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彩不负耕耘苦——杨万禧和他的《祁连情深》
日月如梭,时光如逝。当红西路军血战河西的硝烟在岁月的尘拂下渐渐远去的时候,有一些东西是值得后人和历史永远铭记的。
存史以鉴,著书明志。挖掘、整理、补记、拾遗红西路军在西征中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以褒扬革命先驱,弘扬革命精神,激励后人,这是件功在当代、益被后世的好事义举。原高台县经贸局退休干部杨万禧,经过数十年的搜集整理,调查研究,精心核校,笔耕不辍,数易其稿,终于在红西路军血洒河西、兵败祁连整整66个春秋后,写成了纪实文学《祁连情深》一书,并付梓出版,确实是件可喜可贺之事。
该书以翔实的史料、朴实的笔墨、真挚的情感,记述了原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熊国炳,在西征失败后,数度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逃脱马匪魔爪,隐姓埋名终于迎来解放,却又抱憾而逝的传奇经历。熊国炳作为西路军幸免于难的寥寥几位高级干部,其遭遇之不幸莫不令人怆然泪下。杨万禧为其立传述迹、宣传彰世,以慰英灵、补史缺、励后人,其行志令人感佩。
红西路军兵败祁连山后,当地群众或悯其惨、或出于道义、或基于同情、或痛敌之凶残、或恶时之黑暗,对失散的红军官兵给予多方面的救助,或掩护或资助或收留或护送不一而足。大家熟知的屈大成护送徐以新的感人事迹就是其中的典型。这样的事迹在河西在张掖在高台,特别是在祁连山区并不在少数。然而在时间的长河中或物是人非、或证据损遗、或时过境迁,人们对当地群众救助留落红军的事迹口传的甚多,记述立著者鲜为,如杨万禧的父亲杨育俊救助熊国炳的事迹就在当地广为流传,却没有任何文字记述。杨万禧少年时代就对父辈的义举留下深刻印象。40多年来,他为搜集、整理红西路军史料,特别是熊国炳的资料不懈努力着,无悔奔波着,不知疲倦地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力所能及地走访信访了部分知情人,不辞劳苦地寻了当年红军的足迹,在退休之后,集中精力,历时三载,六易其稿,编撰出此书。
杨万禧先生并非文学爱好者,几十年的工作也与文学无缘。挖掘整理熊国炳轶事,彰显其事迹,是他心中的一个情结,一个梦。为了这个梦他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辛苦。这种精神值得褒扬值得学习。
(《张掖日报》2004年5月14日二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