟壮观,形成一个半圆形广场。柱廊的后面露出高达70米的教堂圆顶。教堂前的广场上有一座花岗岩喷泉,还有两位俄国统帅的纪念像。
彼得保罗要塞
坐落在市中心涅瓦河右岸,是圣彼得堡著名的古建筑。
复活教堂
也叫基督喋血教堂,建筑师以莫斯科红场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为蓝本,建造了这座教堂。
伊萨大教堂
位于市中心,与梵蒂冈、伦敦和佛罗伦萨的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教堂。
海军部大厦
圣彼得堡的象征之一。建筑物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根闪闪发光的镀金长针,它被安置在大厦中央阶梯式塔楼的屋顶上,长针直插蓝天,在圣彼得堡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它。
芭蕾
参见“看‘天鹅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