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风过处景色异——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纪实之三
文化是文明的承载。近年来,我市把文化产品、文化项目、文化活动作为传承文明、活跃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抓手”,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扶持文化大户,培育文化传媒公司,打造文化产业,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百花齐放,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临泽县抢抓全省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的历史机遇,千方百计跑项目争资金。近3年来,多方筹资378万元,全县乡镇全部建成了高标准宣传文化站,有一半乡镇建起了文化体育广场,全县90%的村、60%的社建有文化活动室。今年,该县经省、市立项的县级宣传文化中心和10个村宣传文化室建设正在紧张施工中,可望在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在这些文化站室里,各类精美图书汗牛充栋,体育、娱乐、健身设施齐全,已成为农村广大群众“文化的乐园、信息的窗口、教育的课堂、致富的参谋”。走进甘州区党寨镇宣传文化站,室内外装璜一新,功能齐全,分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棋牌游艺室、综合展室和兼歌舞厅培训厅演艺场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室。内有藏书5000余册,各种文化体育设施几十余件。在这里,不论农闲农忙,抽空前来打球下棋玩牌的人络绎不绝,尤其在农闲时节,镇里有组织的书法、绘画、棋艺、球类比赛和各类科技法规培训,常常使这里的活动接二连三,人满为患,是群众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获取信息的园地和平台。由于文化站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阵地作用日益彰显,今年以来,甘州区因势利导,加大建设力度,提升建设档次,文化站建设资金投入达1000多万元,是历来投入最多的一年。去年10月建成的总投资25万元的肃南县康乐乡宣传文化站,为能歌善舞的牧区少数民族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大舞台。这里周三放电影,周四办舞会,场场爆满。一些民间艺人还经常在这里展示才艺,文化站挖掘整理的民间、民俗、民族文化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省文明委这样评价张掖的乡镇文化站:它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阵地,传播致富信息的平台,科技培训的学校,法制教育的园地,文化娱乐的中心,健身益智的乐园。目前,各县区还把乡镇文化站的基地窗口作用向下辐射延伸。临泽县倪家营乡汪家墩村三社建起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文化大院”,为群众娱乐休闲、获取知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社员之家”。
今年全省文博会上,我市参展的根雕、剪纸、木塑等民间艺术品深受省内外客商青睐,民间艺人朱怀正的根雕一项交易就达2万多元,苏永生、苏兰英的木塑画,周玉梅的剪纸作品都有不少的收入。这是我市积极培养扶持文化能人的一个缩影。肃南县更是不遗余力地发现和挖掘基层文化活跃分子,大搞“文经联姻、以文促经”。该县多方扶持张雷兰、郭海峰组建起马蹄寺旅游艺术团,活跃在县内外各景点进行文艺演出,每年都有数十万元的收益。另一方面,该县以裕固族歌手为品牌进行劳务输出,使牧区歌手身价倍增。在这些民俗艺人、民营文化团体和文化个体户的影响带动下,全市农村大大小小的秦腔自娱班子、社火队,城市零零总总的秧歌及舞剑耍拳的队伍多得不可胜数。他们时不时的吼几声,写几笔,杀几盘,演几场,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抹亮色。时下,撇开城里人不说,农村家家户户挂几张字画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就连民乐县南古镇田庄村这样偏僻的村庄也不例外。据统计,临泽县在“12345”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中,已有1200户农户达到有1个书架、两种报刊、30册图书、4幅字画、5盆花的创建要求,成为文化承载文明的又一典型。在各具特色的广场文化、墙壁文化、周末文化中,山丹的墙壁文化最为典型,甘州中心广场的文化特色最为艳明,肃南的周末文化最为活跃。在张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镇文化竞放异彩,已成为展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大舞台。
(《张掖日报》2005年8月30日一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