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又闻粽子香

又闻粽子香

时间:2023-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亲溺死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后,在农历五月五日也投了江,五日后,一人抱着父尸从江中探出,上岸后,办完父亲的后事,猝死于父亲墓前。是当时人们为赞颂孝女曹娥的精神而作的一首诗。人们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将米饭包在粽叶里,投入水中,说是为了帮曹娥喂饱亡父的魂灵。往年的端午节所吃的粽子都是由祖母包的。会温暖我的一生。

又闻粽子香

2011级16班 吴籼环

又到了端午,又到吃粽子的季节,忘不了那糯糯的,飘着清香的粽子。

——题记

初闻粽子香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是我对屈原的惋惜。

屈原因“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遣返归乡。接着又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对惬意人生和崇高理想的矛盾想不开,选择了投汨罗江结束了他高贵而浪漫的一生,这时什么“重华”“东皇太一”都不能救他,因为,死对他来说可能就是唯一的解脱。

百姓为了救他,驾船给他送食。可他是一个文人,抢不过水中的权恶,因而老百姓将食物用清香的粽叶包起来,投入水中,献给屈原。

屈原式一跳,只为警世钟!粽叶淡淡的清香便伴着沉重的钟声在历史的长河上流传下来。

又闻粽子香

“大小终身慕父母,为孝顺父母可以解忧。”“附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为孝矣。”是我对东汉孝女曹娥的赞赏。

父亲溺死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后,在农历五月五日也投了江,五日后,一人抱着父尸从江中探出,上岸后,办完父亲的后事,猝死于父亲墓前。

“孝女独垂发,年少唯一身。无家空托墓,主祭不从人。相吊有行客,起庐无旧邻。江头闻哭出,唧唧楚花香。”是当时人们为赞颂孝女曹娥的精神而作的一首诗。人们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将米饭包在粽叶里,投入水中,说是为了帮曹娥喂饱亡父的魂灵。

曹娥式一跳,弘扬孝精神!粽叶的缕缕清香便伴着中华民族的孝精神在人们心中一代代地传颂下来。

再闻粽子香

往年的端午节所吃的粽子都是由祖母包的。祖母那双满是皱纹的手。轻巧如燕,把一张张粽叶铺开,盘旋,折叠,弄成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绿精灵,挂在门上。祖母所包的粽子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当武力的灶台上冒出热腾腾的蒸气时,竹叶香,糯米香便弥漫在空气中,这种香气历久弥深,在屋里挥之不去。

骤雨连绵,带来夏日湿热纷乱的躁动。五月,雨后潮湿沉闷的空气中,也带着淡淡的粽叶香,祖母的粽子在异乡的街头重现,一种许久不曾碰触的伤感默默涌上心头,祖母熟悉而亲切的面庞在脑海中的印迹依然清晰。她小而轻健的身影却仿佛隔着五月的雨雾,朦胧而遥远。

猛然间想起祖母离开的日子也在五月,也是这样骤雨骤晴的天气,那曾经熟悉的香味不复存在,只剩下记忆。在一些不经意间的触碰之中闪出些许伤痛又甜蜜的感觉。

咀嚼着粽子的清香,我才发现,感情与思绪被那绵绵的温馨所牵扯出的是那样的生动,那样的悠长。会温暖我的一生。

点评:本文以“棕子香”为线串起了三段记忆,结构紧凑。文章既有丰富的文化含量,又有浓厚的情感内涵。(指导老师:田立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