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景泰人的命脉

景泰人的命脉

时间:2023-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景电一、二期工程从东到西贯穿景泰大地,这两条大动脉养育了景泰人民,足以称得上是景泰人民的命脉。一提起景电工程,那可是我们景泰人的骄傲。景电工程是一项跨省区、跨流域、高扬程、高耗能、多梯级、大流量的大型水利电力提灌工程,灌溉面积100万亩,被誉为“中华之最”。景电一期工程开工是在新中国成立20年。景电工程成功实现了水的长征,并且景电精神也感染着后人们要不怕困难,不屈不挠,传承着人定胜天的景电精神!

景泰人的命脉——游景电工程纪念馆随想

◆景泰三中 八年级 肖锐元

长江、黄河从西到东贯穿中国大地,养育了中华民族,是中国人的命脉。景电一、二期工程从东到西贯穿景泰大地,这两条大动脉养育了景泰人民,足以称得上是景泰人民的命脉。

一提起景电工程,那可是我们景泰人的骄傲。景电工程是一项跨省区、跨流域、高扬程、高耗能、多梯级、大流量的大型水利电力提灌工程,灌溉面积100万亩,被誉为“中华之最”。它分为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和二期延伸民勤调水工程,一期工程建于1969年—1974年,二期工程建于1984年—1989年,景电二期延伸民勤调水工程建于1995年—2000年。将黄河水提高406米后灌溉景泰川的大面积良田,使昔日的戈壁荒漠变为富庶的绿洲。

虽然我生活在景电工程的包围之中,却没有机会实地沿着各泵站一睹工程的宏伟壮景,只好去参观景电工程纪念馆来弥补这一遗憾。

来到了距县10公里的纪念馆,随即打开纪念馆的铁门,正对门的四根粗水管很引人注目,这代表景电工程的核心——把水从低处提到高处。这个馆的结构是回旋走廊式的,所以到底哪面是起点不太清楚,要看看墙上的内容才能知道,我发现左面贴着“前言”,右面是“结束语”,因此当然左面就是开始啦!

一开始,就看见墙上贴有好多记录当时人们兴修水渠,平田整地时劳动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人们个个劳动热情高涨、精神饱满,从他们的容颜中,找不出一丝的艰辛和劳累。看着这一张张反映当时劳动场景的照片,我的思绪好像被拉回到了那个年代。景电一期工程开工是在新中国成立20年。那时,新中国还不富强,没有大型机械进行施工,要想建泵修渠提水,治沟平田整地,我们的先辈们除了用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之外,主要用的是铁锤、洋镐、锄头、扁担等最基本的劳动工具。但基于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靠天吃饭的面貌,他们凭着一股实干苦干精神,建成了“中华之最”的景电工程。

这,就是景电人的精神!

再往前走,一个个玻璃柜里陈列的是李培福总指挥的遗物。李培福生于1912年,卒于1983年,华池县悦乐镇上堡子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为人厚道,平易近人。在指挥景电工程的时候,常常身临一线,指挥着工程的建造。如果没有李老爷爷多方筹措资金、发动群众,景电工程也许不会那么快完工。“吃水不忘挖井人”,景泰人民会永远铭记他的。

我们在这个回旋走廊里转了一个圈,快要结束时,我突然发现有一个很特别的陈列柜,里面装满了沙子,沙子里半埋着几个简易的不能再简易的劳动工具:羊镐、锄头、大锤,等等。这些都是当时劳动者使用的工具,一、二期工程就是在景电人用这样简单的工具修筑而成的,真是令人不可思议!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在绵延100多公里的土地上,开凿一条惊天地、泣鬼神的“人工天河”。翻过高山,跨过沟壑,穿越沙漠,不仅考验劳动人民的毅力,还考验着当时不太先进的技术。

走出纪念馆,抬头望着秋高气爽蔚蓝的天空,看着远近田地里忙着秋收的农民伯伯们,我豁然开朗,真正理解了景电精神。“依靠科技”是要依靠现代科学来解决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敢为人先”诠释着劳动人民的壮举,这么庞大的工程,前人没有行动,而我们做了;“艰苦创业”是要发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造福于民”不言而喻,一、二期工程分别竣工后,灌溉总面积达100多万亩,被景泰人民誉为“救命工程”、“翻身工程”、“致富工程”、“生态工程”、“德政工程”。换句话说,只有依靠科技,才能敢为人先;只有艰苦创业,才能造福于民。

景电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并通过艰巨劳动提水浇地,改变了昔日“滴水贵如油,黄风不断头,遍地是沙丘,十种九不收”的状况。

现在景泰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地方。片片田野庄稼葱绿,田田池水波光粼粼,处处果园硕果累累,田边、路边、渠边到处是郁郁葱葱的各种树木,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景电工程成功实现了水的长征,并且景电精神也感染着后人们要不怕困难,不屈不挠,传承着人定胜天的景电精神!

(指导老师:田明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