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舅的“材料”
老家有些土话,含义丰富,在普通话里又没有对等的词汇,要想把它准确地翻译过来还真不容易。比如,说某某人有材料,或某某人材料大,材料二字就不好解释。是素质吗?不全是。是才能吧?也不对。有主张,有心计,会安排,这一切似乎都不足以完全概括“材料”的意思。
我大舅就算一个挺有材料的人。
大舅那个村离我们镇上也就五里多地,由于村庄太小,不靠大路,去他们那里还要过一条河,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显得比较偏僻。村里长着一棵那一带很少见的柿子树,所以就以柿子树为名。生于这么平凡的一个乡村,大舅家境贫寒,在十二三岁上又没了父亲,所以一直没有机会进学堂读书,连自己的名字会不会写都成问题。他为人忠厚老实,沉默寡言,种了一辈子庄稼,是个再平凡不过的农民了。
可我敢说,他的人生,比我所熟识的任何一个人都要成功。
我十几岁的时候,姥姥给我讲了个大舅在民国年间的故事。那一年收成不好,兵荒马乱。县城以西的桃花山、二龙山上聚集了好几伙土匪,不时下山杀人放火抢东西。为了保护乡镇安全,地方上成立了保安队,参加保安队的人,可以免抽壮丁。于是我父亲也成了保安队的一员。那年秋冬之际,土匪活动太频,惹恼了当时的县太爷,一声令下,召集几个主要乡镇的保安队,与西山的土匪进行决战,我父亲也在征集之列。几天之后,镇上去打仗的人跑了回来,说是被土匪打败了,但唯独不见我父亲的踪影。到底是死在那里了还是跑丢了,谁也说不清楚。这可急坏了我母亲。母亲回到娘家,对我姥姥只是哭。
这时候,平日一声不响的大舅站起来对母亲说:“姐姐,你别哭,我去把姐夫给你找回来!”
一句话把大家给说愣了。姥姥首先就不赞成:“听说城西闹饥荒,吃人肉,有些外乡人就被祸害了,谁敢让你去?”我母亲也觉得太危险。但是谁也劝不住他,大舅坚持要去,大家也只好由他,把他送到了村头。
一提起这件事姥姥就觉得惊奇:“十六七岁的人,也不知道他从哪儿来那么大的胆量。百十里路,也不知道他是怎样找到的。”后来大舅说,他摸到那个地方的时候,已是半夜时分。那是山脚下的一片旷野,一条大沟上上下下,横七竖八地躺着几十具尸首。大舅用火石把草纸打着,靠晃动火纸发出的光亮逐个查看了,发觉我父亲不在那里。
“我想姐夫肯定脱险了,这两天也就回来了。”大舅说。果然,在大舅回家后的第三天,我父亲也辗转回到了家乡。
大舅就是这么个人。不说一句虚话,他要干的事都是应该干的;而他一旦决定要干,就能干成。我多次看到,亲戚们聚在一起商量事情的时候,别人说话,大舅总是静静地抽烟,不插一句。等人家都说完了,他才把烟锅往鞋底一磕,慢慢地但是坚决地说:“我看这个事儿就这样吧……”他的意见,一般就成了最后的决定。
大集体年代,他们那个生产队换了好多次队长,都搞得一塌糊涂。作为村里的长者之一,大舅实在看不下去,就对大队领导说:“如果你们信得过我,我这个大老粗愿意试上一年,队上要没有明显的起色,我情愿认罚!”上边答应了他的要求,他一年队长干下来,大家分到的粮食比以往都多,队上欠的账全部还清,还买了两头黄牛。
大舅属于那种很会过日子的人。他以一个纯粹的庄稼汉,没有任何外来支持,不靠任何歪门邪道,养活了八个儿女。女儿大了,他亲自为她选择婆家,及时嫁人,礼数一点儿不差。儿子大了,他先为他起房盖屋,又花钱操办婚事,把事情办得光光彩彩,人人称羡。这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呀!
依我看,大舅的过人之处,还在能够正确处理自己与子女的关系。养儿防老的思想在我们那里很普遍,儿女养成冤家,闹得不可开交的事也很多。大舅在这个问题上却是成功的。记得大表哥结婚三天以后,大舅宴请众家亲戚,酒过三巡,宣布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政策:“老大结婚成家,房子也有了,这说明我当爹的已经尽到了对他的责任,他可以独立生活了。所以请亲戚们当个见证,把家给他们分了。以后老二老三老四都这么办。我的想法是,当爹的把儿子养大,让他们可以自立,那是应尽的责任。儿女以后怎样对待我们,那是他们的事情,我决不强求。”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后来儿子们一个个都这样独立生活去了,大舅和舅母就远远地住到了村南头,一个儿子也不依靠。但是,儿女们争着请他们到家里去,争着来照顾他们,在我们那一带传为佳话。
总结大舅的一生,对父母尽心尽力,可谓孝道;对亲友热心帮助,够上一个义字;对晚辈关怀备至,只讲奉献,不讲索取,堪称慈爱;与人交往忠诚守信,只有人欠他的,没有他欠人的。我认为他的人生也算一种成功,而人生是否成功,恐怕不在有多少财富,多大权势,多高文凭。人要是没有“材料”,即使把这些东西占尽了,也不见得就等于成功了;说不定,越折腾得厉害,欠的账越多。
大舅于四年前的秋天去世。去世前特别嘱咐家人,不让他们告诉远在千里以外的我,免得我来回奔波影响了工作。
(原载《中国经济时报》1997年1月31日,署名顾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