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劳务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江浙等相对发达地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保证和促进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一靠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二靠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结合我市实际,客观地分析农业产业化水平,确已达到了一个初始阶段,其中龙头企业的基地面积已经占到了耕地面积的76%,重点农产品的初级加工能力已达到了70%,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达到了46%,这几个指标在全国都是不低的。而农业产业化达到这个阶段后,单靠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就进入一个相对缓慢的区间。在人均占有耕地、水量不可能增加的前提下,靠土地增收只有把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通过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相对占有的土地量来实现。实践证明,大规模地组织劳务输转,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活本之策,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力流动就业的有效途径,是大幅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搞好劳务输出,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和提高农村群众生活至关重要。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劳务输转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措施来抓,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劳务经济的发展。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由2000年的14.12万人次增加到了2003年的21.5万人次,增长52.26%,劳务收入由2000年的1.8亿元,增加到了2003年的5.04亿元,增长1.8倍。劳务输出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大批贫困农民通过劳务输出脱贫致富,更有为数不少的农民通过劳务输出开阔了眼见,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但是,由于受根深蒂固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在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对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大规模搞好劳务输出普遍存在组织引导不力、服务措施不到位等诸多因素,使我市农村高达31%的剩余劳力在增收中的巨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劳务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5%。因此,尽快解决我市劳务输转滞后,组织化程度低,劳务效益低的问题已刻不容缓。
首先,各级党政组织要从实现加快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做好劳务输转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劳务输出作为振兴张掖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力争在量上有大的发展,在质上有新的突破,使劳务输转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其次,有力地推动剩余劳动力输转,就要集中精力,拿出切实措施,着力解决影响劳务大规模输转的突出问题。要通过入情入理、入心入脑的宣传动员、说服教育,改变“故土难离”、“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穷窝”、“宁在家受穷,不愿外出发家”的陈旧观念,引导、鼓励、组织农民工大胆外出闯出路;要为劳务输转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支撑,让农民工外出耳聪目明,有的放矢;要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务输转由劳力型向技术型转变,提高农民工对用工市场需求的适应度;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依法打击清理非法职介,采取综合措施治理恶意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规范用工劳动合同,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劳务输转工作的有序进行。
总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项目”。各级党政组织要把抓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惠及千家万户的大项目来抓,拿出抓项目建设的劲头,进一步加强对劳务输转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劳务输转的工作局面;健全上下协调、互补联动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加大对劳务输转所需经费的投入,强化劳务基地建设,实行劳务输出目标管理,切实拿出管用的政策、措施、办法用到劳务输转工作中去,一级抓一级,级级抓劳务,真正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大规模实现劳务输转的格局,推进全市劳务输出向领导责任化、组织规模化、输出“技术化”、劳务“品牌”化、管理规范化、服务配套化、手段现代化、效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张掖日报》2005年3月7日二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