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而优则啥

学而优则啥

时间:2023-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旦以后,中国学界最大的事应该说就是二月初的研究生考试了。关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有两句很流行的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之所以被看得这么高,是因为能够“学而优则仕”。在当代中国年轻一代读书人中,出现了学而优则商等追求现实功业的倾向,这一方面可以说部分继承了前人忧时济世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又从孤芳自赏和官本位的胡同里突了出来。所以,知识分子个人,学而优则当报效国家社会。

学而优则啥

元旦以后,中国学界最大的事应该说就是二月初的研究生考试了。据报道,在持续几年的考研热中,今年的热度又有所上升。今年全国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4.6万人,考的人数达20.4万人,是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这个事实,很可以让在寂寞中办教育的人兴奋一下子。但是,由此还得不出考研热将会带来学术热的结论。因为居多数的人考研的动机,并不是要献身学术。从报考最为集中的专业看,正是市场经济社会需求量较大、实用较明显的专业,人们读了书还是要投入现实。这当然是很对头的。

关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有两句很流行的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把读书的品位定这么高,是不是说一辈子光读书就行了?绝对不是。读书之所以被看得这么高,是因为能够“学而优则仕”。所以读书人的职业选择中,又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在当代中国年轻一代读书人中,出现了学而优则商等追求现实功业的倾向,这一方面可以说部分继承了前人忧时济世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又从孤芳自赏和官本位的胡同里突了出来。这可以说是时代的一种进步。

不过,我们的党政机关、教育部门、研究机构,也需要大批优秀的读书人,也吸引了大批中青年知识分子。现在的问题是,这批优秀人才中有不少人,或难以适应呆板的用人机制,或不能接受过于微薄的收入,或忍受不了寂寞的环境,能流失的已经“流失”,不能流失的精神状态也并不是太好。这种状况,既影响人尽其才,也影响我们的事业。

所以,知识分子个人,学而优则当报效国家社会。而作为国家,在新形势下,对学而优而又进入国家皇粮供给系统的人,是不是也应该有点啥新办法呢?

(原载《中国经济时报》1996年2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