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茶馆茶亭联
酒添豪壮,茶品清高,中国的茶文化同酒文化一样历史悠久。茶树起源于中国。据史书记载,早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南方小国就以茶作贡品进献给武王。至汉代巴蜀之茶已成为一种重要商品,人们不仅以茶入药,而且有了饮茶的习惯。到唐代,“贞元九年,复茶税,每岁得钱四十万贯”,足见茶叶销量之大。唐人陆羽著《茶经》,从茶的起源、种植、制作、烹饮、文献记载诸方面总结了中国的茶文化。唐代有关茶的著作还有苏百厘的《十六汤品》、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旧俗聘礼多用茶,叫作下茶;女家受聘称受茶。至宋代,太学生每年有茶会,寺院则做茶汤会,专门设有茶鼓。林逋《西湖春日》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阳楼台卓酒旗。”茶既是风雅之物,故至今凡中式茶坊茶馆往往张挂名人书画,以供茶客消遣久坐。
自《茶经》而后,人们饮茶时总要评尝茶味,因而饮茶又称为品茗,往往伴着高雅的清谈。旧时茶馆联的内容一是标榜品茗时清凉和谐的茶趣,如:
陆羽谱经,卢仝解渴
武夷选胜,顾渚分香
尘虑一时净
清风两腋生
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新茶》诗云:“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直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清风生。”后世遂以“七碗茶”形容茶的威力。在喧嚣市廛中,茶馆当然是亲友晤谈的上佳场所,如佚名题南京玉壶春茶楼联:
到处是楼台,恨无茅屋三间,闲来赏雨
偶然值亲友,犹有冰心一片,相与谈天
用精制的茶具煎茶,慢煎细品,自成茶趣。有这样的题联:
金鼎浪翻螃蟹眼
玉瓯暖制鹧鸪斑
“螃蟹眼”形容水初沸时泛起小气泡,宋蔡襄所著《茶录·候汤》云:“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热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热汤也。”初沸为蟹眼,渐大为鱼眼。苏轼《试院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出幅是写煎汤的,对幅写茶具。宋杨万里《陈蹇叔郎中出闽漕别送新茶》诗云:“鹧斑碗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鹧鸪斑即鹧斑,大概指陶瓷器皿上所刻画的似鹧鸪羽毛的斑点。
有的饮茶清谈一似道家谈玄,无边无际,所以茶馆联又有用道家术语的:
窗外看山,风生七碗
楼头近水,春满一壶
“一壶”既指茶壶,又双关指道家仙境,又称“壶天”。张桂春题上海一壶春茶楼联云:
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
休碍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
据道家典籍载:施存学大丹之道,后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宿其内,自号“壶天”。唐张乔《古观》诗云:“洞水流花草,壶天闭雪春。”
茶馆联的另一项内容是自诩高雅拔俗,所谓“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清茶于世可涤俗尘,于人可洗俗肠,所以说:
石鼎煎香,俗肠尽洗
松涛烹雪,诗梦初醒
笔者曾为长沙竹淇茶馆题联云:
竹篁宜听鹂
淇水好烹茶
活用古诗文句及典故,与装潢典雅的茶馆相得益彰。佚名题西湖藕香居茶室联云: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下联用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切地切事,淡雅清丽,信手拈来,别开生面。笔者为润沁园茶庄题联云:
润物无声,一星半点宁非偈
沁园有色,万紫千红总是春
是嵌字联,上下联都化用了古人诗句。
黄乃铸题东台听雨楼茶社联则不是对一般茶客而言,直可以看作茶社的旨趣:
偶然乘兴而来,只应话梅子阴晴,杏花消息
且试放怀凭眺,可想见元龙豪慨,庾亮高风
庾亮在东晋时出仕三朝,好老庄、善谈论。元龙是陈登的字,陈登生当汉末,志向高远,许汜看见他高卧上床,让客人坐下床,简慢如此。联语引二人为喻,这就不止是超凡拔俗,简直有点踞傲不群了。
当然,茶馆茶楼要盈利,署联的初衷还是要招徕顾客。笔者还应长沙竹淇茶馆之邀题联云:
馆客熙熙,咸是兰姿竹节
茶汤汩汩,无非湘水淇波
上联褒美茶客,下联赞扬茶水,巧妙地嵌入了“竹淇茶馆”四字,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一般说来,茶馆楹联的构思是称引名茶,夸说茶好水好:
瑞草抽芽分雀舌
名花采蕊结龙团
雀舌未经三月雨
龙团先占一枝春
雀舌自古为名茶,唐刘禹锡《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诗云:“添钟烹雀舌,洒水净龙须。”“烹雀舌”指煎茶,“净龙须”指擦洗草席。龙团是宋代贡茶,宋真宗、宋仁宗时,福建命官择精茶作成小龙团十斤进献,每斤十个小饼,龙团凤饼从此闻名天下。苏轼《以大龙团报垂云新茶》诗云:“拣芽分雀舌,赐名出龙团。”后世联家常把雀舌、龙团作为好茶的代称。
金粟香题常州惠民桥下升平茶社联,从“惠民”立意,结语平实:
泉烹苦茗能留客
水绕甘棠到惠民
杭州西湖藕香居茶楼联却不在茶字上做文章,而着眼于风景典故,与普通的景观联没有多少区别,但嵌名“藕香”,写得极美,极有生气:
藕叶藕花圈曲槛,想当年苏小也向个中来,这绿水光中可馀鬓影
香风香雾泊重堤,问此日放翁竟归何处去,那红露片里应有诗魂
中国茶文化中又一特殊现象是,遍布山野之间、供人自取自饮、不求营利的茶亭。旧时陆行十数里或数里,必有茶亭以憩行旅,或山市人烟攒集处,或岐途僻径村落稀少处,或江流两岸候舟待渡处,往往有亭翼然高拱,以招顾过客者,亭柱亦往往饰以联语。清叶莲薪撰茶亭联云:
来不招,去不辞,礼义不拘方便地
烟自奉,茶自酌,悠闲自得大罗天
上联写虚,下联写实。茶亭既无主,又不作生意,如同公共设施,联语既不招徕顾客,又不需要作广告,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作调侃语,出门在外,远离尘世,心境宽松,无庸顾虑。阮元题云南赵州金山寺茶亭联云:
买丝客去休浇酒
糊饼人来且吃茶
有一副联署为吴兴八里店茶亭联,事实上其他地方茶亭亦多见: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
两头是路,吃一杯各自东西
旧时福州南门外茶亭联与此联意思相差不多: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这都是就茶亭服务于公众这方面着笔。认真说来,这一类联于调侃之中多少也带有一些劝人与世无争的意味。另一类联作规劝语、警醒语:
野鸟啼风,絮语劝君姑且息
山花媚日,点头笑客不须忙
广州三眼井茶亭联云: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
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东西
只身在外,无所约束,固然自由了;但荒野之地,无人监督,也易于萌生杂念。从道德的意义上说,茶亭联可以视为社会文明教育的一种必要的补充。特别在荒凉险要之地,警醒的联语措辞更尖锐,语气也有所加重。浙江绍兴驻跸岭茶亭题联云:
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浇热客
两头岭路,须将危险告行人
警醒语往往结合茶亭地理环境,语带双关,富于哲理,因而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产生振聋发聩的道德效应。贵阳图云关茶亭联为流传较广的一副:
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
一亭俯看群山,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吴恭亨《对联话》载愁岭茶亭联云:
愁甚么,信步行将去
歇也罢,丢肩放下来
全联明白如话,无一难字,然而又暗用佛典,寓有深意,就是在人生道路上,一切应达观处之,不要为事务所困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