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辛笛诗的注脚

辛笛诗的注脚

时间:2023-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近辛笛先生的女公子王圣思教授来信,说“友人建议我编一本王辛笛纪念文集,这也是我应该做的事。家父辛笛生前与您颇投缘,期盼您能拨冗赐文,予以支持。”辛笛的诗作意象飘逸唯美,但在现实生活中他特别关心社会、关心现实。在那么多老作家中,辛笛是很特别的一位。我觉得辛笛先生具有的不仅是艺术的智慧,而且是人生的大智慧。

辛笛诗的注脚

赵长天

从1985年开始,我在上海市作家协会做书记处常务书记,后改称秘书长,职责都差不多,主持日常事务。这个岗位的事情琐碎烦杂,大事小事都有,大事小事都不能马虎。终日忙忙碌碌,一年下来算算账,却似乎说不出干了些什么,没多少事情可以写到总结报告上去。直到1997年卸任,一直做了十二年。但现在回过头去,看看那段岁月,发现自己的时光没有白费,经历很有价值,比如,我有幸结识了那么多的文学前辈。

由于上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这座城市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老作家。从巴老开始,施蛰存、于伶、王元化、王辛笛、王西彦、师陀、柯灵、吴强、杜宣、峻青、陈伯吹、草婴、贾植芳、徐中玉、钱谷融、茹志鹃、罗洪、罗洛等等,不胜枚举。如果我不在这个岗位,对声名显赫的他们,我只能仰望,最多在一些会议上,向他们握手致意。因为当了秘书长,因为要为老作家服务,要张罗日常琐事,便和他们有了或多或少的日常接触,渐渐就熟悉起来。现在他们多半已经故去,回想起来,在和他们的相处中,我获得了很多精神补给,在潜移默化之中。

最近辛笛先生的女公子王圣思教授来信,说“友人建议我编一本王辛笛纪念文集,这也是我应该做的事。家父辛笛生前与您颇投缘,期盼您能拨冗赐文,予以支持。”王圣思的信将我引入记忆之中,我想起坐在辛笛先生英国式公寓的客厅里,在书籍报刊的包围之中,喝着茶,没有主题,散散淡淡地闲聊。聊天的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了,似乎也没有很重要的事情。辛笛的诗作意象飘逸唯美,但在现实生活中他特别关心社会、关心现实。他的日常生活和他的艺术活动隔得很远,似乎着意追求着某种间离效果。

在那么多老作家中,辛笛是很特别的一位。1949年以后,文坛有名的作家,几乎全部都在文化部门从业,作协、文联、报社、出版社、大学等等。唯有辛笛,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然后到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英国文学。他当过教授,又是“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在文坛有很大影响,是1949年新中国首次文代会的代表。但1949年以后他一直在工业单位工作,直到退休。像他这样既是杰出的诗人,又有很高的外国文学修养,在工业部门工作,实在是人才的浪费。记得刘少奇说过,找一个好的地委书记容易,找一个好作家难。我相信在1949年到1966年期间,他一定会有到文化单位工作的机会,但他做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选择。在那段惹事生非的年代,他在文学上选择了沉默,直到“文革”终结。甘于寂寞,默默地远离虽然不太平毕竟还是热闹的文坛,不是容易的事情。但他因此成功地封存起自己内心柔软敏感的那部分艺术世界,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重新创作,他的诗作的艺术感觉,和半个世纪以前依然能够和谐衔接。我觉得辛笛先生具有的不仅是艺术的智慧,而且是人生的大智慧。

文学追求的就是独特。我们或许可以从辛笛先生独特的人生道路上,寻得他优秀诗篇的重要注脚。

2004年10月    

《浙江日报》2004年11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