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一旅人也
2010级2班 张文文
宋代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相比这种对孔子政治性利用的夸大,我更喜欢顾炎武所说的评价:“仲尼,一旅人也。”
顾炎武是倡导经世致用的儒者,毕生行走实践。当真实的孔子在漫漫历史中,在一代又一代政治化儒学中湮没,却有他在躬身行走中体悟到其周游列国、皓首穷经真正的用意。所以他说:“孔子再伟大,其本性上只是一个旅行者,一个走路的人。”
仲尼,一旅人也。他周游列国,是为了学习广阔的知识,为了实践自己仁义天下的主张。他在行走中对千姿百态的人世和心灵进行感受、思考,自我升华;他在奔波中以信仰为坐骑,驰骋在沧海横流的大地,叹逝者如斯、任重道远。
一路被人气绝,一路自我安慰,一路唱歌弹琴,一路狼狈,却走出了华夏千年文化的辉煌。他的行走,步步生辉,沿着历史的古道,如陌上花开缓缓漫向未来。
而今有太多学者,忽略“旅”的意义,躲在象牙塔里,躺在万卷书中,不知行万里路的重要性。
没有谁能在故纸堆里看见真正的万千世界,只有穿越风尘,奔波劳碌,身心俱疲地行走,才能在一步步汗水映日的脚印中体悟人生和所学的意义。
司马迁职承父业,可想其必定承袭历辈所学,却仍然在年少时踏上旅途亲历人世风尘,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后人杨辉读他所遗《史记》书稿,恻隐流泪。文映其心,书蕴其华,那样灼灼动人的才华,洞察人性的细致和丰厚的历史积淀,只有在日日行走中才能融汇凝练,沉淀出千古书卷。
徐霞客周访各地,李白览观名山大川,沈括《梦溪笔谈》……谁的《长相思》里不唱着故土的歌,然而行走使得身心半足——脚步里凝聚汗水,手心里握着希望,信仰在远方,在生命的旅途中。
古希腊留名后世的哲学家几乎都有年轻时出门游历的经验。赫拉克里特、泰勒斯,耳熟能详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出走繁盛的雅典,从埃及到巴比伦,从古波斯到印度、叙利亚……一路学习、体验、思考,风尘仆仆,智慧便从内心丰溢得渗出来。他们真正了解,行万里路才会破万卷书。
背书并不能提升内心真实感受,积累概念也并不代表有知识,迈开脚步,打开眼睛,打开心,我们才能和世间事物产生真实的联系,才会自心中生出真正的智慧,有足够的坚韧完成人生的旅途,成全生命真正的意义。
孔子旅至郑国,和学生失散。子贡寻他,有人说:“东门有个老人,惶惑如丧家之犬,就是你要找的人吧。”孔子听完转述后,点头称道:“是的,我是丧家之犬,是丧家之犬啊!”
曾看到有人讲解孔子,将这“丧家之犬”的自嘲话提高到了哲学的境界。那时不解,现在思来,也许真是如此。
仲尼,一旅人也;旅者,丧家之人。
《圣经》里说,亚当、夏娃是被赶出伊甸园的罪人。从此,人类便永远带着淡淡的忧愁寻找家园。
谁不是一个旅行者?谁都行走在人生的路上。旅者,身体力行是跋山涉水,体验尘世人情,究其本质,实际上是对自身心灵和精神的观照,是在人生道路上,对精神家园的眷念和追寻。那种追寻,同人类整体走向相一致,也同样迷茫。
孔子的行走便由此关乎每个存在的生命。我们本性上也只是一个旅行者,一个走路人,行走在“道”的路途上,期盼着精神的家园打开大门,完成真实的、有意义的人生。
钱钟书说:“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有个安顿归宿。”
孔子找到的“行道”就是他的“安顿归宿”,“五十知天命”,仍耗尽毕生心血,要在黑暗里点亮一盏灯,带引世人走出“茫茫漠漠”。
世人评价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然而就整个人类的前路来说,谁是“知其可为而为之”的呢?从古至今,哲学者孜孜所寻,苦苦思索人生的终极意义,迷惑生命存在的价值。然而千百年来,这些依旧是悬而未绝的问题,没有人能给出答案。它关乎每个个体生命的存在,每个人只有在世间躬身行走,才能最终为自己解答。
有人问孔子关于死亡的问题,子曰:“不知生,焉知死。”他是着眼于生命当下的人,相信旅途将会昭示人生全部的意义。生命的时间,何其有限,人生却有无限的蕴藏。他不问来源,不问结果,没有迟疑,步履坚定。
仲尼,一旅人也。他走着自己的人生,也走着人类的人生。
旅人如仲尼,才能走出旅行的意义。
点评:这是一篇用散文写就的诗,这是一篇用诗心写就的散文。收放自如、潇洒行文、紧扣中心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文笔细腻、感情真挚,是一篇情、理和谐统一的美文。能深刻地写出这样的人生体验者,非优秀者不能。文章色香味俱备、情意理兼有,书香四溢,翰墨飘香,无数名家信手拈来,拿捏文字于股掌之中,让读者不得不为其才思折服。(指导老师:陈梨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