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论“无形”
近代,由于中国落后,一些学者们便认定中华民族具有“劣根性”,这个“劣根”就是中华文化。他们认为,举凡中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无一不与现实生活背道而驰”。所谓中华文化,“实际上不过是陈腐的渣滓,时代的废物,前进的负累……”由此而主张在文化上要“全盘西化”。于是,就大量翻译出版黑格尔、康德、卢梭、笛卡儿、柏格森、尼采、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杜威、罗素等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一部书,名曰《ta me ta ta phys ica》(拉丁文metaphysica)此后。在西方国家将其用作哲学名词,后来从黑格尔起,就将其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中国人在翻译西方哲学之际,认为中国的《易》经属于“神学思想体系”,便取《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一语,就将反对唯物辩证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译作了“形而上学”。
这样,经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宣传,伴随着“形而上学”一词的大量使用,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易》经也就成了反对唯物辩证法的一种主观唯心论,或者神学理论了。这是一种悲哀!
那么,《易》经中“形而上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易》经是否是反对唯物辩证哲学的主观唯心论呢?对此,我们需要进行一点实事求是的讨论。《周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没有具体形状的,而天地万物又必由其制约着或成、或败、或生、或死的,就叫做道(自然规律);有具体形状可见的,就是器物;自然转化,人们能够以度量裁定其显示的,我们就称其为变化;应用无形的规律推动事物向着人们希望的方面转变,就叫做变通;用这种思想方法去做事而获成功,人们就称其为事业。
由上述语义可知,“形而上者”相当于现在通常使用的“抽象”一词。“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本义是说,规律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理。对于哲学的“抽象”性论述,在中国的古代哲学典籍谈到哲学的特点中,比比皆是。如《管子·内业》说:“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黄帝经·经法·道法》曰:“道虚无形,其督冥冥,万物之所从生”。《道原经》又言:“上道高而不可测也,深而不可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独立不偶,万物莫能之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跂行蛲动,带根之徒,皆取(以)生,道弗为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多。”《庄子·大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上引者,都是说道理的抽象性的。道言规律,它是一种哲学理论,而哲学理论哪里会有形状呢?
至于《易》经所蕴含、表述的哲理,是唯物辩证?是主观唯心?只要人们不是怀有偏执之见,仔细地读一读它,就不难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凡是那种没有经过认真的研究,甚至连读都不读《易》经的人,单凭着一种主观想象而议论《易》经,而谈论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有没有唯物辩证哲学的意见,十个至少有九个是靠不住的。因为这种意见的本身,就不是通过历史、唯物、辩证、求实的科学调查研究之中得出的,而是靠着自己的主观想象想出来的,是不折不扣的主观唯心论。
客观自然规律到底是有形之“物”?还是一种事物变化中虽无形状,看不见又摸不着,然而却是具有规律性的体现?这应当是一种最基本的常识。然而,我读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评论中,却往往越读越糊涂,如对老子的评论:“我们认为老子所谈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是‘虚无’……老子的‘道’既是‘虚无’,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形而上的本体,这是超空间的。又由于这一形而上的‘道’是永恒不变的……所以老子的哲学还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45]。事隔20年,又有新的著作问世,这本书中对于老子也是如此作评:“老子认为,他的‘道’是不可用语言表达的永恒的道,它无象、无形、无声,即是‘虚’、‘无’……由关于‘道’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老子的哲学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46]。这样的评论,总是使人糊涂:物质的存在、运动及其变化,是由物质之性和其存在的客观具体条件所决定的。物质的运动及其变化,其本身也就是它的存在形式和客观规律的体现。而这种客观存在于事物中的各种规律,如对立统一规律、守恒规律、极反规律等,则确实是看不见的,也听不到、摸不着,没有什么形状。有谁能将对立统一、物极必反、守恒规律,或者是某种哲学拿到手里,摆在面前,让我们看一看它是圆?是扁?是红?是蓝?称一称它有多重吗?
如果说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这句话不对,那么,难道说自然规律在自然界不存在,或者说虽然存在但却是随时都在变化,是捉摸不定的,你今天刚认识它,明天它就又变了,它没有永恒性,这种说法就是对的?如此,还奢谈什么掌握客观自然规律?“一阴一阳者,理也,形而上者也。道,即理之谓也。”[47]凡道理,都是无具体形状的。老子的《道德经》是抄袭之作,也有他自己的大量发挥,其中既有唯物辩证的成分,也有主观唯心的成分,更有大量愚民哲学的鼓吹。《道德经》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它的主要危害,一是讲物极必反规律时不作具体条件分析,讲过了头,变成了一种机械的、主观唯心的、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谬论;二是搞文字游戏,进行神秘主义说教;三是他鼓吹的愚民哲学,对民族历史进步极为有害。我们过去对老子的思想批判不多,且多未批到要害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