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人合一”观点在建筑物上的体现

“天人合一”观点在建筑物上的体现

时间:2023-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是影响很深的。“天人合一”理论在建筑物方面的体现是很广泛的。如古代帝王皆建明堂,以为国家举行重大庆典、祭礼、议事之所,这种重要的建筑物都有“天人合一”理论的象征性体现。天坛的建筑,关于“天人合一”观点的体现,是通过建筑物造型、色彩、数字三方面的手段得以实现的。

二、“天人合一”观点在建筑物上的体现

“天人合一”的理论,就是将中国古典哲学所包含三大方面的科学规律——宇宙天体运行和变化规律,地球、地质运动变化规律,人类社会及自然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看作是一个互为影响与制约的有机整体,依时间变化观念合一、以时而论的科学观点。这里,没有什么“迷信”可言,而是只有中国才具有的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除了中国古典哲学明确提出此种观点外,还有哪一国、哪一位哲学家能提出如此博大的理论观点并予以深入阐述?

“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是影响很深的。它体现出的是中国人在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处理以及经验总结之中的一种思维定式。在国史记载中,辟有天文志、地理志、人物志、律历志,以及各种自然现象发生和灾害出现之间相联系的记载;普通人考虑做事成功把握的大小、该做不该做时,也要从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去考虑一下其综合性的因素……“天人合一”理论在建筑物方面的体现是很广泛的。这里,我们只就象征性的体现、理论应用举例说明,能证明它的影响存在即可,而不必去做面面俱到的罗列。

象征性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古代宫殿之类的重要建筑物方面。如古代帝王皆建明堂,以为国家举行重大庆典、祭礼、议事之所,这种重要的建筑物都有“天人合一”理论的象征性体现。如《三辅黄图》言:“明堂者,明天道之堂,所以从四时,行月令,宗祀先王,祭五帝,故谓之以明堂。”《大戴礼·威德》曰:“明堂者,古有之。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礼含文嘉》云:“明堂……上圆像天,下方像地,八窗像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座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气,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也”。当然,《礼含文嘉》此释之中,有一些已经说得不准确了。隋政短命,未建明堂。唐初,李世民命儒官议明堂之制,欲建之,但诸官争论不休,一直拖延到高宗时也无结果。至武则天临朝,便不再听众议,于“垂拱三年春,毁东都之乾元殿,就其地创之。四年正月五日明堂成,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各三百尺。有三层:下层象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圆盖。盖上盘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圆盖。亭中有巨木十围,上下贯通,栭栌撐棍藉以为本,亘之以铁索。盖为鸑鷟,黄金饰之,势若飞翥。刻木为瓦,夹紵漆之。明堂之下,施铁渠以为辟雍之象,号万象神宫。因改河南县为‘合宫县’。”[89]

古代帝都建筑布局、宫殿名称、建筑风格等,有关象征天、地、人、时合一的方面,都有一定的制度,历代史籍都有详细记载,在百家之著中也有论述。现在,全国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象征天、地、人、时合一的特点者,还是很多的。今北京市的天坛,就是一个例证。

天坛的建筑,关于“天人合一”观点的体现,是通过建筑物造型、色彩、数字三方面的手段得以实现的。在造型方面,有很多处体现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天坛由祈年殿、圆丘坛两组建筑物组成,有内外两重围墙围绕。南墙壁为方形,北墙为圆形;圆丘坛有壝墙两重,内壝墙建为圆形,外壝墙造以方形;而祈年殿、坛,以及圆丘坛之建,则都用圆形……象征性中最抽象的形式是数字,祈年殿殿顶之檐建为三层,坛基为三层,圆丘坛的坛基也是三层,以象征天、地、人三者;祈年殿中心立四根龙柱,以象征一年有四季;四柱之外又围立两周大柱,每周十二根,以此象征一年有十二月,一日有十二个时辰;两圈大柱相加共为二十四根,以此象征一年之中有二十四个农时节令;两圈柱加上中间的四根龙柱,总数为二十八根,以此象征一周天有二十八宿星座……天坛建筑物在色彩运用上,也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各主要建筑物都使用蓝色琉璃瓦为顶,以象征蓝天;天坛周围广阔的大地上,遍植松柏,以象征生机盎然的苍翠大地。这种建筑形式、色彩、数字的运用,就是要表现天地阴阳相交相合,万物生长、人祈年丰的主体思想。

如果说古代宫殿、祭坛之类官方建筑物,在表现“天人合一”思想理论方面是刻意而为,并且比较注重于形式、比较抽象的话,那么在民间的建筑物上,就更注意“天人合一”理论实质的运用和体现,由此就显得更为自然,其思想体现也就更加深刻。比如,在全国各地,一些山水名胜地点所建的亭、台、楼、阁、观、榭,以及景观布局的规划、设计等方面,就莫不如此。亭、台、楼、阁、观、榭类建筑物,大都是建于高山、岗阜、高地、水面,以此实际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使游人产生天、地、人三者之间自然而然地融之为一体的切身感受。这类建筑物,都无一例外地建以飞檐,使得建筑物本身在造型上,就具有一种如飞鸟展翅、飘逸向上的动感,做到静景之中有动感。更重要的是,飞檐的建筑工艺,可以达到将檐体挑出到建筑主体之外的三四米远,如此既能遮蔽阳光,使建筑物免受风雨的侵袭,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又能使人登临游览之中,在免除因气象变化、风雨袭扰的尴尬与苦恼的同时,又可尽情观赏天地间景物,使游者开阔视野,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感到心胸开朗,心旷神怡,陶冶人之性情的实际效果。

再如印度的窣堵坡,原是埋葬僧人、保存“佛骨”的一种简单建筑物。但它一传到中国,就从形式到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成为造型各异、美妙绝伦的宝塔:从建筑材料上说,有木塔、砖塔、石塔、铁塔、铜塔之分;从造型上,又有楼阁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式等多样的形式。其四方形、八角形的飞檐、楼阁、旋梯、雕刻、彩绘等方面,又无不受到八卦方位、天人合一、阴阳相反相成哲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在其功能上,亦一改葬僧人、藏“佛骨”的单一性,而成为葬僧人、藏“佛骨”、保存经籍、纪念名人史事、供人游览观赏、装点大好河山的多功能建筑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