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作者安格斯·麦迪森是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心的荣誉退休教授。该书对1750—1995年中国经济发展做了定量描述和分析,同时对1995—2015年中国和世界经济进行了展望。麦迪森研究经济增长著作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所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超长的时间跨度。作者在他的许多研究世界经济的著作中运用大量的经济统计数据,向读者展示了世界经济中最重要国家在1000年左右的时间内的经济发展史。《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一书把中国经济按时间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宋朝,明清时期(1840年前),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时代,改革开放至今,未来20年,共分为四个章节。
在这本书中他应用OECD国家所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原则和技术,对过去半个世纪中国经济的崛起进行了深入分析。该书有着独特的视野和深度,把对中国千年经济史的回顾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未来联系起来。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试图回答为什么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过去1000年中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变化。作者的结论是,中国可能在2015年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从而恢复它在1890年之前所享有的世界经济地位。
该书对中国跨越千年的经济做了一个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历史的发展轨迹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了展望,摒弃了以往各经济学著作只从片面的、短期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弊端。麦迪森认为,中国今后仍将面临更多的挑战:第一是能源和环境;第二是地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第三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其贫富悬殊远比其他亚洲国家严重;第四就是产权,特别是农民对土地所拥有的产权——现在的土地还属于国家,或者说是集体财产。
麦迪森在本书中还论述了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远景与问题。他列举了今后20余年中国经济会面临的困难:资源问题(主要是能源)、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农业与农村建设、国有企业的发展与监管、金融体系脆弱、外贸数量减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等。所有这些正是我国政府十分关注和全力以赴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但是麦迪森对中国的经济前景十分乐观,他认为,“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由1928年的5%增加到2013年的15%,到2030年时可能会增加到23%。中国经济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的第一大经济体,恢复中国在长期历史上的经济领先优势”。
这本书翻译到国内以后,近年来引起了巨大的关注,胡鞍钢、张维迎大量引用该书的观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读完该书,我认为这本书的意义在于:第一,把经济学与历史学相结合,采用定量描述世界经济史的独特方法,对中国经济史做了一个从定量和经济理论上的分析。不仅对中国经济过去1000年的发展历史轨迹做出了翔实、定量、可比较的分析,同时对中国在2003—2030年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做出了展望。第二,从世界范围内研究经济增长的主题——为什么有的国家发展得快?有的国家发展得慢?一个国家如何才能持续快速地增长?第三,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增长中制度的作用。200年来,人类走向工业文明,出现了大发展、大分流的现象,1750年,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中国占32.8%,欧洲占23.2%,日本占3.8%,美国仅占0.1%。但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大大解放,相继出现了哥白尼、牛顿、莎士比亚、卢梭、康德等科学文化巨匠和思想大师。科学文化的发展和思想解放促进了科学发展和制度创新,也促进了中国与欧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流。中国失去了第一次工业化机遇,由先进变为落后,可见在一国的经济表现中,制度的作用至关重要。第四,重视经济历史研究,从历史研究中总结经验教训,寻找经济长期变迁的规律。在今天大量数学模型充斥、经济学研究越来越远离哲学和历史的年代,经济研究需要重视历史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在经济的历史研究中把握规律。
2014年3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