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生机
关良弃化工而就画工,其实也吻合20世纪20年代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当时上海的文艺界,越发呈现出自由化的繁荣和趋向成熟的整体面貌。“有人描述20世纪20年代后期上海的文艺生活:‘只要浏览一下当时的报纸,就会吃惊地见到,上海人才荟萃,各种流派、各种层次的文艺作品都有其发展天地。外国文艺动态都能及时报道,艺术评论十分活跃。上海文化艺术犹如熙熙攘攘的集市,好的,坏的,高雅的,平庸的,激进的,颓废的,应有尽有。’这些未必尽如人意,倒也生气勃勃……”[21]
如果粗浅地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解释的话,现代化的第一次飞跃,显然刺激了上海文艺的创作。那些在现代化飞跃中新富起来的人群,不仅有钱为文艺捧场,而且还有闲暇,需要文艺来打发他们的时光,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当然,统治当局为了维护统治,限制他们不喜欢的思想的传播,对文艺也有过粗暴的干涉,像1934年就是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最疯狂的一年。但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各政治派别、革命思潮间的较量、斗争……这些都在无形中削弱了对文化艺术的钳制。加上上海又处于“八面来风”的时尚前沿,上海的文艺界因此才能层出不穷,甚至在30年代出现了一个真正自觉的现代主义社团——决澜社。
该社团里的画家,吸收了西方绘画理念,混杂交汇各类艺术趣味,这里有后期印象派、达达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等各个流派,其开放精神不亚于现在。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关良选择文艺,并非一件离经叛道的事,而是时尚之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