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功力与抗击打训练

功力与抗击打训练

时间:2023-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本节着重训练习拳者的拳腿攻击力与周身抗打力,打好实战对抗的坚实基础。截拳道“强侧置前”的拳腿功力训练如下:一、前锋脚连续空踢之侧踢训练我方右脚在前,以右侧身警戒势站立,双手一前一后握拳,护住中线。习练者亦可以采用“中位侧踢”的练法,来练习“高位侧踢”,以此强化高腿的杀伤力。
功力与抗击打训练_振藩武技:近身发力

第三节 功力与抗击打训练

技法与功力

截拳道提倡“强侧置前”,以求在实战对抗中与对手速决胜负。

对于习练者而言,实战中的对抗和碰撞十分强烈,若无扎实的拳脚功力,实不足以一击重创对手;若无过硬的身体抗打能力与良好的体能,实战中很容易被对手击伤或因为体力不支而丧失作战能力。

因此,本节着重训练习拳者的拳腿攻击力与周身抗打力,打好实战对抗的坚实基础。

截拳道“强侧置前”的拳腿功力训练如下:

一、前锋脚连续空踢之侧踢训练

(1)我方右脚在前,以右侧身警戒势站立,双手一前一后握拳,护住中线(图050)。

(2)我方右前锋脚轻轻向后滑动约一足距离,右脚掌虚点地,身体重心落于左腿上,双手一上一下护体(图051)。

(3)瞬间,右脚掌点地借力,向前方45°角踢出“中位侧踢”,右脚踢出之际伴随送胯的动作,以求放长击远,力达脚底(图052)。

右脚踢出力尽之时,迅速向内回收,落地时仍以前脚掌点地借力,再次向前方送胯,以45°角踢出“中位侧踢”(图053、图054),脚踢出的位置大体与腰腹齐平。如此每天一早一晚,一口气连续空踢腿100~300次,来强化前锋腿出击的速度、力度与体能。

img52

图050

img53

图051

img54

图052

img55

图053

img56

图054

“中位侧踢”又称“斧头脚”,其穿透性威力在击中对手胸腹要害时,可以将对手连根拔起,令其整体飞出。因此,习练者练习时须注意,空踢腿时要始终保持身体与腿部放松的原则,送胯的动作至关重要,“快踢快收、松活弹抖”才能强化腿力与速度。若习练者不能一口气踢完100腿,也可以根据自身体能适度调节,切记不能过度疲惫,以免动作变形,影响锻炼效果。

(4)习练者亦可以采用“中位侧踢”的练法,来练习“高位侧踢”,以此强化高腿的杀伤力。具体练习的方法仍是由右侧身警戒势起,右脚略回收,脚掌点地,送右胯弹射右腿,脚踢出的位置大体与头部齐平(图055、图056)。如此每天一早一晚,一口气连续空踢腿100~300次,来强化高位侧踢出击的速度、力度与体能。

img57

图055

img58

图056

当然,习练者也可以采用控腿的方式来提升腿力与平衡性,每次将右腿以侧踢的方式抬起,高度约与肩平即可,将腿定在空中,保持身体的平稳约3分钟,如此坚持锻炼月余,腿力必然大增。

二、前锋脚连续扫踢训练(下图示范者中长发为我方,短发为配手)

(1)配手手持一张白纸,竖于胸前,我方以右侧身警戒势站立(图057)。

(2)我方右脚略回收,脚掌点地摆胯,弧线送出右腿,脚腕与胫骨部位击中白纸,右腿力尽之时,迅速回落点地,发出第二腿(图058)。如此每天一早一晚,一口气连续扫腿100~300次,来强化高位扫踢出击的速度与弧线鞭击力。

(3)连续扫踢的另一种练习方式为“阻抗发力”。练习时,配手双手持一拳靶(或脚靶)置于胸前,我方由右侧身警戒势起,右脚掌点地摆胯,弧线送出右腿,脚腕与胫骨部位击中靶心,右腿力尽之时,迅速回落点地,发出第二腿(图059至图061)。

img59

图057

img60

图058

img61

图059

img62

图060

img63

图061

须注意,当我方右腿击中靶心之时,配手双手要向前送靶给反作用力,以阻抗性来强化腿力。练习的方式仍是一口气连续扫腿100~300次,早晚各练习一组。

三、后脚拦门踢接高扫踢训练

(1)我方右脚在前,以右侧身警戒势站立,双手一前一后握拳,护住中线(图062)。

(2)我方左后脚跨过右腿,向前以斜45°角拦踢,高度略高于膝盖(图063);左腿力尽之时,迅速向后回落,与此同时,右脚高扫踢凌空踢出,当左脚落地之际,即右腿踢出之时(图064)。

img64

图062

img65

图063

img66

图064

此乃李小龙惯用的“拦门诱敌、高扫踢颈”的佯攻打法。此处,拦门踢由咏春拳斜撑腿变化而来,在截拳道运动战中,完全体现了晃下击上、一击制敌的快攻风格。

四、腾空踢靶训练

(1)我方由左侧身警戒势起,双脚交叉起跳,空中右转体送胯,将右腿弹出,以腾空侧踢击中对手所持的脚靶(图065);此谓之“跳步腾空侧踢”击靶训练。

(2)习练者也可以用交叉跳步来训练“腾空扫踢”、“腾空蹬踢”及“腾空后旋踢”等腿法,强化腾空腿法的威力。

img67

图065

五、条件反射出拳训练(下图示范者中长发为我方,短发为配手)

(1)配手双手持拳靶,右侧身与我方对峙站立;我方右脚在前,以右侧身警戒势站立,双手一前一后握拳,护住中线(图066)。

(2)配手突然向自身右上方挥动右拳靶;我方即时反应,略向左转动腰马,催出右直拳(又名为“右冲锤”),击中配手挥出的右拳靶(图067)。

(3)配手右拳靶回收,同时向自身左上方挥动左拳靶;我方即时反应,向右转动腰马,催出左直拳(又名为“左冲锤”),击中配手挥出的左拳靶(图068)。

(4)配手左拳靶略回收,随即继续送出左拳靶;我方即时反应,向左转动腰马,同时,沉肘发力弹出右臂,以右手翻背拳击中配手挥出的左拳靶(图069)。

(5)配手左脚突然上前一步,左拳靶迅速下移至腹部;我方即时反应,右脚后撤一步,同时,向右拧转身体,左手上勾拳自下而上击出,击中配手挥出的左拳靶(图070)。

(6)配手右手向胸前送出右拳靶;我方即时反应,向左拧转身体,右手上勾拳自下而上击出,击中配手挥出的右拳靶(图071)。

(7)配手继续向左上方送出右拳靶;我方即时反应,向右转体打出左摆拳,击中配手挥出的左拳靶(图072)。

(8)如此反复训练,当配手双手在体前上、下、左、右、前、后等位置,变节奏送出拳靶时,我方均应第一时间变化各种出拳动作击中靶心,来强化本能反应的速度和组合拳的连环击打力;当训练结束时,恢复右侧身警戒势的防御状态(图073)。

img68

图066

img69

图067

img70

图068

img71

图069

img72

图070

img73

图071

img74

图072

img75

图073

抗击打训练

截拳道抗击打训练如下:

一、胸腹部抗击打训练(下图示范者中黑衣服为我方,白衣服为对手)

(1)胸腹部抗击打由双人对练实现,两人面对面站立,一人手持装满细沙(或铁砂)的篮球,于三步之外面对另一同伴(图074)。

(2)手持篮球者于三步外轻轻抛出篮球,击向同伴胸腹部(图075、图076)。

(3)瞬间,当篮球击中同伴胸腹部时,同伴口中发出“噫”的一声,同时收紧胸腹部肌肉,用身体承受住篮球的撞击之力(图077)。

(4)随即,篮球击中身体后落下之时,同伴双臂环抱接住篮球(图078)。

img76

图074

img77

图075

img78

图076

img79

图077

img80

图078

须注意,本训练是通过声波的作用来刺激腹脏,令肌肉瞬间收紧抗住强力冲击。久练之后内壮肺腑,在搏击对抗的冲撞中,令身体可以承受住对手的重拳击打。

二、腰背部抗击打训练(下图示范者中长发为受测者,短发为对手)

(1)受测者以高四平马站立,侧身背对警戒势站立的同伴(图079)。

(2)同伴迅速抬右脚,弧线向上发出中位扫踢,击向受测者背部或腰部,受测者后背感受到腿力冲击,口中立刻发出“噫”的一声,同时收紧身体肌肉,抗住腿击之力(图080)。

(3)腿击之力尽时,同伴右脚下落,脚掌轻触地面,借力踢出第二腿扫踢;如此连环扫踢,连续踢击受测者背部或腰部,强化其抗打力(图081、图082)。

img81

图079

img82

图080

img83

图081

img84

图082

须注意,本训练中受测者完全通过身体的感知力来受力、抗力,因此,同伴出腿之际应遵循先慢后快、先轻后重的原则,令受测者逐渐适应腿击的力量、速度与频率,以便受测者在身体受到腿击之际能及时发出“噫”的一声来抗力,如此才能起到锻炼的作用。

尤其应注意的是,同伴腿击之力不可过大,每次发力应以对方能承受为准,随着训练进度来及时调整出腿的速度与力量,以免受测者身体承受不住,内脏与筋骨受到伤害。

三、腿部抗击打训练(下图示范者中长发为受测者,短发为对手)

(1)受测者以左侧身警戒势站立,左手持脚靶置于左腿大腿外侧;配手双手持拳靶,同样以左侧身警戒势站立,两人处于对峙状(图083)。

(2)配手迅速抬右脚,弧线向前发出后脚低位扫踢,击向受测者左腿大腿外侧脚靶,“砰”的一声响过,受测者瞬间感到脚靶处传来的腿力冲击自己左腿(图084)。

img85

图083

img86

图084

(3)配手扫踢力尽回收之时,受测者立即发出后脚中位扫踢,反攻配手左侧肋骨;配手及时反应,双拳靶相叠横向拍出,接住受测者扫踢之力(图085、图086)。

img87

图085

img88

图086

须注意,本训练不仅强化了习练者腿部的抗击打能力,同时借鉴了实战中的防守反击技术,训练之时双方应注意彼此出腿的力度与分寸,待双方互有默契地打出训练节奏时,相信彼此的反应、速度与力量已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