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市的点睛之笔——我市黑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纪实(上)
黑河,张掖人民的母亲河。
在农业经济时代,靠黑河水的哺育,张掖的绿洲农业孕育出“塞上江南”的壮丽;在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时期,对黑河水能的开发,又使张掖演绎出了一处工业强市的精彩大戏,探索走出了一条内涵型、质量型、创新型、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新路,成为引领地方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排头兵、经济实现追赶式发展的助推器。
年径流量15多亿立方米、平均流量每秒50多立方米的黑河,以出山口的莺落峡为界,上游的数百公里蜿蜒穿行在沟壑纵横的祁连山崇山峻岭中,咆哮而下的河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能资源。五十年代初期,原水电部西北水利勘测设计院就对黑河水能的开发做出过规划。然而,那个时候对黑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只能是全市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另一方面,由于河西电网结构先天不足、缺乏强有力的电源支持,张掖缺电缺了几十年,拉闸限电是家常便饭,电力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七十年代开始,我市也千方百计通过采取政府投资、群众投劳等方式先后建成了龙渠三级、双树寺、鹦鸽嘴等一批小水电。这些小打小闹的开发,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巨大电力需求只能是杯水车薪。如何在竞相发展的形势中保位争先?市委、市政府把张掖的发展放在国际、国内和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超前谋划、放在全省各地争先恐后推进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审视,集思广益,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适时提出了构建“电煤钨铁种芋红”七大项目体系的战略构想,并且一针见血、一招制胜地把黑河流域水能资源的开发放在七大项目体系建设之首,作为工业强市最大的重头戏来抓。从此,黑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就高招迭出,高潮迭起。
2001年5月30日,由省电力投资公司控股,甘肃小三峡公司、甘州区电业公司共同投资3.9亿元建设的总装机容量5.2万千瓦的龙首一级电站建成发电。该电站的建成不但结束了黑河干流没有中型水电站的历史,也是我市历年来单笔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这个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双曲薄拱混凝土碾压成坝,高达80米的水电站的建成,标志着黑河水能资源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紧接着,2002年11月,黑河干流上又一个投资更大、装机更大的西流水电站开工建设。该电站2005年如期建成发电,完成投资9.7亿元。与此同时,由我市地方企业黑河水电开发公司筹资7.01亿元开发的黑河小孤山电站开工建设,并于2006年5月实现首台机组投产发电、7月29日3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随后,该公司于2004年12月,筹资3.65亿元,开工建设了黑河八级电站中的二龙山水电站,并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计划于2007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4.5亿元、总装机容量6.5万千瓦的黑河大孤山水电站。同时,引进浙江丽水集团投资7.1亿元于2004年开工建设了装机11.2千瓦的三道湾水电站,该公司准备投资开发的黑河第二级梯级电站——宝瓶河水电站建设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至目前,黑河干流上规划建设的八级梯级电站已建成3座、正在建设的2座、做前期开工工作的2座,我市境内的7座都已名花有主。项目战略的实施,使沉寂万年的黑河,成为开发开放的黄金水道;电文章的开篇破题,使“十五”成为我市黑河流域水能开发的黄金时期。“十五”末,全市共建成中小型水电站24座,装机容量达34万千瓦,其中装机5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2座,1万至5万千瓦的水电站3座,1万千瓦以下的水电站17座。一举使我市跨入了全省电力输出市的行列。
黑河流域水能的开发,为我市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提供了强大的电力支持,有力地支持了地方工业的发展。据统计,“十五”期间,投资上千万元项目65个,投资百万元以上的项目567项,电力需求比“九五”期间增长了一倍多。如果不是依托优势资源优先做强做大做精做好电文章,我市的工业强市战略就失去了前提性、基础性的依靠。更何况,水能资源的开发,有力地拉动了投资的增长、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十五”期间,全市的水电开发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占到投资完成的13%,成为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市水电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将达近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近5亿元,实现的增值税、所得税占到全市新增税收的17%以上,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有生力量、实现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肃南县是水电开发的最大受益者,2006年,全县的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而水电企业实现的税收占到全部财政收入的35%以上。
(《张掖日报》2001年1月7日一版头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