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摩天岭(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摩天岭(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时间:2023-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至今日,这次军事行动依然为后人所称道。虽然势大,并挟胜利之威,但是钟会面对剑门之险却一筹莫展。由此可见,邓艾个人素质是非常过硬的,提出偷度阴平可谓是艺高人胆大。广元学者认为,邓艾追姜维至阴平,沿景谷道即文县至青川沙洲的古道推进,途中兵分三路直插摩天岭。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说法。

摩天岭(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李 果

第一集 冒险计划

眼前的这个村庄叫对树村,是甘肃省文县的一个极其普通的村庄。在这个地处深山,远离尘世的小山村里,村民们与世无争,平凡淡泊地生活着。没有人知道这里从何时起有人居住,他们的先辈们到底在这里生活了多少年。有一个故事却妇孺皆知,说1700多年前有个叫邓艾的将军曾经带领人马翻越了他们村后的大山——摩天岭。

摩天岭坐落在甘肃与四川南北的交界地带,以其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而得名。

关于邓艾偷度阴平,《三国志·邓艾传》有这样一段话: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这是史书对公元263年邓艾奇袭、灭亡蜀汉的记载,研究者认为摩天岭便是邓艾偷度阴平过程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关口。时至今日,这次军事行动依然为后人所称道。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段历史,去探究其中的精妙。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了蜀国,形成了魏、蜀、吴三国对峙局面。地处西南的蜀国当时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还是在人口、物产上与魏吴两国都无法相比,它凭借的是盆地的富庶,盆地边沿的大山。也正是这种山川形胜,构成了军事上的防守优势。

从地形上看,蜀国的北面是秦巴山区,东有巫山,西有青藏高原,西南是云贵高原。古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主要是说入蜀的交通十分不便,因为当时入蜀只有两条路,东面和北面。从东面走要沿长江溯江而上,经瞿塘关。北面从川陕栈道南下,途经金牛道和米仓道。金牛道较为便捷,可以从剑门关直达成都,是一条入蜀的必争之路,从米仓山道南下至巴中可威胁川中与东南之间的交通线,而这两条路均以剑阁为门户。

剑阁地处广元西南,北有剑门山,又叫大剑山,其东30里有小剑山,两山相连,山势险绝,飞阁通衢,谓之剑阁。大小剑山延绵两百余里,下设关隘。因其夹在大小剑山两山之间,故名剑门。剑门关之险,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也有“一关失,半川没”的说法。凭借着这样的天险,蜀汉政权才得以偏安一隅。

然而到了公元263年,也就是炎兴元年,刘禅的昏庸无能,连续多年的征战,加之宦官黄皓弄权,蜀汉政权已是羸弱不堪。魏国权臣晋公司马昭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拜钟会为镇西将军、邓艾为征西将军,发大军伐蜀。

先前说过,入蜀只有两条路,一条在东面,因是吴国的领土无法通行。另一条在北面,即由汉中入蜀。

当时魏军的作战计划是:邓艾率关外陇右之兵攻击在沓中屯田避祸的姜维,使其不能东顾,沓中即现在的舟曲一带,钟会则引关中精兵袭击汉中。

战役开始后钟会率领大军势如破竹,一举攻克汉中,直趋剑阁。此时,在沓中与邓艾交战失败的姜维面对汉中失守的被动局势,抢先退守剑阁,据险固守。

虽然势大,并挟胜利之威,但是钟会面对剑门之险却一筹莫展。当时的局势是钟会的十余万主力部队被剑门所挡,进退两难,粮草殆尽,运粮困难,钟会甚至想过退兵,然而一旦退兵,此次战役将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可是要想进兵,而面前的雄关又是他无法逾越的。

作为伐蜀的主攻部队和主要将领,此时的钟会又将何去何从呢?

就在钟会犹豫不决的时候,邓艾大胆提出了偷度阴平,从江油走左担道进攻绵竹的冒险计划。

邓艾这样说道:如今姜维刚刚战败,应该乘胜进攻,可以发一支部队从阴平邪径出击江油,此地离剑阁两百余里,去成都三百余里,采用掏心战术进攻。如果剑阁守军前去援救,将军则可沿途进击。如剑阁守军不予增援,则江油势必兵力空虚,一定会取得成功,这就是军事上所说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在这个计划中,邓艾提到了一个叫阴平邪径的地方,这究竟是一个什么地方?他和魏国伐蜀又有什么关系呢?

阴平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文县,它是陇上到四川腹地的歧路,严格讲,三国时期这里有路却不是大路,从理论上讲是可以到达成都的“径”,因此,邓艾自己也将其称为阴平邪径。

邓艾提出的这个计划有很大的冒险成分,因为阴平道七百里人迹罕至,山高谷深,补给困难,部队行此险地,一旦敌人有所察觉,那将是全军覆没。即使敌人没有察觉,自己能不能从险地出来仍然是个问题。另外,既然是偷度,不可能有太多人马,最多几千精锐而已,这几千人将面对江油守军、绵竹守军和成都的蜀汉朝廷,如果蜀军临危不乱,固守待援,那么邓艾这几千人后无援军,内无粮草,能有作为吗?因此,钟会对此不以为然,他对部下说,阴平小路,全都是高山峻岭,蜀兵若以百余人守其险要,断其归路,邓艾之兵全都将饿死,我只沿大道前进,还愁蜀国不灭?

既然由阴平邪径进军如此冒险,邓艾又如何要冒如此巨大的风险呢?他是有勇无谋一时冲动,还是谋划在先,胸有成竹呢?我们先了解一下邓艾,何许人也?

邓艾,字士载,义阳郡棘阳人(即今河南新野人),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但自幼习文练武,胸有大志,每见高山大川,便指划何处可屯兵,何处可安营,常被世人讥笑,唯司马懿奇之,收到帐下听用,立过许多战功,出过许多良策,荀勖也称之为世之良材。由此可见,邓艾个人素质是非常过硬的,提出偷度阴平可谓是艺高人胆大。

从另一方面分析,前面讲到,入蜀的两条路,东面被东吴所占领,北面被剑阁所挡,阴平是理论上可以入川的第三条路。

但是:阴平邪径人迹罕至,崎岖难行,更何况行军。蜀汉对此地防备松懈,从军事上讲,具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先决条件。

另外,还有一条重要原因。

同期:李世仁自然保护工作者、三国文化研究者

邓艾在沓中和阴平道一带活动时间长,作为一名军事家,他对这一带地形、地貌是有过深入研究的,如果不清楚,他不会走这步险棋,他的胜利就缘于这步险棋,应当说他是胸有成竹的。

既然邓艾决意偷度阴平,那么他是如何制定作战计划,又是沿着怎样一条路线行军的呢?

第二集 邪径寻踪

《三国志》中记载邓艾偷度阴平只有短短几十个字,并没有详细记述偷度的具体过程,这给后世的许多史学家和学者留下了悬念,也引起了许多争论。

广元学者认为,邓艾追姜维至阴平(文县鸪衣坝),沿景谷道即文县至青川沙洲的古道推进,途中兵分三路直插摩天岭。

青川学者认为:邓艾自文县城东园茨头出发,经丹堡到刘家坪后,经柏元桥到对树沟的石磨河,经窄峡子、旧乡坪、上马鞭崖、九道拐、切刀梁后滚毡而下。

平武学者认为:邓艾自阴平道出发,顺白水江至玉垒关,再沿白龙江下,过白龙江进入让水河中游的茹家山,从白杨岭上摩天岭。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说法。尽管当代学者看法不同,意见不尽一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始终把目光锁定在文县境内,牢牢把住:“景谷道旁入”的“道旁”二字,以及“偷度、偷袭”等关键字眼。

李世仁先生作为一名生态保护工作者,先后多次翻越摩天岭,对摩天岭山前山后的各个山系、道路也较熟悉,通过查找大量资料,结合自己实地研究,他认为邓艾偷度阴平的进军路线其中一路人马应该是:从文县当时县治地附近园茨头出发,从尚德进入丹堡河,翻大岭梁,下到刘家坪的关口,进对树沟,过摩天岭垭豁,然后直趋江油。

先生所说的这条行军路线是否有根据,能否站得住脚呢?我们实地作了探访。

按李先生所讲的其中一处路线,我们一路寻访,来到了刘家坪乡境内。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三个有趣的地名:关口、邓家坝、关头,这三个地方并行一线,相互距离均不到十里,当地群众讲,这些地方,是当年邓艾曾经扎营的地方,邓家坝就是因邓艾而得名,这种说法到底有无依据呢?

同期:李世仁

假设邓艾确实走的是这一条路,那么,关头、关口、邓家坝,可能是他途中扎营的地方:中军、前锋、后卫。左中右三路行军是行军惯例,从古至今无不如此。

从地势上看,关头、邓家坝、关口三地均是沿线较为平坦、开阔之地,依山傍水。从军事角度上讲,是安营扎寨的理想场所。三地之间距离较近,可互相策应。前后两军当道扎寨,可扼守险要,以阻上下通行。由此可见,关头、邓家坝、关口为邓艾驻军之地,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

沿让水河而下进入对树沟的沿途我们看到,沿河两岸,多为高山峻岭,在一些悬崖峭壁上当年的栈道留下的石孔赫然在目,有的还留有残朽的木桩,有的依然为后人所用。这与《三国志》中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所描述的情形极为相似,或者说这就是书中记载的最有力的证据。

进对树沟,过苜蓿坝,旧乡坪,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一座险峻的山峰呈现在眼前,向导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马鞭崖。

侧面看,马鞭崖如刀削斧劈,险要至极。而从正面仰望,又如一根巨大的立柱,直插云霄,雄伟之至。

相传邓艾行军至此,人困马乏,又突遇该岭阻拦其前进的道路,情急之下,挥动手中马鞭,狠狠抽打眼前的山峰,然山峰岿然不动,马鞭却断为两截,绝壁上这两道印迹人们说就是邓艾马鞭抽打后留下的。

在临近摩天岭山顶的时候,有两个地方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这就是切刀背和九道拐,这是翻越摩天岭最为险要的两个地方,山势嶙峋,陡峭难行。有诗云:“摩天峻岭与天齐,玄鹤徘徊尚怯飞。”不用说,仙鹤飞过都会胆战心惊,何况人乎。故有资料记载说邓艾弃马攀木缘崖,费尽最后一点力气方才登上摩天岭。

这就是摩天岭垭豁,海拔2227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远眺,群山连绵不绝,山如伏波,林涛阵阵,层林尽染。当年的邓艾如果真的是从此而过,他的心情该有多豪迈,或许在他的眼前的豁然开朗,一定是曙光在望了。

翻过摩天岭垭豁是一片坡度不陡的山坡,如果从这里通过大可不必滚毡,自然在此以外的地方,或许有,不过那该是侦察兵的失职,倘若真的在此过山,显然与史书中记载是有距离的。

下山的路相对比较平缓,所用时间也更短,在摩天岭山脚下的一个地方,又有两个与邓艾有关的传说,落衣沟和虎盘石。

同期:虎绍勇,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摩天岭保护站站长

这就是有名的落衣桥也叫落衣沟,是邓艾偷度阴平时走过地方,把衣服、披风甩在这个地方,故名落衣桥、落衣沟。河边那块石头,原先是靠在公路这边,叫虎盘石,因为邓艾偷度阴平时走到这里时天色已晚,看不很清楚有块石头立在那儿,还以为是诸葛亮设的关卡在哪儿呢,但走近一看,原来是块石头。

由此再向南十里,便到了传说中的写字崖,据说过去曾有字迹,后因修路被炸毁,只留下空空的悬崖石壁。

眼前的这座山叫靖军山,山下有一个村庄叫阴平村,翻越摩天岭后的邓艾率军在这里作过短暂休整。如今,阴平村已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只留下众多的传说让游人品评。

一路走来,一路回望,一路思索,一个个有趣的地名,一岀岀精彩的故事,一段段古栈道遗址又浮现在脑海里。关口、邓家坝、关头、马鞭崖、滚毡坡、落衣沟、虎盘石、写字崖、靖军山,将这些一一相连,似乎在说明着什么,昭示着什么?

同期:李世仁

我们把这些地名、传说和古栈道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就是一条完整的行军路线。这条行军路线从地形上看,与目前学者研究的状况看,或许就是一条较为接近历史的行军路线,因为在其他地方,我们还找不到这么多的证据,这么多的遗址,这么多的传说和地名。

不管怎么说,邓艾偷度阴平的这段历史是真实的。对于邓艾来讲,不论走哪条路,不论遇到多少困难,都不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正是凭着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强的意志,最终越过了摩天岭这道天险,实现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冲其腹心的战略意图,为完成终极目标打开了胜利之门。

第三集 未解之谜

实地翻越摩天岭,让我们对邓艾偷度阴平有了更真切、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又让我们产生了一些新的疑惑……

上集里我们提到了一个地方叫滚毡坡,我们并没有详细解析,这是因为我们感觉其中很有玄机,一两句话很难说清楚。

这个谜团我们得先从《三国演义》说起。《三国演义》是这样描述的:邓艾行军到达一岭名叫摩天岭,战马无法行走,艾遂步行上岭,只见邓忠与开路壮士全在哭泣,艾问其故,邓忠说:此岭全是悬崖峭壁,不能开凿,前功尽弃,因此哭泣。邓艾说:我军到此,已行走了七百余里,过此便是江油,怎可退缩,邓艾先将兵器扔下山,后用毡自裹其身,先滚下去,将士紧随其后,皆过摩天岭。

该情节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也有展现,面对万丈悬崖,邓艾及众将从山顶纵身滚下,竟然还有一大部分没事,这不得不让人心存怀疑,如果真是无路,邓艾会从山顶一滚而下吗?

同期:李世仁

邓艾是这支军队的主帅,如果不经反复侦察,盲目跳崖,万一有个闪失,群龙失首,还打啥仗呢?他是走捷径,直取成都,灭蜀是他的终极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保护自己,保护他的将士,造成无谓伤亡,无疑是削弱了战斗力,怎么能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通过实地查看,我们发现,翻过摩天岭这个垭口,山的坡度相对平缓,即使无路,也不存在无法下山的情况。对此,李世仁先生也多次实地作了考证。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说法值得推敲。那么《三国志》中又是如何记载的呢?书中这样写道:“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这当中没有写无路,只是描写了下山的动作与情形。邓艾为何要裹毡,推转又作何解呢?

同期:李世仁

从《三国志》上看,邓艾是在冬十月偷度的阴平,摩天岭(垭豁)现在的海拔是2200多米,(这个时令)应该有雪,有雪证明就是路难走,裹毡是节省体力,保护身体。从鱼贯而进这几个字眼看,(下山的速度)是很快的,因为爬上了这座大山,兵士都已疲惫,所以节省体力至关重要。再一个(原因)就是胜利以后,胜者王侯,写战报时夸大一些,也不是没有可能。

剖析完滚毡坡的谜团,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来,这就是孔明碑。《三国演义》是这样记载的:翻过摩天岭,邓艾及众将士整顿衣甲器械前行,忽见路旁有一石碑,上刻:丞相诸葛武侯题。其文曰:“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一个叫炎兴的年号里,有人将从此地经过,后来两人发生争功之斗,结果他们都死了。这当中的人指的是邓艾,二士即邓艾和钟会。在山顶,我们看到了四川省唐家河保护区制作的孔明碑,真的有这回事吗?

我们先从时间上分析:邓艾偷渡阴平是在蜀汉炎兴元年,即公元263年,诸葛亮是在建兴十二年病逝的,即公元234年,之间相差29年。诸葛亮是很有才能,但是他真能预测到他死后的这些具体事情吗?恐怕很难。

其二,蜀汉灭亡是诸葛亮不愿看到的,如果诸葛亮真的像神仙能预测后事,为什么不对刘禅当面交代清楚,或者给姜维面授机宜呢?

《三国志》上也并没有提到孔明碑,只有编修于1840年的《龙安府志》才有“孔明碑,在摩天岭,字迹灭不可识”的记载。既然字迹灭不可识,那么又如何能证明是孔明碑呢?至少到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证实孔明碑的真实存在,或许这将是一个永远的谜。

《三国演义》还有这样一段描述,说邓艾暗度阴平,行军中又见一大空寨,身边的将士告诉邓艾,听说诸葛亮生前,曾拨一千兵守此险隘,后被蜀主刘禅废弃。”这又是一个谜。有资料说,诸葛亮曾这样说过:蜀汉之防,全在阴平,故在摩天岭山前山后屯兵以防不测,后刘禅撤防,给邓艾以可乘之机。然而在摩天岭山前岭后我们也很难发现曾经驻军的痕迹,也没有听到任何与之相关的传说。如果屯兵之说确有其事,那么,诸葛亮又会在何处屯兵呢?

同期:李世仁

如果有屯兵的话,重兵应该驻守沿江大道,如桥头、玉垒关等,摩天岭山前的关头、苜蓿坝,山后的唐家河口、关虎,驻军不会太多,类似哨卡,以传递情报为主。

李世仁先生所说的这几个地方,均地势平坦,依山傍水,是防御敌兵,安营扎寨的好地方,只有关虎出土过“五铢钱”和兵器,至今,其余几处尚未发现有过屯兵的直接证据。

无论怎样,邓艾偷度时这里并没有遇到过抵抗,如果说是邓艾幸运,还不如说是蜀汉真正到了该灭亡的时刻。诸葛亮谋划了蜀汉江山的一片蓝图,为建立刘氏政权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却无法为刘氏王朝一统天下。刘禅的昏庸无能最终导致其纳降称臣,这是历史的必然。正因为如此,也才成就了邓艾偷度阴平一战灭蜀的经典传奇。

第四集 红色记忆

在邓艾偷度摩天岭后的1000多年间,摩天岭并未平静下来,依旧是兵戈未息,硝烟不断。期间,一场与共和国建立息息相关的战斗就发生在这里,这就是红军激战摩天岭。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退出四川通江、南江、巴中革命根据地之后,在嘉陵江一线召开了“毛裕镇政工会议”和“清江渡军事会议”,提出了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即“依托老区,发展新区,重点夺取甘肃南部的文、武、成、康地区”,与川陕根据地连成一片,以消灭胡宗南部队,接应中央红军北上。

4月4日,红四方面军一部冲破嘉陵江防线,在攻克昭化后沿白龙江而上,进驻青川沙州。之后一路向碧口逼近,一路直趋乔庄。4月10日,进军乔庄的红军占领摩天岭战略要地,与敌军胡宗南部展开了激战,战斗持续了18天,敌我双方都有较大伤亡。由于蒋介石令川陕甘各地驻军10多万人马急驰碧口,红军根据敌情判断,从摩天岭进入甘南已不现实,为保障红军顺利通过青川,西进平武,4月29日,部队撤离战场,至此,摩天岭战斗结束。

这段历史已携刻在了共和国的史书上。75年过去了,当年的战场早已硝烟散尽,还能找到革命先辈的足迹吗?为此,2010年我台《摩天岭》摄制组,寻访了当年先烈们曾经洒下热血的战场。

我们从青川县乔庄镇向摩天岭进发,这次按红军当年进军的路线行走,和上次寻访邓艾偷度阴平的路线恰好相反。沿途刚刚修好的柏油路开阔平坦,窗外风景如画,我们首先来到了一个叫红军桥的地方。

红军桥是当年红军经过的地方,为了方便行军,红军在此修建了一座简易桥,红军走后桥留了下来为当地群众所用,后来政府又将桥重建,成为当地红色旅游的一个景点。

过了红军桥,便进入了四川省唐家河保护区,这里已建成集三国文化、红色旅游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风景区。上山的路已经铺上了花岗岩的石阶,供游人寻幽览胜。

登上山顶俯瞰群山,秋日的摩天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茫茫群山尽收眼底。

在摩天岭背面即岭北有两个险要之地,切刀背和九道拐,这里十里绝壁,易守难攻,是当年红军阻击敌人的主要阵地。通过一番努力,我们找到了当年红军战斗留下的遗迹——战壕。虽然部分壕沟已被淤泥填塞和树叶埋没,用石块堆砌的工事也早已长满了青苔,但痕迹依然明显。这样的工事我们共发现3处,每一处均设在悬崖绝壁之处,使敌人无法正面进攻。依仗这样的天险,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与敌人浴血奋战了18天,数百英魂留在了这里。

山风吹过,我们似乎听到了红军战士的喊杀声和激战的枪炮声。我们试图能找到当年红军留下的弹壳或其他物品,费尽周折却一无所获。

战壕无语,我们的心却汹涌澎湃,难道当年的战场就只留下这些了吗?

满怀惆怅我们来到了对树村,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村支书韩金国,听说我们在拍摄红军激战摩天岭专题片,他便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起了红军的故事。

同期:韩金国对树村支部书记

徐向前的部队准备翻摩天岭,其实呢这个路段是封锁了的,因为徐向前的部队翻过摩天岭的时候,这面正好就有胡宗南的部队阻击呢,翻不过来,有4个侦察兵,翻过摩天岭下来,从我们这个地方出去,从石磨河到毛坝子就碰上前头国民党的尖刀班,交上火了。

韩金国讲,在枪战中,其中一名战士壮烈牺牲,班长负伤,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战况,两名战士扶着班长边还击边撤退,敌人穷追不舍,千钧一发之际,一名磨面的年轻村民张喜贵路过这里,放下磨好的面粉,背着负伤的班长迅速撤离。

同期:韩金国

这个人是八几年才死的,我问过好几个老年人都是这样说的,确有此人,实有其事,是真人真事。我们要是用6个小时上摩天岭的话都很不容易,但是人家背上一个人上摩天岭,我就不知道咋上去的,不容易啊,这是一种精神!

班长突围后,两名战士则留下来阻击敌人,在完成阻击任务后两名战士来到一个叫石冠梁的地方监视敌人动向。

第二天早上,两名战士退至石冠梁背后的山坡上正准备做饭。不料,敌人已偷偷摸上了石冠梁,将两名战士杀害。后来,山上骆驼湾的一家姓杜的善良人家含泪将两名小战士埋葬,至今坟墓还留在那里。

听完韩金国的故事,我们既兴奋,同时又为红军战士的牺牲感到哀叹。这段故事是真的吗?

在韩金国的带领下,我们又作了一次实地探查。

当年的小路已经人迹罕至,全被树枝杂草掩盖,极难行走,韩金国走在前面为我们在林中开路。经过半个小时的穿越,我们来到了石冠梁。

从远处看石冠梁极像鸡冠,石冠梁由此得名,从山梁向下俯瞰,山川河谷一目了然,山梁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故红军战士选择此处侦察阻击敌人。

同期:韩金国

上世纪50年代,本村的一个农民,发现了洞里藏了一箱子弹,捡回来后,没敢动,就交给政府了。

下了石冠梁,我们又沿着另一条路去寻找红军墓,在石冠梁背后的一处山坡上,我们找到了红军墓,墓的右侧已经开辟成了茶园,墓堆就静静地矗立在茶园旁边。坟墓保存的相对完整,只是没有墓碑,也没有人为祭拜的痕迹,唯有墓前盛开的无名小花显得生机盎然。

摩天岭的风,把花种播撒在墓前;摩天岭的雨,把花儿精心浇灌。摩天岭的风,摩天岭的雨,为红军烈士,编织了一顶永生的花冠。

坟墓无名,我们无语,唯采撷山花献给两名无名的红军战士,向摩天岭所有牺牲的革命先辈祭拜,向所有为共和国建立洒下了热血的烈士们祭拜。

在与韩金国的交流中,他还讲起了另外两个小故事:机枪手和唐号兵。在与红军激战后,一名姓侯的国民党军机枪手和一名姓唐的号兵留了下来,并在临近的村庄柏元一带安家落户,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去世。

机枪手和号兵当逃兵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是厌战,或许是抓壮丁被迫当兵,都有可能,但是不管是何种原因,当逃兵的事实反映出了国民党政府不得人心,背离人民的反动本质!

关于摩天岭战斗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这场战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漫长的武装斗争中,显得有些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一场场的战斗,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才一点点丰富了革命者的思想,壮大了革命队伍,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铸就了共和国的雄伟大厦。

记住摩天岭战斗,铭记那些牺牲的无名战士,将他们镌刻在心里,镌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第五集 古道兴衰

在翻越摩天岭北坡的过程中,沿途我们发现了许多古代遗迹。在郭江口、槐抱树、新店子3个地方,我们发现了大片用石块垒起的墙廓。尽管许多墙体已经坍塌,石头上长满了青苔,四周树木丛生,但是我们依然能够辨认岀这是曾经废弃的房屋墙体。经仔细查看,每一个地方留下的房屋遗址均在20处以上,就是说,这些地方曾经有很多人居住过。在此深山密林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在此居住呢?

带着疑问,我们决定从对树村入手,探寻答案。

对树村有5个社200多人口,这里没有相对集中的聚居地,所有住户均分散在各沟岔、各山头的青山绿水间。除了偶尔几声犬吠,一年四季这里都显得很宁静,这种宁静透着祥和,透着与世无争。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村庄却有着不寻常的过去。据当地老百姓讲,对树村过去是一个非常繁华热闹的地方,是商贾过往的要道,即使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也还有600多人,后来许多人家被山外的繁荣吸引走了。韩金国特意把我们领到了一个对树沟曾经最热闹的地方——梁家坝。

梁家坝,是对树沟村最早、也是曾经唯一存在过的集市遗址。当地曾经有“美女出在清水沟,好耍不过梁家坝”的说法。当年集市热闹的场景已不复存在,只留下破旧的房屋和眼前这块压布石。

同期:李世仁

这就是染布以后,用于压布的石条,是染房内用的。

据李世仁先生讲,以前文县县城也有染坊,成规模的只有一家,当地的老百姓讲,在梁家坝像这样的压布石以前有好几块,后来都不见了,从压布石的数量看,这里曾经有一间规模较大的染坊,由此可见当年这里的交易规模是比较大的,也是很热闹的。

在梁家坝旁边的小河边,我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处开凿在石崖上的水渠。在这块石崖上开凿这样一条水渠用意何在呢?

同期:韩金国

前辈人说梁家坝人太富裕了,来了一个地仙,说他们太富裕就把他们龙脉给破了嘛,以前修磨房,打个槽槽过水,上了水的时候磨房修起了嘛,就算把龙脉给破了。

不过,梁家坝最后还是没落了,原因何在呢?它的兴旺和衰落与郭江口、槐抱树、新店子的兴旺和衰落有无关联呢?这还得从阴平古道说起。

阴平道是古时候由甘入川的一条重要的通道,据诸多史书记载和有关专家考证,分阴平正道和阴平支道,有几条道都是穿越摩天岭的,它们都属阴平支道范畴,我们今天见到的是宋时整修过的青云岭道,其路线大约是从文县县城、刘家坪乡、对树沟、翻摩天岭、过青川唐家沟、落衣沟,最后到达江油武都镇,全长265公里。

从地理位置上看,对树村、郭江口、槐抱树、新店子均处于阴平支道上的必经之处,也就是说,上述几个地方的兴旺与衰落与阴平道有着地理上的必然联系。

如果说邓艾偷度阴平,使由甘入川的通道无障碍,由此引来了人行马走,那么,又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让该条道路趋于兴旺的呢?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在《文县志·关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宋孝宗,文州开青云岭,即青唐关栈道,以引商贩,冀收其利。”这里的青云岭即摩天岭。从史书记载中看出,南宋孝宗皇帝时期,为了发展商贸,收取税收,文州翻越摩天岭走四川的通商栈道才正式形成。

同期:李世仁

因为当时碧口水运还未开通,从对树沟翻摩天岭是甘肃到四川的一条捷径,所以在宋孝宗开通这条商贸通道后,就形成了一条马帮、脚夫、行人来往的一条通道,并逐渐兴旺起来,像新店子这些地方就有可能是当年过往行人的歇脚店(住宿的地方)。

在郭江口,我们发现了许多坟墓,这些坟墓的墓碑均为清中后期所立,从制作上看,墓碑上雕刻的花鸟人物栩栩如生,线条流畅优美,设计新颖别致,工艺相当精湛,一看便知非普通人家所能建造,只可惜均被盗墓者开了天窗。在村子的旁边,我们还发现了用过的水磨磨盘和残留的水渠。

同期:李世仁

这是磨眼,这是挂绳的,过去(人们)就是靠水磨磨面,一个是放磨提,这个是上扇,粮食从这下来就到这儿来了。

由此我们推断:在清中后期这段时间里,这些村庄居住的人丁最为兴旺,也最为富有,商贸也达到了顶峰。

然而,我们也发现,墓碑上刻记的时间到清后期就戛然而止,也就是说,从清后期这里就再没有修建过像样的坟墓。从废弃的房屋遗址看,也至少有100多年的时间。曾经商客不断,铃铛阵阵的通商要道为何一下子寂静下来了呢?

同期:李世仁

清后期,碧口水运码头逐渐兴旺,陕甘川青各省客商云集碧口,因为水路(比走旱路)省时、省力。这也是阴平道衰落的主要原因。

通商道路的改变,让这些地处深山的村庄顿时衰落下来,加上交通、通讯闭塞,以至许多人举家外迁,最后只剩下200多人寂寞地守望。

物竞天择,此消彼长,事物总是在兴与衰之间不停地转换,人口减少了,却给动植物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另一个领域的兴旺时期来到了,这种兴旺不是人口的兴旺、商贸的兴旺,而是产业的兴旺。

他叫毛发银,对树村村长,每年春暖花开之际,他就要来这个叫旧乡坪的地方住上四五个月,放养他的两百多箱蜜蜂。这里以前有十多户人家,现在只剩下几间破旧的茅草屋,但是却给了毛发银一块放养蜜蜂的天然场所。每年他都要出产四五千斤优质百花蜜,最好的一年他收获了7000多斤,每年仅此一项收入就达5万多元。在他的带领下,全村许多百姓也开始养蜂,每年出产蜂蜜2万多斤,产值20多万元,人均达1千元。另外,他还和村支书韩金国一道,引导村民发展茶叶,退出了全部粮食作物种植,以养蜂、种茶为主,点种木耳、香菇的新兴产业来帮助全村人脱贫致富。他们说,让对树村重新兴旺起来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也是他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六集 绿色宝库

前五集,我们向观众朋友们讲述了有关摩天岭的故事和传说,让观众朋友对摩天岭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那么,摩天岭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本集将从自然的属性向你展现一个本质的摩天岭。

摩天岭是岷山山系中的一条支脉,地跨甘肃省的文县和四川省的九寨沟县、平武县、青川县,既是涪江和白龙江的分水岭,又是川甘两省的界山。

和所有的山系一样,摩天岭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

距今6亿年左右的古生代早期,摩天岭还处在亚洲的海槽中。到距今2.5亿年左右的古生代晚期,新的一轮造山运动开始,在板块运动的强大力量的挤压下,地处岷山山系的摩天岭和其他山体一样也被挤压成褶皱并隆起。摩天岭由此形成。

摩天岭山脉略呈弧形,呈东西走向,西段海拔高达3500以上,由黑云母花岗岩体构成的最高峰——驼峰山海拔达到了4072米。东段海拔低,山脊线一般在2000米~2700米,最东端甚至降到1500米左右。山麓线的海拔也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西段山麓海拔可达2000米以上,东段则仅有800米~600米,甚至更低。

这一特点对摩天岭自然界的植物垂直带性分布、带谱结构的东西差别都有深刻的影响。也正是这种巨大的垂直落差造成了摩天岭独特的气候带。

据观测结果显示:

摩天岭海拔600米处年积温达到4800℃,降雨量840毫米。海拔950米处,年积温为3929℃,降雨量为950.3毫米。海拔2350米处,年积温为2351.70℃,降雨量则达到1086.7毫米。由此看出,摩天岭具有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性气候的特征。

湿润的气候和侵蚀高山中山地貌的组合,为摩天岭植物群落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植物群落。摩天岭东段为中山,西段为高山,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特征的垂直分异,使摩天岭拥有我国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山地的多种代表性植物群落类型。在气候垂直分异的驱动下,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植被垂直带:

海拔595米~900(1000米)为常绿阔叶林带

海拔900(1000米)~16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海拔1600米~2100米为落叶阔叶林带

海拔2100米~29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带

海拔2900米~3450米为亚高山针叶林带

海拔3450米~4072米为高山灌木草甸带

如此多的垂直带分布,造就了摩天岭复杂而又众多的植物构成,据科学调查报告显示:

摩天岭区域内有高等植物197科2160种,19亚种239变种,12变型。其中:

苔藓植物15科23种。

蕨类植物34科185种,4变种。

种子植物148科,1803种,19亚种,135变种,9变型。栽培植物149种。

大型真菌41科294种。

这当中包括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种珙桐在内的珍稀濒危植物38科,60属,67种及变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6种,二级保护的19种,三级保护的25种,甘肃省重点保护的17种。

同期:黄华梨,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正高级工程师

正是因为有如此丰富的植物资源,使得摩天岭山系被称为“岷山东端的绿色宝库”,科学家认为是北半球许多重要类群的发源地或者分化中心。

摩天岭并非是一座孤立的山,它还拥有许多从主山脊延伸出来的支脉,长达数十千米,海拔2000米~3500米,山幅狭窄,坡度较陡,它们使摩天岭地表形态破碎,地貌结构进一步复杂化,这也造就了有利于野生动物生存的地貌环境。

在摩天岭,最为珍贵也最为人们熟悉的莫过于大熊猫了。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大熊猫的数量只有1500只左右,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个省份。而摩天岭就是其中一块主要的大熊猫栖息地。

喜欢独居的大熊猫以竹子为食,通常活动在海拔1600米~3200米之间,主要活动在海拔2200米~2600米。发生1975年和1985年的两次箭竹开花事件,使得摩天岭的大熊猫数量急剧下降。

同期:黄华梨

可以这样说,除过人为因素影响,箭竹生长状况决定了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好在经过几十年来的保护,大熊猫数量稳中有升,达到了100只以上。

金丝猴、羚牛也是摩天岭极其珍稀的两种动物。据统计摩天岭有金丝猴13群,约700只~1000只,主要分布在摩天岭西部。

羚牛是较为特殊的牛科动物,仅产于亚洲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5个国家。

中国是羚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被中国公布的红皮书列为濒危种,被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公布的红皮书列为珍贵级。摩天岭是羚牛分布的北缘,也是羚牛数量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羚牛主要以群居生活为主,活动海拔通常在750米~3600米之间,能以51科、370多种野生植物为食,活动区域和食谱范围较广,这也为其生存繁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除了大型兽类,摩天岭其他动物如鸟类、昆虫类数量也极其众多。据调查发现:摩天岭有兽类77种,鸟类275种,两栖动物28种,鱼类68种,昆虫2875种,保护动物占全国保护动物种类的28%,是甘肃动物分布最集中、密度最大的地区。

亿万年来,摩天岭用其伟岸的身躯守望着她亘古不变的承诺,她的胸膛里流出的乳汁,哺育着这里的万千生灵。

在自然资源愈加贫乏,生态日益恶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明白了一个道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并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同期:黄华梨

正因为如此,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在摩天岭北坡、南坡,分别设立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和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对摩天岭这块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集中、自然生态环境保存最为完整、原始的土地,进行了全面管理和保护。特别是对拥有大面积荒漠和黄土高原的甘肃省来说,保护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不仅如此,摩天岭还是长江上游的主要水源涵养地之一,它的自然生态变化直接关系到长江的命运,关系到长江中下游群众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兴衰成败。保护它就是保护长江中下游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经济建设。保护这一方净土,就是保障子孙后代的生存。

2011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