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其他岁时楹联
作为岁时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楹联于春节之外,时或出现在一些传统的民间节日,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这些岁时节日联重在描述民风民俗,特色极为鲜明。
①元宵联
紧接着春节的是元宵,又称上元。民俗云:“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元宵的主要活动是晚上观灯,所以上元夜也称元夜、元夕。《旧唐书·中宗纪·景元四年》载:“丙寅上元夜,帝与皇后微服观灯。”宋代灯会的规模甚大,观灯的风俗也最盛。辛弃疾、朱淑真都在词中描写过元夜灯会的盛况。元宵联主要描述这种景象,如:
万户春灯报元夜
一天晴雪兆丰年
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
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
佚名撰元宵联则云:
月缺月仍圆,佳节每逢都欢喜
花开花易谢,少年相戒莫蹉跎
这是一副格言式的元宵联,因语重心长,富有教育意义而流传至今。
②寒食清明联
春季的节日中,民间一直沿袭下来的要数寒食和清明。寒食据说起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介之推,此不赘言。一般说,寒食在清明前二日。《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但依旧历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时是一百六日,所以古诗中写寒食即有“时当一百五”的说法,也有“初过寒食一百六”的说法。古人从寒食起禁火三天,只吃冷食,到清明重起火,叫作新火,古诗中有“昨日邻家乞新火”的句子。寒食清明联的内容大致与此相关:
禁火今年逢节早
飞花镇日为谁忙
杏酪榆羹,当来次第
石泉槐火,梦到赏时
百六日佳晨,杏酪榆羹何处梦
廿四番花信,石泉槐火为谁新
联中涉及的槐火、杏酪、榆羹、石泉等都是古时风俗。《周礼·夏官》中有“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的记载,所谓冬取槐檀之火,称槐火。王勃《守岁序》说:“槐火灭而寒气清,芦灰用而春风起。”所谓春取榆柳之火,称为榆火。李峤《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诗》:“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杏酪就是杏仁粥,据隋杜台卿《玉烛宝典·二月仲春》载,人们于寒食“捣杏仁煮作粥”,稍后则“悉作大麦粥,研杏仁为酪”。榆羹是用榆荚或榆皮做成的粥,古代医书中有“初生荚仁,以作糜羹”的记载。石泉是石头缝隙间流出的泉水,屈原《山鬼》中有句云:“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现在,人们在清明节踏青扫墓,追思先贤,缅怀英烈,楹联的内容也就有了变化。
③端午联
端午为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午”、“五”古通用,所以也叫端五、重五,自唐代以来为中国大节。一般人都认为端午节同拯救屈原、纪念屈原有关。端午活动最突出的有三点:一是龙舟竟渡,传说是为了打救屈原,如今已成为一种水上竞技运动。二是包粽子,古称粽子为角黍。《初学记》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并没有说要搭救屈原。现在,粽子已成为一种风味小吃。三是农村插菖蒲和艾叶以避邪。讲究点的做成艾人,南朝梁中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的记载。有的还把艾做成虎,或剪彩布为虎贴上艾叶,戴以避邪。宋周紫芝《永遇乐·五日》词:“艾虎钗头,菖蒲酒里,旧约浑无据。”据元陈元靓《岁时广记》载,洛阳一带人家还有“作术羹艾酒”的习惯。上述种种,为端午联常写的内容:
日逢重五
节序中天
酒酌金蕾满
盘盛角黍香
艾人驱瘴千门福
碧水竞舟千里欢
结艾钗头轻战虎
夺标船首惯乘龙
④中秋联
阴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民俗传统的中秋节。这一天往往皓月当空,群星璀灿,银光遍地,枝影扶疏,家人团聚,共食月饼。因而中秋联多写月夜景致。又,古代把乐器分为金、石、土、草、丝、木、匏、竹八类,谓之八声。其中“金”居其一,清越悠扬。音乐中又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据认为,金、商两者是与秋天的乐律相对应的声调,所以,也就成了中秋联常用的物事。如:
银汉流光,水天一色
金商应律,风月又清
⑤重阳联
重阳为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月九日九相重,所以叫重阳。杜甫《九日》诗之一:“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因是二九相重,又称重九或九日。晋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宋苏轼《丙子重九》之一:“登山作重九,蛮菊秋未花。”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据《续齐谐记》说,费长房对汝南桓景讲,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一般人认为这就是重九登高的来历。重九联的主题多为饮菊祈寿:
黄菊倚风村酒熟
柴门临水稻花香
习射谈经,天高地爽
佩萸插菊,人寿花香
现在把老人节定在重阳古节,人们敬老尊贤,组织秋游,多少也表现了登高遗风。除了文人之外,一般也不吟诗作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