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史料的记载
《周易·系辞下传》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礼·春官宗伯》载:“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谯周在《古史考》中说:“庖羲氏作卦”[1];桓谭曰:“《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孔颖达于《周易·正义·卷首》言:“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烈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膴膴’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
关于伏牺氏的记载,不仅史书久远,而且很多。粗略举来,有《周书》《左传》《竹书纪年》《管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汉书》《帝王世纪》《帝系谱》《政论》《古史考》,以及《补史记·三皇本纪》《白虎通》等。这类记载,虽在历史时期的称谓上,有当作具体历史人物之误,但许多这类记载的一致性说明,其说必有版本。又按《周易》《周礼》以及文王演《易》的具体历史事件所考,其众史籍所载之本,当出自殷代之前的上古史所传,我们没有理由不信。结合先秦古史研究,我们知道,古人在追述原始社会历史之中,确实是依原始社会生产、生活的最突出特点,将原始社会分作了若干个历史时期的。它们依次为:“兽处群居”时期,“有巢氏”时期,“燧人氏”时期,“庖(伏)牺氏”时期,“神农氏”时期。神农氏时期之后,是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有了确切文字记载的“五帝时期”、夏代、商代、周代……古籍所言的“兽处群居”时期,大体上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始群”时期。如《管子·君臣》言:“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配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争”。“有巢氏”时期,是指原始人类社会发展到了夏天筑巢居于树上,冬天居于山洞,以避猛兽之害,以度严冬寒冷的历史时期。如《庄子·盗跖》曰:“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继“有巢氏”历史时期后,是“燧人氏”历史时期,这指的是原始人类开始发明了人工取火以用的历史时期。例如《白虎通·卷一》说:“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人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燧人氏”历史时期之后,就是“庖牺氏”历史时期,现在一般称作“伏牺氏”历史时期。这是指原始社会发展到了以狩猎和人工饲养、驯化野生禽兽为主要社会经济生产特点的历史时期。当然,那一时期的人工饲养、驯化野生禽兽,并不是为了役使,而是为着解决猎获无着与死兽肉难以保存,因此常遇饿肚皮的生活困难,“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氏”[2]。伏牺氏历史时期之后,便是进入以农耕经济生产为特点的历史时期,古代史研究者追溯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将进入文明时代之前的这一个历史时期,称作“神农氏”历史时期。因之,《周易·系辞》就说:“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商君书·画策》谓:“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尸子》卷下记:“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吕氏春秋·慎世》曰:“神农十七世有天下”。
我们知道,《尸子》是战国时期的著作,《吕氏春秋》是秦始皇时吕不韦集其门客而撰,所以,其“十七世”很有可能是抄“七十世”之笔误。
伏牺氏历史时期,正是中国考古学上的细石器时代,距今为3万年至1万年以前;“神农氏”历史时期,按《尸子》所说的70世计,一世按30年算,是2100多年;轩辕黄帝肇造国家制度距今约为4700年左右,两者相加是约7000年。此年代数与全国进入以农耕为主要经济生产的时间大体相符。因为,我们通过大量田野考古的发掘与研究,证明“至少7000多年以前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已形成以农业为基础的聚落遗址。此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农业经济日益巩固,聚落扩大,分布广泛,形成中原文化的主体。这些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并不断影响它的周围地区,最后进入阶级国家。”[3]古史料与考古研究上的一致性,说明了古史料记载的可靠性。如此,则伏牺氏时期产生中国古典哲学,至少在距今1万多年以前,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