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那些薪尽火传的名师

那些薪尽火传的名师

时间:2023-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办学期间,王培孙不向敌伪登记,不挂南洋中学校牌,拒不参加汪伪的军训和童子军活动,拒领敌伪的“补助费”。现在换的新主人,又是一位教育界的名师,这是大同坊的缘分。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偕曾仲鸣﹑周佛海等逃离重庆,先是在越南河内发表降敌“艳电”,后又在日本特务的秘密护送下重新进入上海,着手组织伪中央政府。自此,南洋中学正式走进了中国教育史,并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建筑地标”。

09 那些薪尽火传的名师

王培孙1938年选择到姚主教路(也就是今天的天平路大同坊)居住,是为了“隐于市”。当时抗战爆发,上海业已成为“孤岛”,想走的人都寻找着门路离开了,去延安,或者去往大后方。六十多岁的王培孙留了下来。他挂念着自己的学校和学校的产业,委实放心不下,不能为了顾全老命,说走就走。他主办的南洋中学,那时校舍已经被敌伪所占,学校暂借北京路盐业大楼和汶林路“岐庐”两处坚持办学。在办学期间,王培孙不向敌伪登记,不挂南洋中学校牌,拒不参加汪伪的军训和童子军活动,拒领敌伪的“补助费”。而他选择大同坊居住,也是因为其所在的姚主教路本为一条环境幽静的小路,很适合避开世事的纷扰。大同坊是一条靠近康平路的弄堂,建于1931年,有近三十幢砖木结构带小天井的三层楼房。王培孙所避居的9号(今门牌24号),原来是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主任刘士木的旧居。现在换的新主人,又是一位教育界的名师,这是大同坊的缘分。早年丧妻,膝下无嗣的王培孙刚搬进来的时候,孑然一身,和他相伴的,是他的爱犬和爱猫,以及书桌上一叠叠的线装书。他终日在里面看书、写字,潜心校注苍雪大师的《南来堂诗集》,倒也自得其乐。苍雪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和尚,他忠于明朝,反对清朝,在他的诗句中,流露出他的这种反清复明的思想,王培孙校注《南来堂诗集》,也是通过此事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他所避居的陋室,虽然缺少家庭的温暖,但始终热闹。这份热闹有来自他的亲朋好友以及后进学子,他们来这里拜访他,和他交谈、探讨,谈到高兴处,他时而发出爽朗的笑声;此外,这“热闹”还来自汪伪政权。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偕曾仲鸣﹑周佛海等逃离重庆,先是在越南河内发表降敌“艳电”,后又在日本特务的秘密护送下重新进入上海,着手组织伪中央政府。为了拉一些人为其政权“背书”,表明自身的“法统”,汪伪政权常常派人来纠缠王培孙,请他领衔教育界发表一个“拥汪(精卫)宣言”,王培孙大义凛然,严词拒绝:“你可以去告诉他们,我是一个中国人,你不要再来了!”

说起来,王培孙身材矮小,终年带着茶色眼镜,但矮小的身躯里却积攒着巨大的爱国正能量。虽然带着眼镜,但他看待汪伪政权的目光洞明又透彻,一下子就将他们的心理防线击溃。不知在“我是一个中国人”这样掷地有声的宣告面前,汪伪政权会不会发出哆哆嗦嗦的颤抖之音?

汪伪政权看上他,也正是看重他在教育界的地位和声望。无疑,这种地位和声望是他在多年的坚持办学中获得的。自1900年,他从自己叔父柳生先生接过南洋中学的前身——育材书塾的校务之后,就数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了教育事业上。1901年,他将校名改为育材学堂,又于1904年再次改名为南洋中学。自此,南洋中学正式走进了中国教育史,并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建筑地标”。而此时,曾任澄衷中学教务主任、校长,新陆师范学校校长,其后又在广州优级师范、高等工业学校及上海复旦大学等校执教的葛祖兰,差不多才考中秀才,并于翌年东渡日本留学。更小一点的同行,创办了“晓庄师范”的陶行知这年也才刚刚十三四岁,正要进入其老家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读书。1928年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第一届学生)、日后更任职位育中学校长21年的李楚材,自不用说,此时还未出生。比李还小的是赵宪初,李楚材1905年出生,江苏张家港人;赵宪初则是浙江嘉善人,1907年出生。他们比南洋中学都还要小上几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