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0世纪90年代末期直至新世纪的初期,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商品大潮的涌动,高等教育遭受了最为严重的冲击,校园出现了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的风景线,大学的面貌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2004年以来的变化非常之大,令人困惑。
大学的变化真正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各大学纷纷破墙开店,学校从一个封闭的环境一下子过渡到了完全开放的环境中,环境变化,大学生活和大学风貌也大大地发生了变化。
大学生不是热心于读书,而是热心于文艺体育各类活动,读书学习成了名副其实的副业。大一学生进校,练广播操直到深夜11点,早上上课个个满脸倦容,有些上课十几分钟了,才边走边吃,急匆匆地进入教室,旁若无人,冲向座位。下午本该上四节课,上到第三节,学生提意见,别人都是四节上两节,你上四节,我们吃不上饭了,要求下课。指导论文,不是学生和老师联系,而是教师向学生讨债,本来大四没课,也上了研究生,时间充足,也不及时写,直到临交时网上一复制,语言句子都没改竟然交了,导师竟然签了字,成绩为“优秀”。期中考试,我去巡考,见学生的书个个新得如同从书店中刚买回来一样,翻阅一下,书上竟然一个字都没有。
本科如此,研究生也是如此。作为科学学位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没有人认真阅读专业文献。花钱发一篇论文,剪裁一些东西凑成学位论文。论文答辩不敢问问题,只答不辩。一些语言是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体会到的,中学学语文,老师教我一个词“对牛弹琴”,始终无法理解,以为牛很潇洒。给博士生上课,学生面若呆鸡,没有任何反应,我至此才明白发明“对牛弹琴”的琴师,才能理解其尴尬。有一些头衔的“博士生”,课堂上电话不断,日理万机直至课堂。博士告诉我,老师少讲一点理论和方法,你教我如何发三篇文章,写一本论文就行了,我很茫然。布置的文献不读,安排的论文不做,严格要求了,学生竟然还有意见。写博士、硕士论文,要催着才交,写好后,不来学校,发一个邮件,网络博士、硕士应运而生。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由尊敬的老师,演变为了“老板”。教育部竟然也要求导师招学生要有经费,学生帮导师干活竟然也要发钱。校园里学生对导师的“老板”称呼竟然公然哗然,不绝于耳,师生关系由师道定位,而演变为一种商品货币关系。
学生如此,教师也如此,去年接任管教学的副院长以后,院长告诉我,要多听一些课,了解全院的教学状态。先听一位青年教师的课,事先没有打招呼,教师非常紧张。我原以为是人都有的紧张,其他同事听我课时我也紧张。但是听了才明白,根本没教案,也没有课件,只有一本书,准备的课其实就是在教材上用笔画了一些东西,讲了一节课低头竟然不看学生,学生有看外语的,手机发短信、打游戏的。又再听了一位中年教师的课,人们都说课讲得好,听了以后,才知道课堂上气氛很活跃,但是主讲的是奇闻趣事、自家家事,至于课程内容,我还没有听懂就下课了,我至此知道了什么是讲得好。
看到这些,不仅使我回想起20世纪80年代的学生生活。我家过去有许多书,家里人都爱读书,小时候读完了几乎所有的古典名著。上大学,立志文史哲,师大图书馆中《史记》《离骚》《古文观止》《美学历程》我几乎读遍。我们宿舍六人,四年情同手足,一起读书,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看免费电影。晚上回来,讨论问题、比赛读书、写文章。常常为讨论一个理论问题,争论得不能睡觉,全宿舍起来一起加入讨论。我作为班上的书记,组织读书活动,请老师讲座,介绍流行的社会思潮,评论经济形势,教室里常常座无虚席,楼道里站满了人。
毕业留校以后,我又读了在职研究生,那时研究生非常难考,人也比较少,听导师的课,和导师组的老师定期交流。一字一句地读《资本论》,凯恩斯的《通论》,做的读书笔记有十几本。我既是学生,也是导师的助手,帮导师抄文章,抄书稿。导师那时专心做学问,读书。每天导师上课前,要经过我住的单身宿舍叫我下楼,给我思路和他的想法。我查资料,写初稿,导师修改,我抄好,将导师的名字署上,按照导师的意见发出去,邻居们都很羡慕。三年硕士,我和导师合作发表文章20余篇,至今导师当年修改的稿子我依然保留,几次搬家都未丢弃。暑假中导师做课题,我做助手,查资料,写初稿,抄书稿。有人一支钢笔用了一辈子,而我竟然一学期写秃一支笔。
做教师以后,教研室派一位老教师指导我上课、写教案,那时没有教案,试讲通不过是不能上讲台的。讲《政治经济学》,我收集了出版的各种版本,教案写好,教研室主任组织人审阅,同意才上课。第一次讲《西方经济学》,那个学期的晚上,我几乎都在图书馆里度过,查阅各种文献,搞清来龙去脉,自己理解了才敢去讲课。常常为一个公式的推导,找其他教师讨论。
观察眼前,忆及往事,感慨系之。韩愈《师说》中写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传统理念审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现代意义解读,大学在于育人。而今教书不育人。从教育理论而言,“大学非谓大楼之谓也,而大师之谓也”。德不明、人不育、无大师,大学将何存。更从传统而言,师生关系中“师道”定位的意义在于:从师而言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诲人不倦,从生而言要重师道尊严,勤学好问,笃志向学。而目前的形势让人担忧:“师道之不存,道将存?”
2008年6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