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淡的风度

平淡的风度

时间:2023-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有一种表现是最高境界,这就是超然。从《心中的高原》的许多篇幅中,我感受特别深的,是明明的情感世界。读《心中的高原》里的文章,我就有如沐清风、如饮甘露之快。从这点看,《心中的高原》的价值应是有所升华的。不论因此得志也好,失意也罢,我想都应视为无关紧要,只要能悉心守望着一份平淡,保持着平淡的风度就好。

序二:平淡的风度

朱法元

谢明明是一个平淡的人。

他的工作很平淡。从县里到市里省里,都是坐机关,都是绞尽脑汁爬格子,加班加点摇笔杆子,无私无怨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壮年时光。

他的家庭很平淡。成年之后,他就娶妻生子成家立业过小日子,夫妻恩爱相濡以沫,儿子成才留学东洋,虽无豪宅也有雅室,一家祥和其乐融融。

他的生活也很平淡。每天两点一线,在单位与家之间徘徊,就像这两头有磁铁,使他这根线从不会偏离轨道。他不饮酒不打牌,不喜唱歌跳舞,不会垂钓江湖,为解几次迁徙带来的孤寂和行文思考带来的苦恼,不幸染上了烟瘾,由此常常遇到妻子埋怨责怪等多种不便,听说还想把烟戒掉,这真是男人的一大悲哀。

然而平淡不等于平庸。平淡之中往往蕴涵着崇高,蕴涵着伟大!

在明明这种平淡人生的表面之下,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炽热火焰。

火焰在地下运行,要么永远沉寂,要么喷薄而出,要么就是化成热能,就像冰岛的地热,以平和的形态出现,贡献于人类。

窃以为,读明明的《心中的高原》,就可以窥见他心中的这团火焰,正像地热般缓缓涌出,把温情暖意洒向人间。

遍览诸文,掩卷思之,我在感慨感动之余,又有四字感悟,这就是:超、情、高、大。

“超”即超然。智者的平淡,就在于他能参透世事,然后淡然处之。身居政界的核心部门,耳闻目睹的人间万象,所接触的世态炎凉,该是多么丰富多彩、多么千奇百怪!人非圣贤,谁没有理想追求,谁不会推人及己?特别是对于胸怀大志腹有良谋者来说,当自己的付出与获得很不成比例的时候,或者当黄沙掩金人不识、锥子虽尖不入袋之时,应该说有各种各样的表现都是正常的,都不应该对之苛责强求。但有一种表现是最高境界,这就是超然。我不知道明明是否遇到过诸如此类的人生际遇,只是他的文章里面,确实贯穿了一种对人对己对事对世的禅心佛境,你能从他的字里行间,感悟到那种平静处世、淡然于事的襟怀。

从《心中的高原》的许多篇幅中,我感受特别深的,是明明的情感世界。别看他平时不善言语,看似冷酷,其实他的心中盛满了情感,而且那情感是那么细腻,那么绵长。对长辈亲朋,他的情浸入肺腑,痛彻心肝;对故乡山水,他的情化为诗歌,在心中永远吟唱;对工作事业,他的情就是热爱珍惜,尽心尽责,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俗话说人有七情六欲,实际上情与欲是截然不同的,情指向利他,欲指向利己;情是付出,欲是索取。两者方向截然相反。比如,爱情是给人以爱,而性欲是想占为己有;友情重在能为朋友做什么,而酒肉朋友只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对工作的热情,是事业心强的表现,是想在其位谋其政,说大了是贡献于社会人民,往小处说也是对得起良心对得起手里的几个工资。而官瘾钱瘾之类的欲望,则是不择手段谋取私利,贪得无厌据为己有。因此,有情的人是最愿意付出的人,是最可信赖最可与之交往的人,亦是最应得到重用的人。

在我眼里,明明是个高士。高士者,高雅、高洁、高尚之谓也。读《心中的高原》里的文章,我就有如沐清风、如饮甘露之快。他能在生活中品出真谛,在事物中寻找哲理,在事件中舒展壮怀。特别是对过去生活用品的追思,对故乡旧事旧景的念想,既给人以淡淡的乡愁,又把人引入对美好生活的怀念。而在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感悟中,又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他对生与死、义与利、爱与恨的观点,给人以有益的启发。就是于一烟一酒、一茶一水之间,也像朋友相见,轻谈细论,挥洒自如。

毕竟明明长期供职于党政机关,在他的心里,自然时刻装着大局,系着民生,而这种“职业习惯”竟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他的文集之中。当然这里没有口号,没有说教,而是一种思维的线条、思想的流露。读到一些诸如科学发展、环保、德政、体制机制建设等的思考时,我们就会自然产生共鸣。古人云:国之兴亡匹夫有责。离开了大局,离开了治国之政、理国之道、维国之序的关注和忧虑,文学的功能又从何谈起呢?从这点看,《心中的高原》的价值应是有所升华的。

我和明明是修水同乡,有着“修水人”相似的性格。这种性格究竟是不是先贤黄庭坚、陈寅恪等遗传下来的呢?我等不敢妄言之,更不敢胆大妄为与他们相提并论。但他们那种秉性、那种风格,确实在很多修水人身上见得到。那些东西究竟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也说不清道不明,反正生成的脾气,改也改不了,既不为之自豪,也不为之自卑。不论因此得志也好,失意也罢,我想都应视为无关紧要,只要能悉心守望着一份平淡,保持着平淡的风度就好。明明要我为他的大作写序,我在拜读之后,战战兢兢地写下了上面这些话,希望能起到门童的作用,为读者诸君作个引荐。

2009年8月8日于南昌三纬书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